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民間節俗文化系列(10) 嚴寒中的冬至 冬至節的民俗

2013/11/19 15:52:39 點擊數: 【字體:

民間節俗文化系列(10) 嚴寒中的冬至 冬至節的民俗

冬至包餃子。 (資料圖片)

民間節俗文化系列(10) 嚴寒中的冬至 冬至節的民俗

餃子——冬至節的載體。 (資料圖片)

    冬至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此后白天一天天變長。冬至一過就“交九”了,季節在經歷了一段出走與流浪之后,開始走向三九嚴寒,慢慢回歸山寒水瘦。

  冬至是重要的節日,至今民間仍有“冬節如大年”之說,要像過年時那樣吃餃子,正所謂“冬至不吃水餃,小心凍掉耳朵”。

  大凡節日,都要憑借一種載體,來體現其個性和意趣,無論是中國節還是洋節,都是如此。洋節中的情人節,玫瑰承載著柔情愛意;中國節中的中秋節,月餅承載了人間親情。

  冬至節也是這樣,它之所以被人們記住并一代代傳承,是因為這一天必須吃餃子。即使一個人離家在外,吃不上家人包的餃子,也要到飯館里買水餃吃——餃子,是冬至節的載體。

  一

  中國人為什么要在冬至這天吃餃子呢?

  原來,在洛陽南邊,自古就有個南陽郡。那個地方和洛陽一樣,也是人才輩出。南陽人張仲景,在歷史上就很有名望,被尊為醫圣。

  張仲景生于東漢末年,曾在長沙為官。他醫術高明,無論什么疑難雜癥都能治好,因此被譽為醫圣。他告老還鄉時,正遇到傷寒大流行。他這一路走來,越接近南陽地界,看到的景象越凄慘。加上天氣惡劣,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白河兩岸的逃荒人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

  看到這些,他心里非常難過,就拿出多年的積蓄,和他的弟子一起來到南陽東關,搭起一個臨時醫棚。他讓弟子將辣椒、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煮。逃荒的人見了,都伸出手急著要吃。張仲景說,不急不急。他讓人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剁碎,再用面皮包成像耳朵一樣的“矯耳”,才分給逃荒的人和老鄉們吃。

  也真是奇了,服食“矯耳”后,那些爛耳朵的人不再爛耳朵了。大家都很感激醫圣,同時也相信“矯耳”可以驅寒祛病,之后每逢冬至這一天,便模仿著做一些“矯耳”吃。這樣吃著吃著,吃上了癮,人們覺得這種東西不但是祛病良藥,還是可口的食品,于是就經常做、經常吃,并稱之為“餃子”。

  洛陽人對冬至吃餃子很重視。洛陽民諺云“冬至吃頓餃,耳朵凍不掉”,從正面說明人們這天要吃餃子。是日,家家都要買回新鮮的豬肉或羊肉,摻上蘿卜、芹菜,剁成餡兒包餃子。洛陽人在冬至這天包餃子時,有的包成元寶狀,有的包成耳朵狀,說是包成元寶狀的能發財,包成耳朵狀的不爛耳朵。

  關于冬至吃餃子,還有一個傳說。說是女媧用黃泥捏人,一年到頭不停地捏。到了冬至那天,天氣寒冷,泥人的耳朵總是被凍掉。她只好在泥人的耳朵上扎個小孔,用一條線穿過去,一頭打個結兒扎住,一頭塞進泥人的嘴里讓泥人咬住,這才能保住泥人的耳朵不被凍掉。人類為了紀念女媧,就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由此形成習俗。

  按洛陽老城風俗,吃餃子時還要把餃子湯喝掉,說是“吃餃子喝湯,勝似開藥方”。查查史書,張仲景當年施舍給難民的不單單是“矯耳”,還有“矯耳湯”,這種湯驅寒養胃,與喝餃子湯是一個道理。 

  二

  冬至節就這樣一路走來,歷朝歷代過冬至的習俗卻不同。 

  在周朝,冬至被視為年初歲首,時人稱冬至為新年元旦。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祭天儀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當時的洛陽為東周都城,雖然周天子對各諸侯國已經沒有多大約束力了,但每逢新年元旦,諸侯們還是要紛馳洛陽,向周天子恭賀新年。一時間列國上貢,八方輻輳,洛陽城定要熱鬧幾天。

  到了漢代,冬至被列為時令節。大文學家、書法家蔡邕說“冬至,陽氣起”,意為冬至來到,天氣將轉冷,但陰極必陽,冷極必暖,陽氣也恰恰潛藏其中了。正所謂“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古人也懂得這個道理。

  到唐宋時,冬至仍與“歲首”并重。《東京夢華錄》記載:“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備辦飲食,享祀先祖,一如年節。”官府還要放假七天,就像過大年一樣熱鬧。  

  明清兩代,冬至節仍沿襲舊俗。人們重視冬至的程度甚至超過了春節,所以有“肥冬瘦年”之說。如今的人,對古人這么重視冬至很不解。這也難怪,冬至到來的時候,離圣誕節只有三兩天時間,離陽歷新年也很近了。年輕人期待平安夜的狂歡,工薪族期盼元旦放假,誰還會重視冬至節?

  古人可不這樣看。我國是農業國,時令節氣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先民已經用土圭觀測到了冬至的確切時間。它是二十四節氣中首先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所以,歷朝歷代都把冬至當作一個大節日。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冬至日頭升,一天長一針”,陽氣回升,萬物走向春天,日子有了盼頭,是為吉日,所以要慶賀。 

  冬至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從對冬至的別稱上,可以看出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冬至的別名有:冬節、亞歲、如正、新正、交冬、賀冬、長至、一陽節、消寒節、履長節等。

  “履長節”是個有趣的別名。原來,冬至這天日影最長,所以晚輩希望長輩的足履能夠長久地行走在這個世界上,于是紛紛做鞋襪,獻給長輩以示祝賀。這個活動真是不錯,一針一線納鞋底,綿綿密密表孝心,在這一陽氣上升、白晝漸長之時,后輩及時給長輩奉上新鞋新襪,使老人在新歲之始,能以新的步履與時俱進、健康長壽,豈不美哉!

  洛陽人的禮數更是周全。唐代,洛陽人除了給長輩“獻履”之外,還要在冬至這天戴陽巾,以領略冬至來、陽氣升的意趣。到了明代,冬至這天,還有人在官服上繪綿羊圖,以“羊”寓意“陽”。說到底,這些活動是提醒人們與大自然相諧調,與碧天暖陽相接近,所以官府最提倡在這一日祭天。 

  陰陽家認為,天陽地陰,對天地神靈的祭祀,也應該順應不同的時令,在陽氣發動的冬至禮敬天神,在陰氣始生的夏至祭祀地祗。依照天圓地方的原則,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澤祭地。皇帝在冬至這天可是忙得夠嗆。

  老百姓不管這些,只記得冬至到了要吃餃子,只記得那句老話“冬至餛飩夏至面”。為什么要“冬至餛飩夏至面”呢?原來這也是有說法的。

  三

  漢朝的時候,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的匈奴部落中,有兩個最兇悍的首領,一個是渾氏,一個是屯氏。這兩個首領殺人不眨眼,邊疆百姓恨不能啖其肉、寢其皮,于是用肉餡兒包成角兒,取“渾”、“屯”之音,呼作“餛飩”,包成之后大吃特吃,以宣泄心中之恨。因最初制成餛飩的這天是冬至,從此以后冬至日家家戶戶吃餛飩。

  由此可見,冬至節的影響很大,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要過這個節。當年白居易到邯鄲出差,夜宿客棧時,突然想起當日是冬至,便再也睡不著了,就寫了一首《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他也真有意思,不說自己只身在外,想念家中人,偏說家中人想念自己,念叨他這個“遠行人”。杜甫更敏感,一到冬至就想念洛陽,寫了一首《至后》詩:“冬至至后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他不僅想到了洛陽,還想到了金谷園。

  而洛陽人這一天都要干什么呢?除了吃餃子這些俗事之外,還要做兩件高雅的事情。一是學生向老師表達敬意。此日,小學生要穿上新衣,攜著酒肉去拜師。其中欒川、偃師兩地,最愛在冬至舉行敬師活動。這天,家人早早起來,把院子打掃干凈,快到晌午時,學生家長去請私塾先生到家里來,酒菜款待,送束修(老師的薪水)。或者是家長帶著學生來到私塾,獻酒肴,付束修。無論采用哪種方式,私塾先生都樂于接受,這一天他們風光得很,在物質和精神上都美美地享受了一番。

  另一種高雅活動,只有大家閨秀才參與。干什么呢?現在的人可能根本沒有聽說過,就是描畫“消寒圖”。

  具體方法是先畫一枝梅,這枝梅是素梅,沒有顏色,上有八十一片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大家閨秀們坐在窗欞下,纖纖素手握起長鋒,緩緩地蘸上顏料,輕輕地點染梅花,一天染一瓣,待到把八十一瓣都染盡了,也就過完“九九”了,天氣也該暖和了。這是閨閣女子以繪畫的形式計算時令的一種活動,不過搞得真是高雅,真是有韻味。哪像如今的人,生活節奏這么快,到了新年元旦,往墻上掛一幅掛歷就算完事。誰還有那種雅興,一片片地描那梅花的花瓣?

  其實,這“梅花消寒圖”,對應的是“九九消寒歌”。什么叫“九九消寒歌”?就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過去,老百姓都會背誦這首歌謠,現在會背的人不多了,許多人已經全然忘卻了。

  其實叫我看來,“九九消寒歌”比那“梅花消寒圖”還要實用,描述了人們冬至以后戶外活動的具體感受,每一句都說得生動而準確。按照我國傳統歷法計算,從冬至次日開始數,每九天為一個時段,稱為“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稱二九、三九……一直到“九九”,合稱“九九”。在整個冬季里,這九九八十一天天氣最冷。這一階段過后,天氣回暖,大地回春,冬至給人們的提醒及教化作用也就完成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7-02-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