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于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
功莫大于去惡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為惡。
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
洛陽賈生,才調無倫
毫無疑問,賈誼是洛陽才子的杰出代表。他生活在西漢初年,是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因英年早逝,遂成世人心目中永遠年輕的賈生。只是他的才干被低估了,正如其著作集《新書》的價值,往往被人們所忽視。
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短暫而曲折的一生。
公元前200年,賈誼在洛陽出生。他少年時熟讀諸子百家,18歲便以博學多識而聞名河南郡,并被郡守吳公收為弟子。
漢文帝劉恒即位后,吳公被任命為廷尉,成了國家最高司法長官。在他的推薦下,年僅21歲的賈誼當上博士,擔起為皇帝出謀劃策的重任。漢文帝對賈誼的才干十分欣賞,不到一年便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讓他參與議論政事。
那段時間,賈誼針對當時漢承秦制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議,如制定新的法律,還有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等,漢文帝大部分采納了。不過,既然是改革,難免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比如他提出遣送列侯離開京師到各自封地去,就得罪了不少功臣元老,其中絳侯周勃不愿帶這個頭兒,還被漢文帝罷免了丞相職務。
賈誼一生的悲劇,也就在此埋下了伏筆。漢文帝很器重他,想讓他做公卿,卻遭到了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等人的強烈反對,加上漢文帝身邊的寵臣鄧通頻進讒言,賈誼漸漸在朝中難以立足,23歲時被貶出京師長安,當了長沙王的太傅。
年輕的賈誼受此打擊,憂憤難平,在湘江之畔寫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賦》。還好漢文帝沒有忘記他,公元前173年又將他召回他長安,但是沒問他治國良策,僅探討了關于鬼神的事情。唐代詩人李商隱對此頗有看法,專門寫了《賈生》一詩:“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此后,賈誼又當了梁懷王劉揖的太傅,這是漢文帝最喜愛的一個兒子,賈誼也傾盡全力教育他。可惜公元前169年,劉揖入朝時不慎墜馬而死。賈誼為此深深自責,“自傷為傅無狀,常哭泣”,一年后郁郁而終,年僅33歲。
政論散文,堪稱典范
在短暫的一生中,賈誼寫下了大量的政論散文和辭賦作品。西漢末年,劉向將其編輯為十卷,即《新書》,后人所熟知的《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政論散文都是其中的名篇。
應該說,《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此文分上、中、下三篇,分析了秦在統治上的失誤,分析秦人之亡,在于其“違禮儀,棄倫理”“本末并失,故不能長”,見解深刻,行文流暢,有濃厚的戰國縱橫家遺風,堪稱漢初散文的典范。
《論積貯疏》寫于公元前178年,當時人們紛紛棄農經商,“淫侈之俗,日日以長”。賈誼預感到國無糧食蓄積會帶來可怕的后果,遂提出應把“積貯”看作“天下之大命”。漢文帝深以為是,自此“始開藉田,躬耕以勸百姓”。對今日中國來說,此文何嘗沒有借鑒意義?
《陳政事疏》又稱《治安策》,是他系統闡述自己治國主張的一篇長文,開篇即說:“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居安思危,正是此文最可貴之處,毛澤東稱其為“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
確實,當時的西漢王朝看似安定,卻面臨著諸侯叛亂、匈奴進犯等威脅。賈誼建議“割地定制”,分封更多諸侯以分散其力量,同時提出重禮教、慎刑罰,禁止私人鑄錢,拋棄和親政策等建議。他的文章說理透徹,邏輯嚴密,文采飛揚,充滿豪情,被南北朝文學評論家劉勰評為“識大體”,魯迅也稱其“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
漢文帝之后,漢景帝、漢武帝等都延續了賈誼的主張,從而保證了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看來,賈誼的人生是成功的。
傳世《新書》,得之不易
洛陽才子賈誼,通常又被人們稱為賈生、賈子或賈長沙。他的著作集《新書》由西漢人劉向編輯整理而成,又稱《賈子》或《賈子新書》。當時,劉向將自己整理過的書都稱“某某新書”,以區別于那些未經整理的“舊書”。后來,別的書逐漸去掉了“新書”二字,《新書》就成了賈誼著作集的專用名稱。
歷代學者對賈誼十分推崇,劉向稱“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清代盧文弨(chāo)在校注《新書》時,也把賈誼和董仲舒并稱為“經生而通達治體者”。
不過,圍繞《新書》,歷史上也有一些爭論。東漢時班固撰《漢書》,引用了《新書》里的許多文字,加上流傳過程中后人的改動,使有些學者認為其非賈誼原著,《四庫提要》則認為“其書不全真,亦不全偽”。
“《新書》十卷共收錄賈誼文章58篇,其中《問孝》《禮容語上》兩篇只有目錄沒有文章,實際為56篇。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此書基本保持了劉向編輯整理的原貌,確為賈誼所作。”洛陽古籍收藏家、白河書齋主人晁會元說,現存《新書》版本中,以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刻本為最早,最著名的則是明萬歷漢魏叢書本和清乾隆抱經堂本。
“明代時,人們將賈誼著作集又命名為《賈長沙集》,也是十卷,其實和《新書》是一回事。存世最早的《賈長沙集》為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刻本,目前僅有一套,收藏在上海圖書館。”晁先生說,他多年來致力于收藏洛陽歷代名人典籍,對賈誼的文章尤其欣賞,曾先后10多次在河南和山西的古書市場搜尋,都沒有買到。直到2009年,他聽說天津有一套抱經堂本的《新書》在拍賣,立即趕去將其拍下,才實現了這一心愿。
“盡管賈誼當過長沙王的太傅,人稱賈長沙,但他在長沙待的時間并不長。現在,長沙對賈誼的宣傳力度很大,我們作為他的家鄉人,對這位地道的洛陽才子更不該忘記。”晁先生感慨地說。 (圖由晁會元先生提供)(記者 張廣英)(原標題:《新書》:西漢賈誼的政論經典(洛陽古代典籍·名人名著篇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