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市翟鎮鎮的圪當頭村,南臨古洛河及伊河而望嵩岳,北依邙山而背黃河,是一個底蘊深厚的古老村落。聞名世界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就在該村及相鄰的二里頭、四角樓等村境內,自上個世紀50年代被發現后,經過我國三代考古專家長期不懈的發掘、研究,已被學術界推定為夏代都城遺址,距今大約3800年,被譽為“中華第一王都”。
圪當頭村的郭振亞是當地一位癡迷文史的農民。日前,看到本報推出的“匾額背后的故事”欄目報道,郭振亞先生當即撥打電話提供線索,說他們村現存有三塊匾額,均為清代雕制,最晚的距今也有140余年的歷史。
聞訊,我們來到圪當頭村。只見這里布局規整,古樸儼然,一座座農家院落仍保持著以前的面貌,青磚灰瓦的門樓上普遍鑲嵌著造型多樣的磚雕飾物。村中的道路旁邊,年代久遠的古碑、元寶石、柱礎、石磨、石碾等幾乎處處可見。一戶人家的門外倒放著一個很大的石牛槽,仔細一看上面雕刻的文字,竟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遺物。
進入路邊郭榮社老人的宅院,我們見到了他家精心收藏的一塊“德重閭黨”匾額,雕制于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
離郭榮社家不遠處就是郭氏家祠。祠堂內現存一通“郭氏歷代宗祖之神主”石雕牌位碑,落款為“龍飛乾隆十四年歲次乙巳十二月丁丑吉日”,為這里的舊物。由此來看,這座祠堂至少在公元1749年已經建立。然而再看房頂的墨書題記,祠堂現存的建筑原來是在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重建的。
在這座祠堂內,兩塊大匾被村中的郭氏族人視作珍物,一直保留至今,一塊為雕制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的“郭氏家祠”匾額,一塊為雕制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的“武魁”匾額。
郭氏先祖,功德鄉里稱頌
由于年代久遠,談起這些匾額的來歷,就連收藏它的郭榮社等人也難以說清,只知道是祖上傳下來的。
隨后,在村中老人和市民俗博物館范西岳等專家的幫助下,我們才大致搞清了這些匾額背后的一些故事。
郭姓在圪當頭村是大姓,有3000余人,占全村總人口的90%以上。但是,至于該村郭姓的源流,至今仍是一個謎。不過,一條信息非常明確:在明、清兩朝和民國期間,從圪當頭村分流出去的郭姓人士眾多,落戶地有南陽、魯陽交口鎮(即今平頂山市熊北鄉交口村)等140余處。
在清代,地處洛河、伊河之間灘地上的圪當頭村的郭姓人士以耕讀傳家,非常富裕,是周邊地區的名門大戶。每逢春節和重大活動,四方族人紛至沓來,拜祭祖先。像祠堂中現存的“郭氏家祠”匾額,就是遷居魯陽交口鎮的郭氏后裔在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返回故里祭祀祖先時敬獻的。
富足的郭姓人士在這一時期還非常照顧鄉鄰,熱心公益事業,每逢大事,往往出頭擔當。據村中現存的一方殘碑記載,清朝咸豐、同治年間,該村有一位叫郭玉成的紳士,字汝于,從小跟隨伯、兄學詩,博古通今,很有才干。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后,捻軍乘機進犯河南諸州縣,其中一支實力強大,從伊闕攻入洛陽。郭玉成聞訊,立即發出倡議,組織村民出錢出物,就地取土,在圪當頭村筑寨防御。短短時間,該村就筑成了一座高約三丈、分設三門的堅固大寨,四方百姓前來避亂。捻軍隨后攻至該地,他們憑寨堅守,最終躲過劫難。后來,伊河泛濫,疫病發作,郭玉成又用自己的醫術給大家診治,使許多人得以存活。
為了照顧南來北往的行人,郭氏族中13人捐地捐款,還在村東路邊修建了一座茶庵,長年向路人免費供應茶水,解其渴。
據郭榮社老人介紹,他家現存的“德重閭黨”匾額,就是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官府和鄉里百姓為了頌揚他們的祖先郭云的功德,為其立的一塊匾額。
“武魁”匾額,清代名吏題贈
在圪當頭村現存的三塊匾額中,“武魁”匾額最為珍貴。它是該村的郭嘉樂在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參加河南武科鄉試,以第25名的成績考中武舉后,由兩位大員為其而立的。之所以尤為珍貴,關鍵就在于題匾人的級別高和名聲大。
從匾額上來看,題匾人為栗毓美、楊振麟。查閱資料可知,楊振麟為道光年間宛平人,不僅歷任廣東按察使、河南按察使兼布政使、陜西布政使等,還通曉書法,尤其擅長行楷,為清代著名書法家。
至于栗毓美,則更為顯赫。此人一生主要在河南做官,在任期間,勤政為民,治理黃河,使兩岸百姓免遭洪水的肆虐,深受民眾愛戴。他發明的“拋磚筑壩法”,在我國水利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筆。他由于治理黃河積勞成疾,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薨于任上,時任光祿大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河東河道總督。栗毓美因治理黃河有功,以身殉職,道光皇帝追贈太子太保銜,賜謚“恭勤”,并下諭在其原籍山西省渾源縣為其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墓園,其生前好友兩廣總督、民族英雄林則徐為其撰寫祭文。后人為了紀念他,還為他修建了祠堂,拜他為“河神”,稱為“栗大王”。
專家評析:這三塊匾額按用途來劃分,“郭氏家祠”匾額屬于廟宇宗祠類匾額,“武魁”匾額屬于官府門第類匾額,“德重閭黨”匾額屬于功德聲望類匾額。它們基本涵蓋了古代民間匾額的常見類別,歷經上百年,仍被偃師圪當頭的郭姓人士保存至今,難能可貴,充分反映了當地的民風。其中,“武魁”匾額尤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