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古稱嵩高、中岳。《史記·封禪書》載:“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三代指夏、商、周三朝,其都城均在洛陽,因此,古代帝王祭祀名山,洛陽京畿之內的嵩山自然是中岳,而東、西、南、北四岳分別為泰山、華山、衡山、恒山。
嵩山由太室山、少室山組成。太室山東西橫亙,逶迤連綿,似蒼龍高臥。而少室山群峰陡峭,穿云插空。“深逢野草皆疑藥,靜見樵人恐是仙”。由于嵩山秀美幽靜,自古以來就是儒、佛、道三家講學、修道之地,在嵩山七十二峰之間,書院、佛寺、道觀星羅棋布,殿堂臺閣,不勝枚舉,其中,有儒家著名的嵩陽書院,道家著名的中岳廟,佛寺則以少林寺、法王寺、會善寺、永泰寺、嵩岳寺為佼佼者。
法王寺位于嵩山玉柱峰下,始建于東漢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比中國第一佛寺白馬寺僅晚3年。該寺為山門、大雄殿和地藏王殿三進建筑,大雄殿為主殿。法王寺風光迷人,“嵩門待月”是全國聞名的賞月佳景。這里兩峰相峙,其中豁處,狀若半圓形大門,是謂“嵩門”。每當仲秋之夜,皎月升起于嵩門之中,恰如一面玉鏡鑲嵌于兩峰之間,人稱“月滿嵩門正仲秋”。
會善寺位于積翠峰下,始建于北魏。原為孝文帝離宮,孝明帝改建為閑居寺,隋文帝時改名會善寺。唐代為會善寺鼎盛時期,武則天曾游幸于此,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著名天文學家一行出家于此,并在此創建戒壇,俗稱“琉璃戒壇”,當時前來受戒、超度的僧徒甚多,每年均超過千人。會善寺古碑眾多,其中東魏中岳嵩陽寺碑、北齊造像碑、唐代宗敕牒戒碑等均為古代碑刻精品。會善寺外西邊山坡上,矗立一座靈巧秀麗的古塔,是著名的唐代凈藏禪師塔,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八角形磚塔。
永泰寺位于子晉峰下,創建于北魏,原名明練寺。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入寺為尼,唐代為紀念永泰公主,改寺名為永泰寺。其全盛時期,比丘尼千人,殿宇千間,是中國最古老的尼眾寺院之一。永泰寺清幽雅致,內有天王殿、毗盧殿、皇姑樓等建筑。皇姑樓高3層,青磚青瓦,相傳為永泰公主修行之所。院內有一棵古婆羅樹,枝葉茂密,花色淡黃,相傳為永泰公主出嫁時親手所栽。
嵩岳寺原為北魏皇帝行宮,后改為佛寺。其寺在北魏、隋唐時期鼎盛一時,據《嵩岳寺碑》載:“廣大佛剎,殫極園林,濟濟僧徒,彌七百眾,落落堂宇,逾一千間。”嵩岳寺最著名的是嵩岳寺塔,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已在風雨中挺立1500余年。嵩岳寺塔高40米,為15層密檐式形制,平面呈十二邊形。其四面辟拱券門,可入塔室,其余八面均設有佛龕,飾以浮雕彩繪,十分精美。其塔檐均以青磚層層疊出,外廓呈拋物線形,顯得輕快流暢,挺拔秀麗。
嵩山聲名最為顯赫的佛寺當屬少林寺,它不僅是禪宗祖庭,更以隋末唐初之際十三棍僧助秦王即后來的唐太宗李世民而名揚天下,隨之少林功夫亦在全國叫響。
隋唐末年,隋煬帝離開東都洛陽到揚州巡游,被屬臣宇文化及所弒。李淵占據長安稱帝,為唐高祖,派秦王李世民攻取洛陽。洛陽原隋朝守將王世充建鄭國,號稱鄭王,與唐朝分庭抗禮。他在距少林寺25公里的柏谷屯(今屬洛陽偃師市)建筑了一座 州城,派他的侄子王仁則鎮守。柏谷有田百頃,是隋文帝賜給少林寺的田產,王仁則駐守到這里后,少林寺的田產被他霸占,少林寺僧眾失去了齋糧的來源,度日更加艱難。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月,唐軍大舉包圍了洛陽城,城中乏食,百姓餓死者不計其數,原隋朝夏王竇建德率30萬兵馬馳援洛陽,亦被擊潰。接著,李世民命大將軍李奪下戰略要地十八盤,又派王君廓攻打
州城,但久攻不下。
州城,“群峰合沓,深谷逶迤;復磴綠云,俯視龍界;高頂佛日,旁臨馬道”,地勢險,易守難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