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讀書不多,卻能運籌帷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套方略定乾坤。
宋朝的開國皇帝是洛陽人,名叫趙匡胤,出生地在如今洛陽第一高中門前的夾馬營,舊稱火燒街。密謀讓趙匡胤黃袍加身的人名叫趙普,原籍幽州薊縣(北京西南),為避后唐戰亂,15歲時隨父親趙迥遷居洛陽。
回溯歷史,刀光劍影中,趙普出場。
一件黃袍藏密謀
從“安史之亂”到“陳橋兵變”,從盛唐衰落到宋朝建立,屈指算來一共是205年,其間天下大亂,五代十國,朝代更替。百姓飽受戰亂之苦,社會經濟面臨崩潰。
到了后周時期,統治者建都開封。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年僅7歲的太子柴宗訓繼位,是為周恭帝。皇帝年幼,眾敵環繞,國家勢如危卵。長期的戰亂和嚴峻的現實,呼喚一批精英出世,力挽狂瀾,讓社會走向穩定。這一歷史使命,落在了洛陽人趙匡胤身上。
過去我們讀史,印象中趙匡胤上臺,完全是依靠他的弟弟趙匡義(后來為避諱趙匡胤的“匡”,其更名為趙光義)以及高懷德、石守信等一批將領。其實不然,真正為趙匡胤制訂奪權計劃的是趙普。
話說公元960年,后周君臣正在歡慶春節,開封城內一派喜慶,邊境突然傳來急報,說是遼國與北漢聯軍入侵。周恭帝被嚇得六神無主。當時,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當數趙匡胤,其擔任殿前都點檢之職,手握重兵。周恭帝趕緊請求趙匡胤出兵御敵。
趙匡胤率大軍冒著寒風進發至開封城北數十里處的陳橋驛時,暮色降臨,大軍宿營。殿前指揮使苗訓夜觀天象,突然宣布天象有異:天命所歸,該“點檢作天子”。點檢,就是趙匡胤的官職。
這里需要交代一下:當年周世宗北征時,在文書囊中發現一塊3尺長的木塊,上寫“點檢作天子”5個字。當時擔任殿前都點檢一職的,是周世宗的女婿張永德。周世宗由此猜忌張永德,奪其兵權,讓其擔任宰相,改由趙匡胤擔任都點檢一職。不久,周世宗駕崩。
聽了苗訓的話,軍中開始騷動不安。趙匡胤之弟趙匡義、歸德軍掌書記趙普連夜策劃兵變之事,聯合禁軍將領高懷德、張光翰、潘美等人,四處宣揚:“現在皇帝年幼,不能主政,我們在外面出死力,為國家抵御外敵,誰又能知!不如先立點檢(趙匡胤)為天子,然后北征不遲。”眾人紛紛響應。
此時,趙匡胤卻佯裝不知,在屋里假寐。黎明時分,情緒激動的軍士披甲執銳,團團圍住趙匡胤的營帳。趙匡胤一出來,還來不及說話,就有人將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黃袍象征著皇權。這黃袍一披不要緊,將士們立即下拜,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就是這么簡單,這個洛陽人,兵不血刃,當了皇帝。
過程雖簡單,實際上,趙普事先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早在開封城內,趙普分析天下大勢,已看出趙匡胤具備奪取皇位的條件:既掌管護衛皇宮的禁軍,又為全國三軍統帥,身邊還有許多哥們兒,都擔任軍中要職。
在密謀過程中,趙普和趙匡義守口如瓶。大軍出發前,他們特意安排心腹大將石守信留守京師,作為內應。當晚大軍駐扎在陳橋驛,趙普、趙匡義四下里去做將領們的思想工作。大家枕戈待旦,早已做好了準備,最后水到渠成,促成大事。
趙普,是“黃袍加身”的預謀者。
風雪之夜定國策
兵變的結果是,趙匡胤稱帝,是為宋太祖,建立宋朝,國都定在開封。趙匡義、石守信、高懷德等將領紛紛高升,一大批擁戴者也都得到了好處。可是,趙普只得了個一般官職。你該說,趙匡胤這小子真不夠意思,咋能虧待人家趙普呢?其實,這是兵變計劃的一部分,是趙普自己策劃的:為維持朝中和社會穩定,后周的原班人馬不能動,他們雖然沒有盡力擁戴趙匡胤稱帝,但事實既成之后沒有反對,這樣不至于削弱剛建立的國家機器的威力。至于趙普,如果立即加封高官,等于讓其自我暴露,給個一般官職,倒是穩妥之計。
宋朝建國,所統治的地域只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其北面有北漢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南唐、南漢、吳越等國家。這些國家都有獨立的政權和軍隊,都在窺視宋朝局勢,時不時想過來咬下一塊肥肉。在敵國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宋朝統治者哪敢高枕無憂?必須把這些小國制服,才能奠定宋朝根基。
為此,新上任的皇帝趙匡胤寢食不安,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他主動找趙普攀談,于是君臣之間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趙普問:“夜深天冷的,陛下為什么還要出來?”
趙匡胤說:“我睡不著啊,一榻之外,都是別人的天下,所以特來見你,請教良策。”
趙普說:“陛下是否覺得自己的天下過于狹小?南征北伐,一統天下,現在是極好的時機,不知陛下在用兵方面有什么考慮?”
趙匡胤覺得,北方之敵,兵強馬壯,不好對付;而像南唐這樣的國家,國君李煜只會填詞,應該先南征。可是他故意說:“我想先攻打北面之敵。”說完就不再說話,靜觀趙普的反應。
趙普沉默良久,嘆了一口氣,說:“這我就不明白了。”
趙匡胤問:“為什么?”
趙普分析道:“北漢有契丹為后援,攻之有害無益。滅了北漢,我們又要獨自面對契丹的強大壓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漢,把它作為阻隔契丹的屏障,現在集中力量,剪滅南方各國,然后專攻北方。”
趙匡胤一聽,覺得趙普思想深刻,先打誰后打誰,自己憑的是直覺,而趙普憑的是智慧和理性。趙匡胤認定此人有宰相之才。
此次雪夜定國策,趙匡胤確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戰略方針,從而宋朝甫立,就迅速滅掉南唐等割據政權,地盤隨之擴大,腳跟隨之站穩。
可是,此時宋朝依然是軍人橫馬、武臣弄權。當時給宋朝統治造成威脅的,有兩大勢力,一是原后周義成軍節度使李筠,一是原后周駐揚州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李筠這個人態度很堅決,見趙匡胤奪了后周江山,拒絕承認“偽政權”,拒絕宋廷送來的讓他兼任中書令的烏紗帽。李重進呢,本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與后周血脈相連,就更惱恨“老趙”了,把宋廷賜給他的鐵券(免死牌)順手一扔,操起刀槍,馬上起兵反宋。
面對如此局面,趙普力主平亂。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四月,李筠起兵,趙普力主趙匡胤親征,并隨軍前往,于當年六月擊退李筠,攻陷澤州(今山西晉城)。李筠倒也有骨氣,死不投降,自焚而亡。
接著平定李重進叛亂,趙匡胤再度親征。七月出兵,未克;延至十一月,趙普親臨揚州,經過周密部署,一舉攻克揚州。李重進這個人更干脆,帶領全家同赴火海,自焚而亡。
在趙普的輔佐下,宋朝一年之內平定了李筠、李重進叛亂,制定了建國初期的軍事方略,從謀劃到作戰,他做得都很到位。一般來講,安撫與平亂,是新政權必走的兩步棋,一著不慎,全盤皆輸,不能有一點兒疏忽。如今看來,多虧了趙普運籌帷幄,宋王朝才得以穩住陣腳,在餓虎緊逼的夾縫中挺起身軀。
于是,趙普升任兵部侍郎,兼樞密副使。
一杯薄酒釋兵權
趙匡胤登上皇位,看似簡單,實則仰仗的是兵權,所以他怕手下大將擁兵自重,也來一個“黃袍加身”,因此食不甘味,夜不安寢。他的心思被趙普看出來了,于是君臣一起商量對策。趙普認為,對于功臣,不可妄殺,第一會落罵名,第二會動搖朝廷根基。他的對策是“稍奪其權,置以錢糧,收其精兵”。
于是趙匡胤便開始圍繞這12個字做文章。
說來有趣,這篇文章不用墨,不蘸血,只用了一杯薄酒。
一日晚朝之后,趙匡胤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等大將宴飲,不論君臣綱常,只講兄弟情誼,回憶戰爭歲月,大家感慨多多。趙匡胤說:以前不知當皇帝的滋味,如今才體味到這個位子并不好坐啊!天天提心吊膽,夜夜難以入眠,哪像你們做臣子的逍遙自在!
大家都有了醉意,剛開始未聽懂他話里有話。
石守信說:陛下您盡管放心,有我等帶兵之人輔佐,保準江山穩固!趙匡胤看火候已到,猛地撂出一句話來:是啊,你們擁兵自重,部下對你們忠貞不貳,如果他們也像當初你們擁戴我一樣,弄一件黃袍往你們身上一披,我不就不好辦了嗎?
哎呀!這句話撂到地上,真是把地都砸了個坑!大家酒醒了,出汗了,害怕了!這不等于皇帝下了最后通牒,要大家交出兵權嗎?頓時,一個個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只聽趙匡胤又說:其實人活著,無非富貴二字。這富貴,眼下你們已經有了。依我看,爾等還不如解甲歸田,我多多送你們金錢、美女、田產。爾等多子多孫,以終天年;我呢,也可放心治理天下,如此則君臣和諧,豈不美哉!
經趙匡胤這么一說,大將們如夢方醒,但又忐忑不安:是不是皇帝猜疑咱們幾個不忠啊?這可是滅族之罪呀!趙匡胤見他們臉都嚇白了,便繼續說道:這樣吧,我與你們聯姻,結為親家,消除疑忌,我做我的皇帝,你們享你們的清福,如何?聽到此,大家才松了一口氣,紛紛辭去軍職,交出兵權,到地方做節度使去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杯酒釋兵權”,只不過在臺前敬酒的是趙匡胤,在幕后釀酒的是趙普罷了。
半部《論語》治天下
你看看,趙普的“文章”做得就是簡潔。此人幼時家貧,讀書不多,僅胸有點墨,正好把文章寫得短短的,三下五除二就奔了正題。
趙普一生曾三任宰相。宋太祖死后,趙匡義繼位,改名趙光義,史稱宋太宗。趙普仍舊擔任宰相。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不學無術,所讀之書,僅一部《論語》而已,當宰相不合適。宋太宗不以為然:“趙普讀書不多,這個我是知道的,但說他只讀一部《論語》,我不相信。”
有一次,宋太宗突然想起這件事,就問趙普:“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臣所知道的,確實只是《論語》里講的道理。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享受太平,僅此而已。”后來,家人打開他的書篋一看,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春,趙普因年老多病,三次上表請求告老還鄉。皇帝挽留,趙普力辭,最后皇帝準允,并加封其為太師、魏國公,仍以宰相看待。當年七月,趙普去世,終年71歲。太宗派員治喪,追賜尚書令、真定王,謚號“忠獻”,對其功績作了最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