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與隋唐洛陽城市生活
2013/10/16 17:35:0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洛陽作為有名的九朝古都、定鼎之地,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占據重要地位。從漢朝時起,它便成為中國文化的中心之一。它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起伏波折,同時也吸納了異質文化的沖擊和衍化,尤其在隋唐時期,儒釋道三家并存,文化蓬勃發展。
在洛陽文化中,佛教文化獨樹一幟。自從白馬寺落址于洛陽后,浴陽便成為中國的釋源和北方佛教的重鎮。楊衍之《洛陽伽藍記》中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有佛寺一千多座,雖然經過周武宗毀佛的影響,到隋唐時期,洛陽佛寺數目大減,但是由于國家的支持、外來高僧的交流,浴陽佛教文化并沒有沉寂,而是更加發達,并且隨著佛教不斷地本土化,佛教文化逐步走進百姓生活,成為當時城市生活的重要方面。以下僅從佛教節誕、俗講、賞花、結社以及觀燈等與佛教有關的文化風俗中來看當時的市民生活。
佛教中有大量的節日,但是此時的佛教節誕已經不僅是單純的宗教慶典,還伴有大量游樂活動并逐漸地走進百姓生活。《太平廣記》卷469中記載:“隋開皇末年,曾在大興城(今西安市)西南設佛會,一老翁皓首白裙求食,眾莫識之,追而觀之。”由此可見,佛會的開設,吸引了眾多人,偶而有一位陌生人,便引起眾人的注意。不僅會上參加人數眾多,而且會上有眾多的游樂性質的活動,同書卷356中就記載有“章仇兼鎮蜀日,佛寺設大會,百戲在庭”。其中最有名的是盂蘭盆會。盂蘭盆會是大型具有游樂色彩的法會,它起源于佛教弟子——目連用盂蘭盆盛食物供養眾僧以解救在餓鬼道受難雙親的故事。由于盂蘭盆會中蘊含著孝道的內容,所以自從梁武帝首次舉行盂蘭盆會后,很快被后世統治者提倡并盛行。日本僧人圓仁在來中國后也有記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供養(盂蘭盆會在七月十五日舉行)諸寺作臘花餅等,各競奇妙,傾城巡寺……甚是盛會。”不過最有名的是武則天如意元年七月十五日在洛陽南門舉行的盂蘭盆會,這次孟蘭盆會上不僅有大量的佛教徒參加,而且統治者、士大夫都有參加。同時為了顯示盛唐國威還“縱吐蕃使者以觀之”。為此楊炯寫了有名的《盂蘭盆賦》。目連也影響到后來的中國戲曲。在中國傳統的戲曲中,目連戲占了一定的比例,它是印度佛教扎根東土后與中國儒家、道教以及民間信仰、民風、民俗相結合的典范。這些節日活動中的游樂活動,不僅大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將佛教思想和尊君、孝道思想潛移默化地傳向廣大百姓,使他們在接受佛教的同時也更加服從于封建統治者的統治。
寺院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舉行俗講,開設戲場,用通俗的語言和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將佛經表現出來。唐朝時期,每逢戲院開場,就如同瓦肆勾欄上演歌舞一般,聽眾絡繹不絕,《資治通鑒》卷248中記載,萬壽公主嫁給鄭顥,大中二年十一月,鄭顥的弟弟鄭愷患重病,皇上派人探問,回來后問:“公主何在?”答曰:“在慈恩寺觀戲。”由此可見當時戲場之魅力。每逢正月,萬國來朝。洛陽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布列戲場,從黃昏到清晨,縱情表演,由于參加表演者多穿錦繡繒彩,兩京的繒彩為之一空。除了開設戲場外,還有俗講。鄭振擇在《中國俗文學史》中說:“從唐以后,中國的新興許多文體便永遠烙上了韻文散文合組的格局,講唱變文的僧侶們,在傳播這種新的文體結構中是最有功績的。”由此可見,寺院是文化傳播途徑中的一個重要基點。寺院的這些活動在豐富百姓生活、傳經布道的同時,也促進了變丈、唐傳奇、戲曲等文學藝術的發展。
洛陽四河貫通,風景秀麗。同時作為文化中心之一,士人云集。因此賞花、結社是一大風俗。劉希夷在《代白頭吟》中寫道:“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重修洛陽縣志》風俗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花開時,士庶競相邀游,往往多在古寺、廢宅有池臺的地方。寺院里面很清靜,加上這里名花競開、成了士人結社、賞花、品茶的好去處。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在洛陽,與香山寺如滿等人結了凈社,談古論今。這不僅是當時生活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儒佛融合的很好表現。他們的互相交往,使得中國文學中反映佛經思想的作品大為增加。有人統計,《全唐詩》中所收唐代士大夫游覽佛寺、研讀佛典、交接僧人的詩約2700多首,唐代僧人的詩約2500多首。在《全唐詩》反映廣泛社會生活的詩歌中僅此一宗,就占了1/10。
不僅如此,洛陽還有其他豐富多彩的活動,就正月十五觀燈一俗來說,它與印度佛教的“大神月變”燃燈佛禮有關。在先天二年,僧人婆陀請求晚上打開城門,點上千盞燈火,睿宗皇帝到延喜門觀燈縱樂,一連玩了三天三夜,后來由于拾遺嚴挺之上疏諫之才停止。唐玄宗在天寶三載十一月規定: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坊市燃燈,永為常式。這至今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隋唐時期,由于洛陽經濟繁榮,寺院經濟也日益發展,給舉行各種風俗活動提供了最有力的物質保障,也給洛陽佛經文化的蓬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統治者的崇佛,給佛經提供了一個合法傳播的地位。在佛教本上化過程中,隨著中外交通的發展和中外佛教徒的努力,為了傳播自己的思想,采取了多種靈活的方式,促使洛陽佛教文化蓬勃發展。伴著佛教文化的日益普及,它不僅成為佛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影響到人們的意識及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面。它因此也成為隋唐時期洛陽城市生活的一大熱點和特色。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