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駕六”是怎么回事?《逸禮·王度記》載:“天子駕六,諸侯駕四,大夫駕三,士二,庶一。”原來,在夏、商、周時期,車馬是主人等級身份的象征,全國僅有天子才可以乘6匹馬拉的車。但盡管史書上有記載,考古專家卻從未發現這一實物,因此,“天子駕六”成了千古之謎。
2002年年底,洛陽為興建河洛廣場進行先期文物鉆探和考古發掘,在1.6萬平方米的范圍內一下子發現了397座東周墓葬、18個車馬坑。工作人員在其中一處車馬坑里,清理出了6匹駿馬拉一車的遺跡,這印證了古文獻中有關夏、商、周時期“天子駕六”之說,被譽為堪與西安兵馬俑媲美的考古奇跡。隨之,洛陽市改變河洛廣場建設方案,在車馬坑原址上興建了保護性展示博物館——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改河洛廣場為東周王城廣場,從此,洛陽多了一處曠世奇觀。
天子駕六博物館占地1700平方米,分設兩個展區。第一展區展出周王城概況、東周出土文物等。第二展區是車馬坑。車馬坑是天子及高級貴族陵墓的陪葬坑,共17個。北邊一個,長42.6米,寬7.4米,車馬呈縱向兩行排列,為首的一車6馬,再現了兩千年前天子出巡的壯觀場景,也掀開了被歷史塵封的厚重一頁。
周武王定鼎洛陽
人們都知道,過去,西周都鎬京,東周都洛陽。其實,西周王朝早就與洛陽有不解之緣,且一度定都洛陽。
周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盟津”,即今洛陽孟津東北,今孟津縣會盟鎮即因此而得名。周武王滅殷商收兵,“息偃戎師”,故有今洛陽“偃師”之名。他把象征王權的“九鼎”從商紂國都朝歌遷往洛陽,且對周公說:“自洛汭延于伊汭 ,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其定都洛陽之意昭然若揭。但不幸的是,他滅商第二年就積勞成疾而辭世。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其鼎腹分別刻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字,象征天下九州,為夏、商、周傳國之寶。據說,周武王從朝歌運九鼎往鎬京,途經洛陽時,九鼎怎么也運不動。周武王乃知天意,把鼎置于洛陽。
周武王為何要定都洛陽?只因洛陽為天下之中,易于控制全國。周武王去世,周成王即位,周公攝政,順武王之意,在洛陽興建“王城”、“成周”二城,成王即“初遷宅于成周”,舉行安放九鼎大典,正式定都洛陽。此后,西周昭王等多位天子也以洛陽為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再次遷都洛陽,此后的二十幾位周朝天子均居洛陽,共歷515年,史稱“東周”。這一時期,洛陽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時間“商遍天下,富冠海內”。但隨著諸侯雄起,王室漸衰,東周王朝慘淡度日,發生了“楚莊公問鼎”、“齊宣王求鼎”、“秦武王舉鼎”、“秦昭王遷鼎”等一連串故事。
楚莊公,即那位“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諸侯。公元前606年,楚國強盛,楚莊公率軍大破陸渾之戎,抵達洛水。他問周室九鼎“其大小輕重如何”,意欲滅周取而代之。
“秦武王舉鼎”說的是秦武王強盛之時,竟到周室,指著刻有“雍”字的鼎說:此乃吾國之鼎,寡人必帶回。他舉鼎試重量,不料砸傷腳趾骨,疼痛致死。
西周建都洛陽后,實際上在這一朝代形成了鎬京、洛陽兩都。兩都相距千里,為便于王權統治,實行“分陜而治”,即以陜縣(今三門峽西)為界,東由周公主政,西由召公主政。“陜西”一名即由此而來。西周還把鎬京一帶稱“宗周”,即宗祖留下的基業;把洛陽新城稱“成周”,成周者,周道始成之意也。
周公制禮作樂
古文獻載,“天子駕六”,天子墓陪葬九鼎、20輛車、40匹馬。周王城車馬坑有26輛車、68匹馬,充分顯示墓主人貴為天子。那么,這一套規矩或曰形制是誰制定的?
有夏、商傳下來的舊制,更重要的是,有周公“制禮作樂”。
西周時期,周公長住洛陽,除興建洛邑、平息叛亂外,還完成了“制禮作樂”這一對中國社會、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偉大工程。
“禮”,是當時宗法制、等級制的社會規范和道德準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都有嚴格的等級區別。君臣、父子、上下、尊卑、親疏等都須遵守不同的禮儀制度。特別是有關繼承人的制度規定更為嚴格:“嫡庶有別,長幼有序”,“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為賢”等等,為兩千年的封建王朝所沿襲。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當時,不論是祭祀還是戰爭,都有隆重的儀式,其他典禮也有不同儀式。這些儀式都要配以不同的樂舞,這是周公“作樂”的內容。
周公制禮作樂后,由周成王在洛陽明堂頒布實行,一時成效卓著。成王、康王之時,天下安寧,40年不用刑罰,史稱“成康之治”。西周和東周前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深入人心。周桓王寵愛次子王子克,欲讓王位于克,卻不敢破壞“嫡長子繼承制”,只得在臨死前把這一愿望托付給大臣周公黑肩。結果,眾臣依慣例立長子佗繼承周天子王位,是為周莊王,周公黑肩與王子克的陰謀沒有得逞。
《左傳》記載有晉文公向周襄王請“隧”的故事。周代,只有天子的墓里有“隧”,即墓道。晉文公助襄王平亂,立下汗馬功勞。可當他求襄王賜予“隧”葬的權利,襄王卻以“天下無有兩天子”回絕,賜給他許多土地。
周襄王寧肯賜予臣子土地,也不肯答應其“隧”葬,可見當時的等級制度是何等森嚴!
東周末年,“禮崩樂壞”,但許多人還懷念西周盛世和禮樂制度,孔子曰:“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
周王朝遺存
西周、東周均建都洛陽,洛陽一帶有豐富的周王朝遺存。
成周城和王城遺址。成周城在今白馬寺一帶,為西周始建,東西6里,南北5里。后被漢魏故城遺址所疊壓,通稱“漢魏故城”。王城在今王城公園一帶,重建有明堂、韶樂臺等。
周王陵區。洛陽周王陵區可分三處。一是金村陵區,位于漢魏故城金村一帶。據史書載,該陵區有“周威烈王葬”、“景王冢”等。二是王城陵區,即今天子駕六博物館一帶。在“天子駕六”被發現前,考古專家在此處發現“甲”字形大墓、“亞”字形大墓多座,并有“天子”二字的石圭,但還未確定墓主是何人。在“天子駕六”被發現的同時和以后,這一帶又發現數十個車馬坑和數百座東周墓葬。三是周山陵區,位于洛陽西南三山村。周山本名秦山,因周代天子之陵稱山,故后被改名為周山。又因山上有土冢4座,其中3座相連居東,俗稱“三山”,相傳是敬王、悼王、定王之冢。居西的一冢前有清乾隆年間立的“周靈王陵”墓碑。
周公測景臺遺址。其位于今登封市告成鎮。測景臺建于西周,周公曾在此觀測日影,確定此處為“天下之中”,由此開始營建洛邑。
周公廟。此廟位于洛陽老城,為隋末王世充始建。
鏈 接
王城公園
王城公園位于中州中路西端,因坐落在周王城遺址之上而得名。
周王城是公元前1038年由周公主持營建的周代都城,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局,開創了我國都城建設的體例。1955年,周王城遺址被發現,為保護這一歷史遺跡,洛陽市特在此辟建王城公園。
公園跨澗河兩岸,占地500余畝。大門為古典式重樓,古樸典雅,雄偉壯觀。門里迎面為一尊6米高的仿銅鼎,象征此為周王朝定鼎洛邑的王城。鼎后為明堂大殿。明堂為周代明政教之堂,設5室,每室1丈8尺,郊祀中的重大政治活動都在此舉行。今明堂為重建,古樸莊重,殿前雕刻的“中國龍”長13米,十分威猛。韶樂,曾讓孔子聽后“三月不知肉味”。韶樂臺由天成闕、紀勝柱、韶樂臺和環翠廊組成。紀勝柱上鐫刻當年周公營建洛邑的史跡,并布置以象征周王城九經、九緯布局的小廣場。韶樂臺為“四阿重屋”式建筑,臺上置編鐘、編磬等古代樂器。臺壁上,鐫刻32幅人物故事畫,生動地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洛陽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王城公園還有“河圖洛書”巨石及“根在河洛”石碑,后者為臺灣“尋根問祖”團所立。臺灣漢人自詡“河洛郎”,認為祖先就在洛陽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