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亳北部皆山嶺,東西橫亙,為黃河屏障,曰邙嶺,乃洛陽邙山東延也(至鞏義河洛交匯處漸消)。嶺上有峰,曰鳳凰山,山上巨碑巍然,曰會圣宮碑。
北宋皇陵在鞏義,為方便祭奠,公元1030年,宋仁宗于鳳凰山上修建行宮,壯麗華美,曰會圣宮。今宮已不存,唯余一巨碑矗焉,高9.2米、寬2.22米、厚0.72米,造型精巧,雕刻精美,被譽為“中原第一碑”。
碑額碩大,如何置于碑頂?當地有一傳說,縣令奉命須如期完工,一籌莫展、心急如焚,向一老翁求教。翁曰:土埋脖矣,焉得妙法?仿佛神仙點化,縣令茅塞頓開,遂以土堆之,用滾木將碑額放置碑頂。
西亳南部亦山。嵩山、萬安山銜接處北麓,山腳有峰曰緱山。緱山乃一土丘爾,不甚高峻,但因子晉升仙之傳說,蜚聲四海,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山上一碑,高6.7米、寬1.55米、厚0.55米,盤龍首龜座高1.3米,升仙太子碑是也。
緱山北去10余里有景山,景山之巔,有冢巍然,曰恭陵,百姓俗稱“太子冢”,武則天太子李弘所葬之地也。
公元699年,武則天伴駕高宗嵩山封禪,返回途中,夜宿緱山升仙太子廟。是夜,月朗風清,武則天感子晉故事,念太子李弘之殤,題詩曰:“秋風寂寞秋云輕,緱氏山頭月正明。帝子西飛仙馭遠,不知何處夜吹笙。”
20年后,武則天再祭子晉(其時已定都洛陽貴為女皇),親書碑文,洋洋2700字,圓潤流暢,意態豪縱,開草書刊碑之先河,后世譽為“天下女子第一書”。碑額“升仙太子之碑”6字,以“飛白體”書就,筆畫中絲絲露白,且巧隱10個鳥形筆畫。此乃女皇唯一傳世之真跡。
南山北嶺間二水中流,曰伊河、曰洛河。伊、洛河間川平如砥,曰“夾河灘”。灘中有村曰東大郊者,居漢魏故城南,乃東漢、曹魏、西晉之太學舊址也。太學者,我國古代傳授儒家經典之最高學府也,漢時學員3萬人,至西晉,猶有1萬余人。漢末,太學講堂前立有“熹平石經”46塊,“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惜乎今唯存殘石,分藏洛陽博物館、西安碑林及北京圖書館。
現存最大最完整之晉代石刻,乃太學辟雍碑,高3.22米、寬1.1米、厚0.3米,碑首兩側刻有浮雕蟠龍圖案,乃西晉武帝、太子親臨太學,考查學生“德行”“通藝”,并行賞鼓勵所立也,曾埋于地下1000余年,刻字筆勢遒勁,波磔鄭重,為晉代八分體隸書之代表作。
古者,勒石刻碑,由來已久,多記國之大事盛舉,點綴山川,猶歷史之印章也。西亳碑刻多矣,或在山,或在川,鏨刻一段歲月,承載一段厚重,傳承一種藝術,豐富一種文化。在山者,縱然偉岸,亦不能增加山之高度,然山之巍峨,為其凜然高聳之基座也。在水者,伊、洛河之泥沙,掩埋了夏都斟公式,掩埋了商都西亳,亦掩埋了國寶辟雍碑,然未曾掩埋其無可估量之價值,出土之日,舉世皆驚。
西安有碑林,洛陽有千唐志齋,皆傳承歷史,彰顯文化。西亳偃師,夏商故地,人文昌盛,古韻悠悠,今聊記三碑,以觀文化厚重燦爛之流風余韻耳。□逯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