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洛陽地名探源 東漢巨觀好壯麗 郭氏正骨美名傳

2013/11/26 16:20:00 點擊數: 【字體:

洛陽地名探源 東漢巨觀好壯麗 郭氏正骨美名傳

平樂村北的鳳凰古寨。
 
    今日地名:平樂

  地方狀況:平樂村位于洛陽東北約12.5公里處的邙嶺南麓,為孟津縣平樂鎮政府駐地。該村西靠洛常路,和太倉、躍店為鄰,東與東趙接壤。該樹南為象莊,北為三十里鋪,焦枝鐵路、二廣高速公路、平金大道貫穿境內,交通便利。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土地肥沃,經濟富庶,歷來為洛東一大名鎮,現有人口近7000人。

  村名由來:東漢都城洛陽西門外有一平樂觀,雄偉壯麗,是皇帝校閱三軍、觀賞百戲、展示國威國勢的地方。因地處平樂觀遺址,該村遂稱“平樂”,亦曰“漢園”。

  東漢平樂觀

  恢宏又浪漫

  平安快樂,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人們永遠的希冀。早在西漢時期,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在給匈奴的一封國書中就寫到:“愿寢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復故樂,以安邊民,使少者得長其成,老者安其處,幸幸平樂。”平樂一詞,在這里被賦予了實實在在的內涵。

  實際上,西漢開國之初,漢高祖劉邦懷著對“平樂”的追求,就在都城長安上林苑的未央宮建設了一座高大的建筑物——平樂觀。后經武帝增修,它的規模達到了“周圍十五里”,極為壯麗恢宏。

  到了東漢,洛陽被光武帝劉秀定為國都(時稱雒陽),隨著國力的強盛,平樂觀又在都城之西被建設起來。

  東漢雒陽城位于今天洛陽城東15公里,北依邙山,南臨古洛水,呈不太規則的長方形,南北長約漢代的九里,東西寬約六里,因此又被稱為“九六城”,城南還建有規模宏大的太學以及辟雍、明堂、靈臺等禮制建筑。這里城池壯觀,宮闕巍峨,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都市。

  漢明帝劉莊是光武帝劉秀第四子,即位以后,遵奉光武制度,政治清明,社會經濟繁榮,國家相對穩定,史稱“明章之治”。永平五年(公元62年),他“于長安迎取飛廉銅馬,置于西門外,筑平樂觀”。有學者介紹,“飛廉銅馬”是當時的鎮國之寶,造型生動,藝高絕倫,1969年10月在甘肅省武威縣雷臺古墓出土的青銅器“馬踏飛燕”(又稱“馬超龍雀”)極可能就是它的副本。飛廉又稱龍雀,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禽,為秦人祖先的化身,象征著主宰風氣之神,而漢初又極崇天馬、神馬,將其作為皇權的象征。東漢時期,人們將鑄造出“飛廉銅馬”這種國之重器,放置在平樂觀,主要就是為了表達東漢統治者今朝勝前朝、新制超舊制的信念和愿望。

  史書記載,平樂觀在都城雒陽上西門外建成后,朝廷還下令在觀下筑起大壇,上建12層五彩華蓋,高10丈,壇東北另設小壇,重建9層華蓋,高9丈。每當外國使臣來到雒陽,天子就常常來到這里,列奇兵騎士數萬人,先檢閱軍隊,然后再安排演出百戲(古代雜技、歌舞及民間各種音樂技藝的總稱),以此來展示大漢王朝的強盛和威儀。每到演出時節,皇親國戚、京師百姓、四方來賓無不云集于此,盡情歡樂。

  東漢末年,董卓乘亂進入都城,縱兵燒殺搶掠,飛廉銅馬被銷毀為金。此后,曹魏、西晉、北魏仍以洛陽為都,平樂觀再度繁盛。像曹魏時期的曹植,就經常來到這里觀賞百戲歌舞,并留下了著名的《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代代相傳,以致到了唐代,“詩仙”李白艷羨不已,在他的《將進酒》中寫下了“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的妙語。

  郭氏遷平樂

  明初又興盛

  歷盡繁華,史上巍峨的巨觀高壇,早已消失了蹤影。到了元末明初,這里只是一個由張、石兩姓十幾戶人家居住的小村落,屬洛陽縣平落二里六甲。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原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的郭從道,為避紅巾之亂,跋山涉水,舉家遷到這里,定居下來。他們代代耕讀傳家,不僅人口迅速繁衍增多,而且家業也逐漸壯大,人才輩出。據郭氏后人統計,明清兩朝,全國一共有45名郭姓人考中進士,而平樂郭氏就占了10名。

  明朝末年,昔日的平樂村已經非常繁盛,郭氏家族在村中修建起兩道大街,使這里成為洛陽東部的一大集鎮。博古通今的二品大員郭景昌,根據村子地處東漢“平樂觀”遺址的史實,奏報朝廷,將這里正式定名為“平樂”,沿用至今。

  平樂極為富庶,在周邊地區有“金平樂銀象莊,吃不透到送莊”的俗語。這里不僅土地面積大,而且肥沃平坦,其中水澆地就占到了30%。村民回憶,在解放前,該村僅棉花的種植面積就達8000畝,憑此還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棉花、糧食交易市場,輻射地區很廣。

  歷史上,“金平樂”屢屢成為土匪的搶掠對象。為此,清朝同治元年,村民在郭氏第十八代郭榮慶的發動組織下,修筑起了平樂寨,以求自保。平樂寨寨墻長約3000米,墻高壕深,雄偉壯觀,四門各鑲匾額,東曰“紫氣東來”,南為“輝映南極”,西是“瑞應西清”,北是“恩承北闕”。1929年5月,洛陽南部的匪首孫七、任斌等糾集1000余名土匪,趁著軍閥混戰,前來攻打搶掠平樂,村民們據寨堅守,奮勇反擊,在犧牲了兩人的情況下,大獲全勝,最終才保住了一村的安全。

  如今,平樂寨已經早已被毀,但村北邙嶺半坡上一座形似簸萁的鳳凰古寨仍基本完好地被保存下來,成為人們遠眺風景的絕佳之地。

  平樂正骨術

  享譽海內外

  今天,平樂之所以名揚四方,還因為村中誕生了“平樂郭氏正骨”,并且長盛不衰。

  據該村的郭俊卿老先生介紹,平樂郭氏正骨的創始人為平樂村郭氏家族第十七代的郭祥泰,字致和,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人。關于正骨醫術傳入平樂,歷來有三種說法,他認為其中的薛衣道人傳正骨術說依據比較充分。薛衣道人俗名叫祝堯民,醫術高明,凡諸惡瘡,敷藥少許即愈,或有脛折臂斷者,經治無一而不效。一年,他云游途徑平樂,突染疾病,危急被困,正值郭祥泰路過,好心收留照顧,精心診斷治療,使其痊愈。為了報答郭祥泰,薛衣道人遂將正骨秘術傳給了他。

  經過幾代人的傳承、研究和發展,平樂郭氏正骨日臻完善,名醫輩出。清朝陜甘總督左宗棠從馬上摔落,左股骨頸折斷,郭樹信應邀前去治療,用手法使傷骨復位,后以中藥調離,很快使其病愈,左宗棠慨然題贈“益元堂”名號。清末,平樂郭氏正骨還曾先后為慈禧太后及重臣文悌等一大批官員治好了骨傷,聲震華夏,之后一路走向興盛。

  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陳謝兵團渡過黃河,解放洛陽后,還專門在平樂村街頭貼出告示:“平樂郭氏正骨,相傳數代頗負盛譽,乃系祖國民間醫學寶貴遺產,凡我將士,均應加以保護,不得影響其行醫療疾,仰各周知。”

  新中國成立后,平樂郭氏正骨更是進入了生機勃勃的春天,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成為我國中醫骨傷科最大醫術流派之一,享譽海內外,一步步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8-07-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