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家村中好景致
古街古宅韻味足
南家村位于偃師市緱氏鎮(zhèn)政府駐地南邊數(shù)里的山崗上。村莊規(guī)模不大,只有1200多口人。
古村中有東西方向的兩條道路,分稱南街、北街。南街相對比較繁華,規(guī)模也大出許多,長約300余米。街道兩側(cè),一座一座的深宅大院相挨而建,石條奠基,青磚灰瓦。每家的大門都寬闊高大,不知何年何月的殘碑斷碣,還有石鼓、柱礎、上馬石等,或被扔放門前,或被半埋在土中。
推開幾戶人家的厚厚的木門,發(fā)現(xiàn)里邊原有的建筑也保存尚好,特別是老宅的照壁,式樣迥異,無不雕造精美,寓意吉祥。
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時候建起的這一大片建筑?村中85歲的張文根老人講,南家村有張、姬兩大姓,早期的建筑主要由他們張姓人氏建設而成,但由于族里的家譜等資料都在“文革”期間被毀,具體的人和時間現(xiàn)在已搞不清楚了。
張老先生介紹,他們族中代代相傳,南家村張姓人氏始于一位老祖母,她是明朝末年的人,至于叫什么,沒人知道。那時,戰(zhàn)亂頻仍,人們流離失所,四處奔命。她和丈夫從山西來到河南,先寄居在臨汝(今汝州),隨后又逃到偃師。其間,由于丈夫去世,身懷六甲的她,無奈就在緱氏南家村定居下來。她生下一子,歷盡艱辛,將其撫育成人。后來,兒子又給她添了三個孫子,由此形成南家村張氏的“老三門”。
張姓人氏在這里耕讀傳家,很快發(fā)展壯大,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達到鼎盛,成當?shù)氐囊淮蟾粦簟?/p>
“青錢世第”這塊匾額,就是張文翎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被選拔為太學生后,當時的名儒張?zhí)梗ㄟM士,時任翰林院編修,官至內(nèi)閣中書)為他立的。匾上之所以題寫“青錢世第”,主要因為他們南家村張姓人氏為唐代張鷟
(zhuó,音卓)的后人。張鷟是唐代著名文學家,字文成,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人),唐高宗調(diào)露初年(公元679年)考中進士。他博覽群書,下筆敏捷,著述頗多,聞名天下,時人贊曰“文辭如青銅錢,萬選萬中”,稱其為“青錢學士”。
張泳之妻意志堅
終生守節(jié)史傳頌
再說“孝慈勤儉”、“貞媲孟母”這兩塊匾額,前者由朱續(xù)志這名官員,在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七月為已故百姓張思仁的妻子張氏立,后者由石志這名官員為已去世的儒學學生張泳的子妻張氏立,時間也為乾隆十二年,只不過時間稍稍晚了3個月。
有關專家認真研究匾上的內(nèi)容,再參考南家村現(xiàn)存的墓碑等發(fā)現(xiàn),“思仁”應當是“張泳”的字,兩者實為同一個人,而兩塊匾的主人也為同一名婦女——張泳的妻子張氏。
查閱史料可知,題寫“孝慈勤儉”匾額的朱續(xù)志可是清代偃師縣的名宦之一。他字曉村,江陰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中舉,隨后又中進士,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開始任偃師知縣。他到任后,發(fā)動群眾積極加固偃師城外的伊洛河大堤,將其加厚二尺,增高三尺,洪水季節(jié)到來后,有效抵御了暴漲的河水,避免了重大災害的發(fā)生,一方百姓得以平安。
在朱續(xù)志就要離任的時候,特別為張泳之妻立“孝慈勤儉”匾額,隨后,新的偃師知縣石志到任,也迅速給張泳之妻立“貞媲孟母”匾額。那么,這名婦女受到如此重視和褒揚,究竟何德何能?
實際上,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889年)纂修的《偃師縣志》對她已有所記載。該書《烈女傳》一節(jié)寫道:“張氏,童生張泳妻,十七歲而寡,托孤子道凝成立,現(xiàn)年五十一歲。乾隆十三年旌表。”寥寥數(shù)語,道出了這名婦女悲壯的一生。
對張氏這位節(jié)孝婦女,南家村的人們至今還流傳著更詳細、更生動的說法:她出自偃師的一戶書香門第,很小的時候,就與張泳定下了婚約。張泳自幼身體不好,16歲的時候,沉疴突發(fā),非常兇險。那時有“結婚沖喜”的舊習俗,情急之下,雙方家長就讓他倆迅速成婚,試圖讓張泳躲過這一災。結果,婚禮當天,張泳就病逝了。張氏17歲而寡,但她為夫守節(jié)意志堅定,終生沒有改嫁。后來,在族人的主持下,張泳的弟弟張江把自己的一個兒子過繼給了嫂嫂,取名張道凝。張氏勤儉持家,精心撫育張道凝,歷盡磨難,終于將其培養(yǎng)成為監(jiān)生(明清兩代指在國子監(jiān)讀書或取得進國子監(jiān)讀書資格的生員)。由此,她在當時不但受到鄉(xiāng)里的廣泛稱贊,還得到了朝廷的旌表。
跨街而立石牌坊
高大壯觀讓人奇
在該村南街的中西部,一座雕造華麗的石牌坊,橫跨街道而立。它與匾額一樣,也是朝廷和百姓對張泳之妻張氏的旌表之物。
它的具體名稱為“儒童張泳妻張氏節(jié)孝坊”,建立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上面的題記說明,系“子監(jiān)生張道凝奉旨立”。
這座牌坊通體用青石雕造而成,坐西面東,進深2.16米,寬6.78米,高5.8米,高大壯觀,中間的門道寬廣,可以正常行人,兩邊的側(cè)門臺基較高,基本起裝飾作用。讓人可惜的是,坊頂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被毀,目前只剩下中門、側(cè)門、坊架、立柱、匾額、坊座等部件。但雖然如此,它的精致絕倫,仍然讓人驚奇不已。
在這座牌坊上,鐫刻了乾隆年間多位要員名人對張氏的褒贊之語,有對聯(lián)、有詩作、有題記,體裁豐富。其中,中門立柱東面上的隸書對聯(lián)由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進士、偃師府店夾溝人喬琬題寫,立柱西面的對聯(lián)由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進士、偃師人武紹周題寫。偃師市文物局有關專家介紹,牌坊上的雕刻用刀圓暢,線條優(yōu)美,充分體現(xiàn)了乾隆時期石刻雕像的特色,極具歷史研究和藝術觀賞價值。今年6月,它已被評為河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