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有三個:河南洛陽關林、湖北當陽關陵、山西運城關帝廟。為啥?不為啥!皇帝封的。
百姓墓稱“墳”,王侯墓稱“冢”,皇帝墓稱“陵”,圣人墓稱“林”。關公是“武圣”,所以關墓稱“關林” ,是級別最高的關廟,也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先儒有言:入廟知敬。
凡是廟宇,都有森然肅然之氣氛,這是揮之不去的精神統攝,平時再怎么邋遢輕慢之徒,一旦入了廟,進了香,多半也會收斂一些。
當我再次來到關林,走了幾步路,便看見了老朋友吳健華,這位關公信俗的研究專家,熱情地與我打招呼:老弟你來了!今天有啥新發現?
我說:發現了兩種顏色。對方笑道:你是說看到紅色了吧?那另一種顏色呢?
我自然是笑而不答,要把它寫出來——
青青的院落,加上紅色點綴——“ 丹青”便在其中了。我猜想這是關林的顏色主題
我確實發現了紅色!
這種紅色,是那種鮮亮鮮亮的紅,是視覺加上感覺后,凸現出來的風景。這是一種寓意,是從關公身上溢出來的忠義色彩。
先是所有殿宇的對聯,都用紅色板材書寫,從儀門,到大殿,再到二殿、三殿,一律是長達三四米的平滑板材,油漆一新,鮮紅鮮紅,上寫金色大字。
其次是立柱,根根都是紅色圓滾之身軀。
紅色無處不在,在我眼前縈繞,連石獅子的脖子上,也都系上了紅綢,我問:這是為何?吳健華說:“紅綢都是百姓拴上的,信眾來祈愿、祈福,許上一個心愿,拴上一條紅綢,日子長了,幾十個石獅上就都戴上紅飄帶了。”
一些粗大的柏樹上,掛的也是一嘟嚕一嘟嚕的紅色飾品,弄不清是布條還是紅綢,一片一片的全是紅色,仿佛到處晃動著關公的紅臉。
想那關公的紅臉,本是一個符號,是赤膽忠心的意思——關公一心匡扶漢室,心是紅的,膽是赤的,當然血也是紅的。這種激情太飽滿了,胸腔里憋不住,也就憋到臉上來了。
這張紅臉,若是平常漢子的臉,恐怕就是一種病了,需要到韓國整容。但長在關公臉上,竟是那樣有魅力,老百姓好喜歡!舞臺上看都看不夠,正所謂“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這臉譜,就是戲劇的法律,誰敢擅改?若在舞臺上把關公畫個白臉,觀眾非把這臺戲砸了不可!這便是民俗的力量,是紅色的力量。紅色是正義的象征,不但代表忠義,還能驅邪避兇。
關林中除了紅色,便是青色了:青色的磚,青色的墻,青色的石碑,青色的地……青青的院落,加上紅色點綴——“ 丹青”便在其中了!我猜想這是關林的顏色主題:兩種顏色,一部春秋!丹青書寫的歷史,都在這青色和紅色之中彌漫了。
既然是“帝”,就該有帝王氣派。舉目望關林:只見峻宇聯翩,古柏森然,樹陰遍灑,院落井然
其實,關林的和諧,不單表現在兩種顏色的搭配上,這里是關羽首級埋葬地,是我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典建筑群,建筑風格有許多獨特之處。
關林建筑仿帝王宮殿,布局嚴謹壯觀。南北中軸線上,依序為舞樓、大門、儀門、大殿、二殿、三殿、牌坊、墓冢、后門。廟中其他建筑,皆沿此線左右對稱,錯落有致。
這種布局級別很高,此等榮耀,怕是在明代才可以實現。所謂“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圣,釋稱佛 ,道稱天尊”,從歷代對關公的追謚看,明朝給的榮譽最高。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關羽被封為“協天大帝”,第一次進入“帝”的行列。
既然是“帝”,就該有帝王氣派。舉目望關林:只見峻宇聯翩,古柏森然,樹陰遍灑,院落井然。據吳健華介紹: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關林在漢代關廟原址上擴建,占地200余畝,院落四進,殿宇廊廡150余間。
英雄有幾稱夫子?忠義惟公號帝君!
看看:一個“戰士”,就這樣成長為“帝”了,雖然此“帝”沒有拿過御璽,沒有戴過皇冠,卻比帝王更尊貴——真正的皇帝來了,還得到他墓前下拜。所以關林里有不少“龍”,這是其他關廟里沒有的:有龍柏,有龍雕,建筑布局上有龍頭和龍尾。
關公啊關公,你東漢末人,但你得感謝明代、感謝清代。 明朝給你的都是“高級職稱”,不是“協天大帝”就是“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清朝給你發的是“圣人”牌,這是世界級的榮耀,上升到宗教高度了,比諾貝爾獎還風光。
圣人——嘖嘖,想想都覺得牛!全中國就倆——孔子和關公。一個文圣人,一個武圣人,中國人也真會造神,這不?文武圣人都有了,剩下的事情就是:大家照著他倆學,都做個好學生吧。
從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起,這里就成了中國品級最高的關廟
按說,關公晉級當了圣人,各地關廟也都是圣人級別了,湖北當陽那個葬關公身軀的墓,洛陽這個葬關公首級的墓,都該稱為“關林”了吧?
不中!朝廷規定:只有洛陽關墓,才可稱“關林”。
為啥?有來頭呢!關林鎮上的老百姓說得有鼻子有眼——
傳說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康熙帝南巡,回京時路過洛陽,來憑吊關羽。時值仲夏,大雨剛過,他在大門口停下來,觀看岳飛親繪的“漢壽亭侯畫像”。畫中的關公提刀跨于赤兔馬上,身著甲胄鐵衣,長髯飄飄,刀光寒寒。康熙看了感嘆:“真乃英雄蓋世,千古一人也!”
一路看過來,當康熙來到春秋殿,看到關公讀《春秋》塑像時,欽佩關公的儒將風范,便對隨行說:“武能馳騁疆場,文能治國安民,文武皆備,則四海升平,百姓安樂矣。”當看到明代太監胡濱所書“漢壽亭侯墓”幾個大字后,康熙深為不滿。說:“前朝已于萬歷十八年敕封為‘協天大帝護國真君’,后又累加‘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封號,現仍書舊號,是為不敬!圣人陵寢,應遵林制,宜加封關圣后裔為博士,奉祀林廟!”
因當時剛下過雨,千余株古柏蒼翠欲滴,如詩如幻,康熙詩興大發,即景吟道:
古柏千章翠色深,
高冢有幸棲英魂。
忠義仁勇蒸嘗遠,
關林圣域俎豆新。
由于最后一句點出“關林”二字,便是欽點御封,所以此地從此稱“關林”。這樣一來,湖北當陽人不樂意了,尤其是當地文人咬文嚼字,說:“關公身軀埋在當陽,頭顱埋在洛陽。身軀好比山脈,頭顱好比山峰,沒有大山,何來山峰?應把當陽關陵叫做“關林”。
其實當陽“關陵”,已是帝王級別了,當陽人該滿足了——關羽遇害,身首異處,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今山西運城市),這三大關廟,都有來頭,都很“正宗”。
但“關林”的級別,比“關陵”級別更高。前者是圣人,自古以來中國只有兩個;后者是帝王,自古以來帝王多的是——所以當陽人不糊涂,一定要爭這個名分。 但洛陽文人更會講道理,說:自元代以來,湖北、湖南、乃至福建、臺灣等地的關廟,都來洛陽關林“附靈”,這說明洛陽的關林是“老大”。
啥叫“附靈”呢?就是各地信眾,捧著他們那里的關公塑像,來到洛陽關林,燒香上供,舉行隆重的儀式,讓關公的靈魂附到他們帶來的關公塑像上去,然后虔誠地帶走,奉于當地關廟里。
為什么要這樣?因為洛陽關林,埋著關公的頭。
頭者,首也!靈魂之所也!中國人認為靈魂是在頭顱里,不在軀干上。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以頭為尊,民間稱“頭目”,國家稱“首腦”,可見“頭”的重要性。洛陽關林,埋葬的既是關老爺的“頭”,那不是關廟中的“老大”是什么?
當陽文人一聽——洛陽文人說得有道理,于是默認。
于是,從康熙五十八年起,這里就成了中國品級最高的關廟。但“關林”之謂,是否與康熙這首詩有關,我覺得這只是民間傳說,正史沒有記載。專家一般認為“關林”叫法始于清道光元年,即公元1821年。
大門兩側是八字紅墻,各框出一白色方塊,分寫“忠義”、“ 仁勇”,點出了關林關鍵詞
大門前廣場上,最南有舞樓。
所謂舞樓,就是戲臺。戲臺正對著關林大門。明白人一看,就知這舞樓是關公的宣傳工具。你想啊:舞臺上鑼鼓喧天,還不是為了招人?況且唱的多是關公戲,不是讓大家來向關公學習嗎?
舞樓呈“凸”字狀,前臺歇山式,后臺硬山式,不設山墻,舞臺完全伸出來,三面觀眾都可看到演員。建筑頂部,宛如鶴姿,作騰躍狀,蔚為壯觀。微風過時,銅鈴作響,似在懷想過去,又像是搖醒紅塵。
轉身看便是關林大門。不待看清門額題字,兩尊高大的明代石獅,便來搶眼。大門兩側是八字紅墻,各框出一白色方塊,分寫“忠義”、“ 仁勇”四字,點出了洛陽關林關鍵詞。
大門往北是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上懸“關林”二字,乃神筆王鐸所寫;門額上寫“威揚六合”四字,乃慈禧太后所題。儀門往北是一條平直甬道,長30余米,寬4米,42根望柱分立兩旁,柱頂蹲石獅,共104尊,或站或蹲,形態可愛,被譽為“洛陽的小盧溝橋”。
甬道盡頭是月臺,月臺之后為大殿,又稱正殿,面闊7間,進深3間,高近20米。上懸“氣壯嵩高”牌匾。門板上雕“桃園結義”、“水淹七軍”等12幅關羽故事。
大殿后是二殿,二殿又稱“財神殿”,建于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是關林始建最早的建筑。其面闊5間,進深3間。再往北是三殿,又稱春秋殿,內有關公讀《春秋》塑像。穿過三殿,迎面是兩座石坊,石坊后面,便是關帝冢——關公的首級,是不是就埋在這大冢里面呢?這個懸念,我還要留著,好邀你往下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