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河洛教育史話——隋唐時期

2013/12/2 16:05:58 點擊數: 【字體:

河洛教育史話——隋唐時期

武則天為了籠絡知識分子,一登基就發出通知,讓那些有真才實學,但還未被朝廷發現的“遺賢”前來洛陽“應制舉”。各地學子絡繹于途,紛紛往洛陽趕來。 李玉明 繪
 
  隋唐兩朝,如夢如幻;教育成果,果豐花繁。

  隋朝壽命短,只有37年;唐朝稱盛世,輝煌近300年。教育方面,隋代開創科舉,可謂是“隋苑初現科舉花”;唐朝健全科舉制,可謂是“大唐滿眼桃李枝”。于是,當我們觀察隋唐兩朝的教育表情時,會發現這兩張驕傲的臉上,都寫著“科舉”二字。

  人們對隋朝,通常沒有好印象。

  該朝出了個隋煬帝,那真是出了名的昏!其實,實事求是地說,隋朝真不賴!發明了科舉制,使讀書人有了明確的出路;隋煬帝了不起!他修了大運河,大大方便了后世漕運。

  隋煬帝辦教育,有三個特點:辦學校、收圖書、搞科舉

  隋煬帝楊廣有創造性。

  早在公元610年,隋煬帝就在洛陽搞起了“河洛文化旅游節”。當然,那時不是這個叫法,但內容卻也差不多。他命令當時的文藝工作者聚集洛陽,在端門街辟出專門場地,盛陳天下百戲,展演雜技歌舞,整整熱鬧了一個月。

  隋煬帝思想很解放,他打破“九品中正制”,說:什么名門望族才能當官?扯淡!我偏讓平民子弟來考試,只要考上了,就讓他當國家公務員!

  隋煬帝有文物保護意識,他興建東都洛陽城,特意避開周王城,避開漢魏故城,說: 周王城附近有周天子墓地,可不能打擾死人;白馬寺東邊漢魏故城下面,都是層層疊疊的歷史遺存,也不能在那上面建城!

  于是,隋煬帝手下的城建專家,在東周王陵東邊小心翼翼地畫了一條線,使新矗立的隋朝皇城區,與東周王陵近在咫尺,互不侵犯。好家伙!現在想想:倘若是隋煬帝胡亂在那里建新城,我們今天就看不到“天子駕六”了。

  隋煬帝有文化,他是一個詩人:從洛陽回長安,他要求隨行大臣一路賦詩,把京洛春色、崤函風光都寫進詩里。他會作詩,而且詩風豪邁。

  可想而知,這樣一個有文化的皇帝,其教育理念肯定也是高屋建瓴的。他之前的魏晉時期,門閥世族壟斷教育,平民子弟無緣學習。他決心打破這種局面。《洛陽市志》第十二卷記載:隋煬帝上臺后,首先恢復洛陽的高等教育,在洛陽國子學、太學各設博士5人,助教5人;書學(書法學)、算學(數學)各設博士2人,助教2人。

  他還重視法律、醫學,在大理寺中設律學博士8人。在太常寺屬下設置太醫署,配備醫學博士、按摩博士、藥員師等等。而在秘書省所屬的太史曹,配備天文、歷法等專門的科技人員。一時間,全國高端知識分子云集洛陽,大儒徐文遠、王恭等都在洛陽執教,培養出楊玄感、李密、王世充等風云人物。

  隋煬帝辦教育,有三個特點:辦學校、收圖書、搞科舉。

  所謂“科舉”,就是“分科舉人”的意思。中國能誕生科舉制,功勞要記在隋煬帝以及他的老爸隋文帝身上: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隋文帝下達“分科舉人”之命令,這可算是科舉制的一個“藥引子”,接著,隋煬帝開出了藥方,擴大了分科范圍: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四月,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學業優敏、文才秀美”等“十科”舉人。隋煬帝“置明經、進士二科”,以“試策”取士,從而打通一條由教育到科舉任官的康莊大道,標志著科舉制度的產生。

  隋朝的教學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儒學大師徐文遠(洛陽人),在洛陽國子學執教,他是研究《左氏春秋》的專家,不但完成了《左傳義疏》60卷,還終生不輟地講解《孝經》和《禮記》。大學者王恭,也是洛陽人,他和孔穎達、顏師古、王琰等名家,編纂了《五經正義》180卷,朝廷頒令刊行全國,作為高等教育的統一教材。

  縱觀隋代教育局面,仍以洛陽“高校”成績最佳,名家大儒都集中在洛陽,加之隋煬帝的目光,早已撇下長安,瞅準江都(揚州)和江南水系,固需以洛陽為中心修建大運河,所以對洛陽關注得最多,對洛陽教育投入得最多——別的都不說,僅創科舉制一項,就足以讓他和他的王朝載入史冊。

  武則天對教育的一大貢獻:首創武舉制,拓寬了科舉領域

  唐代,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代。

  但唐初的教育狀況,卻趕不上隋朝。由于隋末動亂,教育受到重創,一度跌入低谷。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陽宮下詔,命令河北、淮南諸州長官,搜訪推薦當地“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由官府提供車輛,“運輸”到洛陽宮面試。

  這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制舉,卻也拉開了唐朝在洛陽科舉的序幕。

  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在洛陽設置國子監,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6個學校。此外,在門下省設弘文館,在東宮設崇文館,在尚書省祠部設崇玄館,另有太醫署、太卜署、司天臺、太仆寺等機構,這樣一來,中央重要職能部門,基本上都有了相應的所屬學校。

  唐朝的這些醫學、算學、律學,當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應用性學科學校,所以高麗、日本、吐蕃等周邊國家和地區,都派了大批留學生入唐深造學習。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的皇后武則天,建議明經科按照策問《孝經》、《論語》的辦法,加試《老子》。高宗接受了她的建議,于次年春正式批準,并令進士科也加試《老子》的策問。這說明武則天在當皇后時,就已插手教育領域。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當了女皇,立即把洛陽改稱神都。這樣一來,全國政治中心就從長安移至洛陽,教育管理機構遂來洛陽辦公。武則天為了籠絡知識分子,一登基就發出通知,讓那些有真才實學,但還未被朝廷發現的“遺賢”前來洛陽“應制舉”。

  各地學子絡繹于途,紛紛往洛陽趕。武則天還在洛城殿策問貢士,親自出馬招聘國家公務員。看到大量的人才為她所用,她似乎看到了“大周”的希望——她這樣一搞不要緊,科舉史為她記了一筆:武則天開了 “貢士殿試”的先河。

  為進一步籠絡知識分子,一年后她又接見各地貢士,不管賢愚,一律提拔。

  武則天這樣做,當然有收買人心的意思,但客觀上推動了教育事業,弘揚了科舉制,發現了大批人才。    

  武則天對教育還有一大貢獻:首創了武舉制,拓寬了科舉領域。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則天下令各州習武者,每年可按明經、進士例舉,由兵部負責組織考試錄取,使之成為常舉。

  這個女人很有意思,橫豎都喜歡洛陽,為讓全國人民也像她那樣重視洛陽,她利用讀書人來洛陽應試的機會,撂給大家一個討論題:請問,洛陽作為神都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哈哈,她很狡黠,率先發言,定下調子:批評前代一些帝王沒有重視洛陽,沒有把洛陽作為首都。一時間,論述洛陽可作都城的文章如雪片飛舞,喜得女皇笑逐顏開。

  細察武周這段時間,武則天把教育的突破口,還是放在了洛陽,放在了科舉上,因為說到底教育是為國選才,而科舉是層層過濾人才的管道,實事求是地說,唐太宗、唐高宗兩任皇帝,都沒有使科舉制真正完善起來,而到了武則天執政時期,科舉制才臻于完備,形成規模,成為例制。

  縱觀唐代教育,高等教育日臻完備,科舉制度日漸科學,朝廷對教育有充分自信

  開元盛世來了,唐玄宗李隆基執政了。

  李隆基出生于洛陽,對洛陽有感情,上臺后多次來洛。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舉人們和主考官起了糾紛,為解開科舉上的這些死疙瘩,李隆基不讓吏部負責科舉工作了,改由禮部代理。

  如果唐玄宗不重視科舉,是不會搞這樣的改革的。他也像他的祖母武則天那樣,多次在洛陽城南門樓親試舉人,引得天下士子紛紛蒞洛——洛陽成了名副其實的文化特區。

  唐玄宗還在洛陽為《孝經》作注,然后頒布全國,讓民眾學習。

  唐代宗李豫,是后來改的名,特意換上“豫”字,一是他在洛陽出生,二是他尊重中原文化——公元726年,李豫出生在洛陽上陽宮別殿,上臺執政后,他很想把都城從長安遷到洛陽。因為安史之亂后,吐蕃乘機東來,代宗一度避居陜州。但他的遷都計劃,遭到大將郭子儀等人的諫阻。他只好把重視洛陽的心思,放在洛陽的教育上,命令洛陽的試題,可與長安不同,這是明顯地看重洛陽。

  代宗大歷九年(公元774年),長安試題是《元日望含元殿御扇開合詩》,而洛陽的試題是《清明日賜百寮新火詩》,兩京考題不同,這是重大的改革,有點像現在全國高考時的A卷B卷了,可見唐朝人是很靈活的。

  到了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春,禮部侍郎崔郾在洛陽主持考試,這次的試題更有創造性,干脆結合洛陽風物典故,題目是《緱山月夜聞王子晉吹笙詩》。    

  由此可見大唐科舉戰線,思想觀念非常解放,“高考題”出得非常靈活。

  縱觀唐代教育,高等教育日臻完備,科舉制度日漸科學,朝廷對教育有充分自信,下層人民有書讀,周邊國家也派來留學生。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出身類別,選擇六年制、九年制等不同的學制。律學、書學、算學是高等專科學校。律學的學生以法律學為專業,兼習格式法例。書學的學生學書法,每天寫字一幅,開設的課程有時務策(時事政治),還有《國語》、《說文》、《字林》等。所有科目都分配有學習年限,學生每十天放假一天。放假前一天要考試,我們權且稱之為“旬練”,與現在的“周練”差不多……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8-09-2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