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太學石經:儒家的經典 文明的碎片

2013/9/4 10:47:44 點擊數: 【字體:

太學石經:儒家的經典 文明的碎片

蔡邕畫像

太學石經:儒家的經典 文明的碎片

漢《熹平石經》春秋殘石拓片

  熹平石經:洛陽太學石刻教材,總共46通碑,各高丈許,寬四尺;始刻時間: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竣工時間:漢靈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所刻內容:《周易》《尚書》等7部儒家經典;石刻字數:200911字。展列地點:太學講堂前。展出時限:7年。石經命運:戰火損毀,成為碎片,僅存8000余字,最大殘片留450字。石經價值:最早的石刻范本,矯正了文獻錯誤,附麗著經典書法。

  農民從地里“刨字”

  5個字的石經殘片值25塊銀元

  余秋雨寫過《文明的碎片》,其實,文明碎片最典型的實物是“熹平石經”殘片,早在20世紀20年代,偃師佃莊太學村附近的農民,就知道用鋤頭在地里“刨字”,挖出或大或小的石碑殘塊,每塊留一字的古董商給1塊銀元,留5個字的給25塊銀元,20個字以上的給一麻袋銀元。

  太學村所處的位置,正是東漢都城洛陽開陽門外。1922年前后,洛陽炮火連連,農民鋌而走險,就有人開始挖古墓。金村一帶甚至出現持槍挖墓團伙,公開在東周王陵區砌灶吃住,常年挖掘古墓。太學村一帶農民沒有古墓可挖,只好去地里“刨食”,刨著刨著竟也刨出了石碑。這石碑挺怪,都是打碎的,兩面刻著字,字跡很好看。

  洛陽城里的古董商人來了,拿出銀元來買這些碎石碑。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刨字”之風刮起來,古董商、大軍閥、傳教士、土匪都來了。農民們知道這些碎石碑比墳地里那些整塊的墓碑值錢,但不知道上面留有東漢大書法家蔡邕寫的隸書,更不知道上面刻的是儒家經典著作。他們只知道瘋狂挖掘,挖到小塊,立即搬走;挖到大塊,一時搬不走,怕別人發現,悄悄做個記號重新埋入土中,夜里用小推車運回家中,藏到紅薯窖里或沉入水井。

  以這種方式出土的《熹平石經》,境遇悲慘!有兄弟倆同時發現一塊石經的,本著“見面分一半”的原則,當場用工具剖開,一人一半,哪管“剖掉”了多么重要的文字!撿到半拉殘字的人,深知連一塊銀元也換不到,喊一聲“晦氣”,掄起胳膊就將其摔碎了。這些看上去老實巴交的農民,正在干一件破壞經典文化的事兒,但我們并不能過多地譴責他們,因為早在他們之前,軍閥及一些割據政權,早就對石經進行了更大的破壞!

  先是董卓火燒洛陽,周邊二百里村莊全被燒光——至于這些石經,雖燒不成灰燼卻可燒出裂紋!運不走整塊卻可搞成碎片!從此石經零落,碎片星散各地。

  蔡邕留下墨寶

  46通石碑上刻了200911字

  既然有“文明的碎片”,必先有“文明的完整”,《熹平石經》最早是完整的,壯觀的,驚人的——46通高大的石碑在洛陽太學門口陳列,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偉岸的剪影。

  石經產生的背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書籍被奉為經典,法定為教科書,儒學被定為官學,太學被奉為最高級官學。太學必須有一部標準教材作為國家教材范本,以往的教材由于轉抄走樣,產生的謬誤甚多,蔡邕就向漢靈帝建議搞一個統一版本。

  要搞統一固定的版本,就必須把經書雕刻在石碑上!

  漢靈帝同意了蔡邕的請求。

  時值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東漢已建國150年,太學已建成140多年,文獻累積,版本多多,重新梳理工程浩大,蔡邕邀請24名經學家組成校勘經書班子,其中有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dī)等等。

  這些人不光是學者,還都是高級官員,名氣權威俱在,蔡邕更是集官員、學者、書法家于一身。

  校勘工作結束,蔡邕揮毫書丹,均用一種字體,即“八分隸書”書寫。

  八分書整齊美觀,筆畫講究起止。蔡邕以堅忍的毅力,一筆一畫寫就200911字(一說200910字),每一筆都精嚴端莊。然后由勒石家刻石,刻下了7部經典,謬誤之處得到糾正,為大家提供了范本。

  石經陳列,轟動全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兩(輛),填塞街陌”,洛陽城的道路都因為前來抄書的人多而堵塞了。

  一塊殘石450個字

  漂泊13年7個人經手

  再美好的東西,只要在帝都,必然遭兵火。朝代興替,戰火所及,首當其沖的便是京城。所以越是帝都,越容易遭破壞,洛陽太學熹平石經,遭受了同樣的命運——雕刻時間整整9年,展出時間僅僅7年;問世時200911字,到如今僅余8000字左右。

  想當初46通完整石碑,到如今只落下無數個殘片,竟無一塊整碑。看到這些石經碎片,仿若看見儒家的骨骼碎片,心中有一種隱痛。

  但即使保存這些碎片,也需要后人努力——

  1931年,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買到一件《熹平石經》殘石,兩面存字450個,后來證明這是《熹平石經》的開篇經文,非常珍貴。他當時匆匆在洛陽停留,購買時只付了一半款,未能帶走殘石。1933年,楊虎城從西安去南京出差,于右任囑楊在洛陽下車,把欠洛陽古董商的另一半錢交上,這才取走了殘石,帶到南京交給于右任。1936年,這件殘石被運到西安暫存于文廟。

  1939年,日本飛機轟炸西安,受命保存《熹平石經》的陜西省考古會委員張鵬一,乘騾車冒險出城,歷盡千辛萬苦,將石經運回其故鄉富平縣董南堡村,吊掛于家中枯井內,他告訴家人不準開井蓋,不準走漏消息。

  1943年10月張鵬一臨終前,囑咐家人保護石經,一定要送還于右任先生。抗戰勝利后,張鵬一之子張午中唯恐石經發生不測,寫信給于右任的好友張文生,希望其將殘石盡快設法運走,后來張文生將這塊殘石運到三原縣(于右任的家鄉)民治學校,不久又轉運到于右任之侄于期家中。1952年,陜西文管會派人從三原運回殘石,安置于西安碑林。

  一塊殘石,450字,漂泊13年,7個人經手,一群人擔驚受怕。從這一事例,便可看出石經的價值。現在,不少洛陽網民知道了這件事,出于對石經的熱愛,他們呼吁這塊石經回歸故里。

  我想:無數文明的碎片,碎在了不同的地方,流落到不同的地域,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文化流布,影響了不同人群,豐富了各地文化。我們洛陽人要做的,也許不是去西安討回這件殘石,而是該考慮重新雕刻46塊《熹平石經》,立于洛陽大街上,讓更多的人知道歷史上還有這么一回事兒! (本版圖片均據百度)(記者 孫欽良)(原標題:太學石經:儒家的經典 文明的碎片)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網(2013-09-03 )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鐵爐營村:三弦鉸子書回腸蕩氣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