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煉金丹:是樓子牡丹中的典型品種,花紅如火,耀眼奪目,據說是太上老君的金丹變成的。
一
故事:北宋時期,洛陽牡丹極盛。每逢牡丹花開,那可真是全城轟動!洛陽人無論貧富,莫不流連花叢。那些有頭有臉的豪門貴族、官宦學士,不但賞花,還要賽花,為牡丹評名次。
別以為這些人是在附庸風雅,實際上,參加比賽是有看得見的實惠的——誰家的牡丹花開得好,在比賽中得了名次,不但可以光宗耀祖,甚至還能加官進爵。
這樣的社會氛圍,促進了大批牡丹“粉絲”出現。洛陽的張大官人,是“粉絲軍團”中比較典型的一個人物。
這位張大官人很有錢,而且很喜歡牡丹。他修建了一座牡丹園,并雇了十幾名花工,專門栽培各個品種的牡丹。
按說,這些花工還是比較盡心的,他們辛勤地替張大官人打理著牡丹園,在園中栽植了許多名貴牡丹品種,“姚黃”、“魏紫”、“首案紅”、“出水洛神”、“酒醉楊妃”……應有盡有。遺憾的是,這些牡丹雖然名貴,卻并不稀罕,張大官人家里有,別人家里也有。
若僅是“你有我有全都有”,那也罷了,人人平等,省得大家心里不平衡。可就是有人搞特殊,偏要打破這種平衡。
一次,洛陽舉行牡丹花賽,張大官人協同眾花友到一個姓董的人家賞花,見到了一株特別的牡丹。這株牡丹高不過三尺,可是每一個花枝上都并頭開著兩朵花。那花兒紅若瑪瑙,黃心裸露,宛若蓮蕊;花瓣上滾動著幾滴露珠,陽光一照,晶瑩透亮,宛如少女清麗的面容。
稀罕!真稀罕!望著這株奇葩,眾人拍手叫好。雙頭牡丹名噪全城,成為這次花賽的花魁。
解讀:故事中說洛陽人極愛牡丹,不但賞花,還要賽花,這是有史料為依據的。
史書記載,北宋時期,洛陽城中經常舉辦不同規模的牡丹花賽,比較有名的叫“萬花會”。在“萬花會”上,達官貴人以牡丹花做屏障,并在房子的里里外外遍置盛水的竹筒,插上牡丹花裝點門面。有的人家出手闊綽,一次竟要用去上萬朵牡丹花。這種行為在現在看來是很不環保的,用一個詞可以形容:辣手摧花!
古人辦花會,是以花為屏;今人辦花會,則是以花為媒。如今,一年一度的河南洛陽牡丹花會,吸引賓朋無數。“花會搭臺,經濟唱戲”,洛陽這座千年帝都,在牡丹花香中快速發展,重現輝煌!
故事:這一比賽結果,令張大官人很是郁悶:我這么熱愛牡丹,這么舍得花錢栽培牡丹,為啥我家的牡丹不如別人家的好呢?
許久,他總結出了一個道理:山多顯不出峰高。要想賽過別人家的牡丹,非得有新奇的牡丹品種不可。
于是,張大官人在家中大擺酒宴,請花工們喝酒。喝到興頭兒上,他瞪著眼睛問道:“誰有辦法培育出最出奇的牡丹,能讓我在花賽中揚眉吐氣?”花工們面面相覷,都表示很為難。這時,有個花工突然說:“我認識一個邙山花師,興許他能想出辦法來。”張大官人大喜,忙令人備馬,送這名花工去請高人。
三更時分,高人被請來了。張大官人一見,心里涼了半截——既然敢稱花師,那不得是個年過半百、經驗豐富的老者嗎?眼前咋是個二十幾歲的毛頭小伙子呢?他不便發作,只得強忍不快問道:“聽說你有種牡丹的絕招?”
花師搖搖頭說:“絕招沒有,養花的經驗是有的。”
張大官人又問:“你能不能培植一種世上罕見的牡丹?”
花師說:“不妨一試。”
張大官人沉吟半晌,說:“我給你一年期限,能成,你就留在我家當花師;不成,那就請回邙山。”
花師很不客氣地應道:“我也只打算在這兒干一年,到時候成不成我都要回邙山!”
這就算是簽下口頭協議了。
事后,花工們問花師:“既然你不打算在張大官人家長干,為啥還要來呢?”
花師說:“不是張大官人把我請來了,是他家花園里那棵香椿樹把我請來了。”
原來,這位花師出身于牡丹世家,自幼便跟著爹爹種植牡丹。他家門口原有一棵香椿樹,他爹想在樹上嫁接牡丹,不料花沒嫁接成,人先去世了。花師家里窮,沒錢給爹爹買棺材,只好把香椿樹砍了做棺材。
悲痛的花師,一直想實現父親的遺愿,用香椿樹嫁接牡丹,可是一直沒找著合適的香椿樹。一次,他到張大官人家里找花友玩,發現張府的牡丹園里有一棵高大的香椿樹,正適合嫁接牡丹。碰巧張大官人請他來培植牡丹,正中他下懷,于是他便興沖沖地前來“應聘”了。
且說花師來到張府,開始進行香椿樹嫁接牡丹的試驗。由于種種原因,試驗多以失敗告終。每失敗一次,花師就在香椿樹上畫一道,日復一日,樹上畫滿了道道。
冬去春來。一天,香椿樹上嫁接的牡丹突然冒出了嫩芽,生出了花蕾。谷雨一到,一樹牡丹層疊著怒放,美不勝收!
張大官人聞訊欣喜若狂。待到當年牡丹花賽開始,他遍邀城中名流到家中賞牡丹。大家見了這棵奇異的牡丹,驚嘆不已。有人說這是“牡丹樹”,有人說這是“樹牡丹”,嘰嘰嘎嘎,爭論不休。有位學士聽了,笑著說: “此花高達數丈,與樓平齊,何不叫它‘樓子牡丹’呢? ”
大家一聽,拍手叫絕。 “樓子牡丹”自此轟動洛陽城。張大官人一下子出了名。
解讀:這段故事,告訴了我們兩個信息。
第一,樓子牡丹是通過嫁接問世的,而且其嫁接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飽含著眾花工的心血。第二,早在北宋時期,洛陽花工已經掌握了多種牡丹繁殖技術,包括分株、嫁接、播種等繁殖技術。
北宋歐陽修著《洛陽牡丹記》載:“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者,蓋其不接則不佳。”可見牡丹嫁接景況之盛。當時,洛陽有許多牡丹嫁接能手,被稱為“接花工”。故事里的花師,就是其中一位接花工。
據我市牡丹花工介紹,嫁接牡丹一般以芍藥根作為砧木,也有以椿樹作為砧木的。椿樹樹干端直、病蟲害少、根蘗性強、適應性強,很適合嫁接牡丹。邙山花師以椿樹嫁接牡丹,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如今,洛陽大力開展牡丹無性繁殖技術研究,培育推廣新品種,已擁有黑、紅、黃、綠、白、紫等九大色系的牡丹品種1100多個,數量達4000多萬株。
二
故事:洛陽龍門石窟有個古陽洞,傳說太上老君在那兒煉過金丹,所以人們又叫它老君洞。
說不清是哪一年春天,王母娘娘要舉辦蟠桃大會。太上老君窩在古陽洞里“趕制”了一批金丹,想把它當作賀禮送給王母娘娘。他把這些金丹裝到一個葫蘆里,正準備拿回天宮,忽然發現自己的坐騎不見了。
看過電視連續劇《西游記》的人,可能會聯想到一頭似獅非獅、似馬非馬的怪獸,它趁主人忙著工作,擅離職守,溜到人間為非作歹,擺明了等著孫猴子收拾它。太上老君的坐騎,跟電視上的怪獸差不多,只不過名字美麗一些,叫金騾駒。
這頭金騾駒跑到哪兒去了呢?太上老君沿著龍門山到處尋找,只見青青的山、綠綠的水,就是不見可愛的金騾駒。無奈,他只得掏出寶鏡去照(這寶鏡堪比“千里眼”),這才發現他的坐騎正在龍門的潛溪寺邊溜達呢!
太上老君急匆匆地來到潛溪寺門前,正要牽金騾駒,不料被一塊石頭絆倒了。他爬起來一看,不好!葫蘆口上的塞子被震掉了,金丹撒了一地,于是他趕忙彎腰去撿。一番忙碌,瞅瞅地上的金丹已經撿干凈了,他揣上葫蘆,騎上金騾駒,悠閑自得地飛回天宮去了。
誰知,有三粒金丹滾到了石縫里,逃脫了太上老君的“搜捕”。
不久,下了一場雨,這三粒金丹與泥土融合,長出了三株牡丹,每株牡丹上都開著一朵火紅的花。
解讀:凡人摔跤,頭上長包;神仙摔跤,那便摔出了傳奇,摔出了“火煉金丹”!其實,世上并無神仙,很可能是人們在龍門發現了新奇的牡丹品種,卻又無法解釋它的來歷,便將它與神仙扯上了關系。
故事中的古陽洞,開鑿于北魏時期,是龍門石窟的代表性洞窟之一。
至于那個潛溪寺,據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載,位于龍門山后,本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別墅。
我查閱史書,發現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的第一個大窟也叫潛溪寺(唐高宗初年雕鑿)。只不過,此寺非彼寺,龍門石窟的這個潛溪寺與本故事并無關系。
故事: 且說這潛溪寺里有一個勤快的和尚,天天到潛溪中打水。
這天,和尚挑著水桶出了寺門,發現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三團火焰,便趕緊跑過去救火。他奔過去一看,咦,不是火,卻是三朵火紅的牡丹花。
莫非自己眼花了不成?和尚退后十幾步,揉揉眼再看:怪了,那三朵牡丹花又化作三團火焰了。
和尚知道,自己無意中撞見牡丹珍品了。他非常喜愛這三株牡丹,不管白天還是黑夜,都要過去探視一番,像看守寺廟一樣守護著它們。
沒過多久,附近的鄉親也發現了這三株“火牡丹”,一傳十,十傳百,這漸漸成了滿城皆知的“秘密”。數以千計的人跑到潛溪寺前圍觀,本來門可羅雀的潛溪寺,一時門庭若市。
看著參觀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和尚急了。他生怕這三株珍奇的牡丹被人為損害,便在某天深夜,悄悄把它們移植到了潛溪寺中。
此時,這個和尚儼然以“火牡丹”的主人自居,好心好意地想要保護牡丹,卻沒想到好心辦壞事——由于他移植牡丹的時間不合時令,傷了“火牡丹”的元氣,雖說這三株牡丹此后還照常開花,卻不再像以前那樣發出火光了。
數年之后,“火牡丹”繁殖了許多后代,漸漸地傳播到了民間。由于它出自潛溪寺,花瓣緋紅,人們便稱它“潛溪緋”;又因它的出現與太上老君的金丹有關,人們又稱它“火煉金丹”。
解讀:“火煉金丹”,或曰“潛溪緋”,是牡丹中的極品。歐陽修曾感言:“四十年間花百變,最后最好潛溪緋”,對其由衷地贊嘆。
在《洛陽牡丹記》中,歐陽修寫道:“今寺中已無此花(潛溪緋),而人家或有之。”可見,早在北宋以前,“火煉金丹”已掙脫廟墻的禁錮,“飛入尋常百姓家”。
故事中講道,由于和尚移植牡丹的時節不對,致使“火煉金丹”失去了火光。這也是有依據的。牡丹是很有靈性的植物,對移植時間要求嚴格,非秋分前后不能“搬家”。若強迫它在其他時間“搬家”,它便不好好開花。有意養牡丹的讀者,可要注意了。
□本報記者 張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