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寺
洗心井
古寨老房
古剎一角
近日,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名錄公布,洛陽有17個村落榜上有名。這17個村落或建筑風格獨特,或文化內涵深厚,均有不可復制的歷史記憶。記者將帶您一一探訪它們的“前世今生”。
圣王臺村位于汝陽縣小店鎮,在縣城東南15公里處,相傳因商湯曾在這里登臺祈雨而得名。昔日人們在高臺四周筑寨而居,稱圣王古寨。如今寨上民居多半已空,而與古寨相伴近千年的古剎觀音寺,依然香火鼎盛。
前世
商湯為民祈雨
留下一座高臺
圣王臺村的來歷,相傳與商王朝的開創者商湯有關。
商湯本是夏時一個部族首領,生活的時代距今已有3600年。夏朝末年,夏桀無道,商湯決定取而代之,遂起兵滅夏,成為商王朝的開國君主。他一向主張“以寬治民”,因此深得百姓擁戴。
有一年夏天,商湯來到汝河沿岸巡視,看到莊稼因為久旱即將枯死,百姓頭頂烈日跪在地上,苦苦祈求上蒼,卻求不來一滴雨。此情此景令商湯十分不安,他與百姓跪在一起祈禱,但天空仍是萬里無云,沒有一絲下雨的跡象。這可怎么辦呢?商湯望望四周,發現有個高臺,便命人在高臺下堆起柴草,然后自己登了上去。
他要用更“極端”的方式祈雨。高臺下的百姓都聽到了他的禱告:“老天爺,求您下場雨吧!我知道自己德行不夠高尚,如果犯了什么過錯,還請您直接懲罰我,不要為難百姓。”禱告完畢,他又告訴手下人:“如果到了午時,上天仍不降雨,你們就點燃柴草堆把我燒死,為百姓換來一場救命的雨。”
很快,午時到了。人們眼巴巴地望向天空,等著奇跡的出現。說也奇怪,剛剛還是晴空萬里,轉眼間便起了大風,接著電閃雷鳴,下起了瓢潑大雨。
莊稼保住了,百姓得救了!大家歡欣鼓舞,商湯舍身為民祈雨的壯舉也傳遍了天下。人們將他祈雨的高臺稱為圣王臺,后來又在高臺四周筑寨居住,稱為圣王古寨。圣王臺村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前段時間,我循著商湯祈雨的傳說,來到汝陽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小店鎮圣王臺村。那天村里正逢會,街道兩邊十分熱鬧。筑在高臺四周的古寨仍在,還保留著上百座老房子,只是人已搬走不少,顯得有些寂寥。
“人們搬到寨子下面住,主要是為了出行方便。”74歲的李生旺說。他不僅對商湯祈雨的傳說了如指掌,還清晰地記得幾十年前人們祈雨的景象。“往東寨門這邊去的半坡上,有個看著不起眼的臺子,就是人們祈雨的地方。在我的小時候,附近村子的人天一旱就來祈雨,往往沒等他們到家就下雨了,老人們都說靈得很!”
今生
古寨民居半空
古剎禪意濃濃
李生旺早已搬到了寨子下面住。他家在古寨上的老房子保存完好,青磚青瓦、飛檐斗拱,據說很有些歷史。
“李家祖上世代行醫,明清時期出過很多有名的郎中,以前墻上還有匾額。”李生旺的本家侄子說。不過,李生旺自搬出后就把老房子的大門鎖了,只是偶爾回來看一眼,很少提起那些過往。“古寨上的老房子半數已空,住著不方便。”他說。
“‘圣王古寨’四個字,原來刻在東寨門上。北寨門有擂鼓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被毀了。”83歲的劉法林坐在老房子墻下的石凳上安閑地乘涼。他說,圣王古寨南倚鳳凰山,北臨汝河,又叫鳳凰寨,一向很有名氣。但對于方圓左近的人來說,北寨門下邊那座觀音寺的名氣更大。它又叫下寺,布局仿洛陽白馬寺,依南高北低的地勢而建,已與古寨相伴近千年,是圣王臺村的另一張名片。
觀音寺坐南向北,現存多為清代建筑。它臨著熱鬧的街道,十分好找。據寺內古碑記載,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年至公元1048年),觀音寺已初具規模,后來一度荒廢。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年至公元1449年),游方和尚鐵船來到這里,愛此地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又有湯王祈雨舊跡,遂立志修寺復廟,使觀音寺香火日漸鼎盛。
在一通清光緒年間所立的古碑上,還有對觀音寺昔日勝景的描述:“寺臨圣王幾千秋,云自高飛泉自流,一道汝水環玉帶,半輪明月橫銀鉤。峴山之麓,汝水之濱,有古剎焉,千峰秀峙,萬壑交流……”
82歲的李圣獻(音)已在觀音寺待了十多年。在湯王宮前有個六角井,他說,這井無論旱澇,水位始終如一,可用來“洗我清清白白心”,又叫洗心井。寺里還有千年銀杏樹、“一步三空橋”、滌濾泉等。游人和香客來了,一般都要在這些地方看一看。
這里處處有禪意,處處有美景,當然值得人們駐足。(洛陽市臺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