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夏節(jié)到來時,麥子剛剛收割完,難得有這樣一個節(jié)日讓人休息一下。新女婿帶上“夏禮”去看望丈母娘,謂之“望夏”。
乞巧節(jié)的晚上,天上人間都有好戲。天上:喜鵲都往銀河飛,搭起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人間:大姑娘都往月亮下湊,引線穿針,祈愿出嫁后成為巧媳婦。
望夏節(jié),夏忙中的休止符;乞巧節(jié),天地間的愛情歌。
□本報記者 孫欽良
一
要說六月初六,得先說六月初一。
按節(jié)令,到了六月初一,河洛大地麥子成熟,沃野田疇一派繁忙景象,搶收小麥成為頭等大事,諸多事務都得為此讓路。農(nóng)民一年中最重視這幾天,稱之為“焦麥頭天”。
說來奇怪,舊時鄉(xiāng)村從六月初一開始,在一派繁忙之中,卻又有了過年的意味。因為到了六月初一,一年過了一半,農(nóng)民要過“半年節(jié)”。這天,人們不僅要祭祖,全家還要吃一頓“半年團圓飯”,祈求生活平安。
查閱河南民俗典籍,筆者發(fā)現(xiàn),豫東、豫南最重視六月初一,有“六月初一過小年”之說。當日,人們或在屋中,或在院內(nèi),或在麥場上擺供桌,放上饃、桃、李等五種供品,再用一只斗盛滿新收的小麥,在斗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后焚香放炮,隆重慶祝豐收,企盼風調(diào)雨順。之后,人們還要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高高興興地度過六月初一。
從六月初一到六月初六,麥子基本收割完畢。看著辛辛苦苦打下的小麥,被運到了麥場,堆成了麥垛,農(nóng)民們都很高興,于是到了六月初六,便要再安排一個節(jié)日,以示慶祝。
六月初六,又稱“望夏節(jié)”、“炒面節(jié)”、“閨女節(jié)”。這一天,有閨女的人家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民諺云“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鉤,叫了大姑叫小姑”——六月六的重視對象,是婦女。
洛陽過“六月六”的風俗也是重視婦女。是日,新女婿得去看望丈母娘,外孫得去看望外婆,侄女得去看望姑母。偃師的風俗有點兒特別:新女婿看望丈母娘時,帶的禮物當中,除了蒸饃、油條外,還須帶上一對瓠子。
啥叫瓠子?很多人不知道,有的地方稱之為蒲瓜,屬于葫蘆科藤蔓植物,花白色,果實細長,呈圓筒形,直徑3寸許,食之如冬瓜。這東西樣子并不好看,但此日作為禮物,卻必須放在籃子最上面——農(nóng)村人走親戚,籃子里放禮物,最上面要蓋上毛巾。這條毛巾是新嶄嶄的,蓋在籃子上面一來是為了防塵,二來是里面放的啥禮物,可以遮擋一下,以避免一覽無余。可是,這一天,讓一對瓠子如此顯擺,是為啥呢?
原來,遠古之時,西亳高辛氏的女兒養(yǎng)了一個異物,形似狗,名曰盤瓠,機靈勇猛,非常忠誠。當時外敵入侵,城破在即,情勢危急。高辛氏許諾:有能退敵者,愿以女兒嫁之。結(jié)果沒一人能夠退敵,西亳城危在旦夕,高辛氏憂心如焚。正在這時,盤瓠擒敵首來獻,城遂解危。
可是,高辛氏反悔了,認為盤瓠似狗,不具人形,說啥也不讓女兒與之婚配。而他的女兒卻很守信用,愿與盤瓠結(jié)為夫妻。此女講信用,值得欽佩,當?shù)叵让窬陀灭酉笳餍庞门c良緣。直至今日,當?shù)厝杂行滦鲅赜么肆暎佯幼鳛?ldquo;望夏禮”送給丈母娘。
六月六寓意六六大順、吉祥如意。所以按偃師舊俗,新人多于此日舉行婚禮,取兩全其美、成雙成對之意。按洛寧的規(guī)矩,此日人們要走姻親,稱為“瞧夏”,所以“望夏節(jié)”又有“瞧夏節(jié)”之稱。汝陽等地于此日以餅干祀于先塋。吉利一帶則把六月初二稱為“望夏節(jié)”。“六月六,曬絲綢”,也有的地方在這一天曬被褥、書籍的。到了望夏節(jié),許多地方進入多雨季節(jié),曬曬被褥、書籍,也好防霉防蟲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
七月七乞巧節(jié),是一個浪漫的節(jié)日。
洛陽人把七月七稱為女兒節(jié),又叫女節(jié),將這天晚上稱為七夕。是夜,大姑娘小媳婦都要來到月亮地兒,引線穿針,看誰的手最靈巧,所以七月七又叫乞巧節(jié)。
為迎接乞巧節(jié),年輕女性很早就開始做準備。早在數(shù)天前,三五女友自愿結(jié)合,選麥、豆等五種谷物,分別放在碗內(nèi)或小盆內(nèi),稱之為“巧芽”。到了七月七早上,三五個人圍在一起,依次把這五種新芽小心地置于清水中,放在太陽下觀影。如果誰的芽芽呈現(xiàn)花朵狀,則為“巧女”;誰的芽芽呈現(xiàn)棒槌狀,則為“拙女”。
欒川的風俗則不同,年輕女性進行的是“丟針兒”活動:在太陽底下放置一個碗,碗中盛水,放小針于水碗之中,誰的針浮于水面,誰就是巧女,反之則是拙女。
這些測試工作結(jié)束后,女子們就將巧芽佐以雞蛋包成餃子,分而食之。這餃子稱“乞巧餃子”。到了中午,五到七名女性組成一組,用面食供“七姑娘”像。“七姑娘”像是用秸稈扎成的,能夠燃燒,所以,供奉之后要拿到十字路口焚燒。火一點著,大家就要按原路返回,不能回頭看,說是看一眼就會變成黑眼窩。
到了晚上,壓軸戲上演:女子們紛紛拿出針線,對月穿針,對人示巧,弄了一大堆針線,看誰先穿完。先完成任務者,便是“得巧”了,遲了的便為“輸巧”。這等于一次業(yè)務考試,是婦女專業(yè)技能的大比拼。若一個人今年得巧,明年還得巧,多年都是這樣的話,這人便是個“女狀元”,大家都看得起她,說她將來找個好女婿是不成問題的;若是今年輸巧,明年還輸巧,這人便是個笨閨女,將來不好找婆家。
于是,笨姑娘們便很著急。她們不甘落伍,各自找一僻靜處,供上瓜果,對著天上的織女星禱告,求織女賜給自己織錦妙術。到了第二天早上,她們趕快起床來看,若瓜果上結(jié)有蛛網(wǎng),算是得巧了。另外,女孩子還趁著女兒節(jié),用鳳仙花染指甲,八根手指的指甲都染了,就是不染食指,怕的是雞子叨、狗來咬。還有那膽大的姑娘,跟著潑辣媳婦到河邊洗頭洗身,洗去污垢,治病療疾。傳說這一天河水是織女淚匯成的,有特殊的療效,可以包治百病。如果當晚有雨,民間則認為這是牛郎織女相見時的幸福淚。
更有那些未婚的姑娘,向往婚姻愛情,卻又有點兒害羞,便隱身于瓜棚下或是花叢中,靜聽織女指點自己的婚姻,預測自己的婚姻前程。可她們哪里能聽得到呢?這時候,織女正忙著與她的牛郎纏綿,訴說著萬般相思呢。
三
原來,乞巧節(jié)的起源,與牛郎織女大有關系。
相傳很久以前,南陽城西有一個牛家莊。牛家莊里有一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跟著哥嫂度日。嫂子虐待他,每天逼他干很多活。有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當面交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到有十頭牛時才能回家。
牛郎進山放牛,坐在樹下發(fā)愁。一個白胡子老頭路過,問他為何傷心。當老頭得知是這么一回事時,就笑著對他說:“別難過,伏牛山里有一頭老牛,病了,你去好好喂養(yǎng)它,等老牛病好了,你不就又得了一頭牛,就可以趕著十頭牛回家了嗎?”
牛郎翻山越嶺,終于找到了那頭老牛。老牛病得厲害,餓得抬不起頭。他精心喂養(yǎng),三天后老牛才吃飽,抬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界仙牛,因觸犯天規(guī),被貶到人間,摔壞了腿,動彈不得,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傷口,一個月才能痊愈。
牛郎不畏艱辛,白天遍采百花露水,為老牛洗傷口,晚上依偎著老牛睡覺。老牛的病慢慢好了,牛郎就高高興興地趕著十頭牛回家了。
可是,他回家后,嫂子對他仍然不好,幾次要加害于他,都被老牛設法搭救。嫂子惱羞成怒,要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什么都沒要,只要了那頭老牛與他相伴,離開哥嫂,到處流浪。老牛見牛郎忠厚可憐,就對他說,你應該成個家了。牛郎說:我這么窮,誰會做我的妻子?老牛說:別犯愁,三天后的夜里,有七個美女到河中洗澡,你不要出聲,悄悄上前抱走一個美女的衣服,這個美女便是你的妻子了。
三天后的夜晚,月光如洗,云靜風輕,牛郎果見來了七個美女,人人膚如白雪,在清清的河水中沐浴嬉戲。牛郎顧不上欣賞,按照老牛的吩咐,就近于樹杈上抱了一套衣裙,拔腿就走。
原來,這七個美女都是仙女,被搶走衣服的那個年齡最小,是七仙女。她赤身裸體,沒法返回天庭,只好在林子里盲目奔跑,跑得沒有一點兒力氣時,看見了一座茅屋,正是牛郎的家。她走進茅屋,牛郎見了,趕緊喂她湯水,讓她休息。他們兩情相悅,七仙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她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教大家養(yǎng)蠶繅絲,織出綢緞,大家親切地稱她為織女。
夫妻倆男耕女織,情深意重,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十分幸福。可是好景不長,此事被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親自下凡,拉上織女便要返回天庭。牛郎歸家之后,老牛趕緊讓他去追趕織女。可牛郎是凡人,沒有登天的云鞋。老牛說:我快死了,我死后,你馬上用我的皮做鞋,穿上就可以登天了。
牛郎照辦了,穿上云鞋,拉起一雙兒女,騰云駕霧去追趕織女。天路漫漫,白云飄飄,眼見就要追上了,誰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條波濤洶涌的天河出現(xiàn)在他面前。牛郎和織女,被隔在銀河兩岸,只能相對哭泣。他們哭啊哭啊,日夜不止,其忠貞的愛情感動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兩人每年七月七在鵲橋上相會。
這是我國流傳最廣的民間傳說,這個故事和梁祝化蝶一樣,體現(xiàn)了先民最善良、最浪漫的情懷。所以,這個節(jié)日,人間與天上都在過,君王和平民都喜歡。唐明皇和楊貴妃演繹出“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佳話,一般百姓也樂于把牛郎織女的故事編成戲本,廣為傳播。在洛陽,到了七月七,戲臺上總少不了一出《天河配》。而歷代讀書人,也少不了把“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背得滾瓜爛熟。宋人秦觀,還為七夕節(jié)作了一首《鵲橋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首詞寫得極好,讓人們牢牢記住了這一天。
于是,“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從古到今,七夕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