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首陽山上說夷齊

2015/3/25 16:16:56 點擊數: 【字體:

    在偃師市北部,橫著一道綿延起伏的邙嶺,西起洛陽,東到鄭州,沒有重迭,一字排開,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土嶺,在偃師境內卻有十幾公里的石山。最著名的山峰,就是以其首見日出而得名的首陽山。

    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首陽山海拔359.1米,在我國高山中,只能是小兄弟。至于首見日出,也只能是與邙嶺各峰相比,同泰山、黃山、華山上的觀賞日出,無法等同。它名揚全國,是和武王伐紂,伯夷叔齊的叩馬而諫,最后又餓死其上緊密關連,為首陽山的名揚天下作了宣傳。

首陽山上說夷齊
 

    伯夷叔齊在中國歷史上,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偉績,考其“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荀子語),就在于他們兄弟二人,用整個生命為后來的儒學家說的倫理道德作了解釋。至圣先師孔子,亞圣孟子,對他們二人推崇備至。子貢問孔子說:“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呢?”孔子說:“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仁,又怨恨什么呢?”(《論語.述而》)伯夷、叔齊遜國讓位,正是孔子禮讓、博愛的仁德體現。孔子號召弟子學習夷、齊的德行,用對比的方法說:“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的時候,老百姓對他的德行沒有什么可稱頌的;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老百姓到現在還在稱頌他們,可見德行高低,不在家業富貴。”(《論語.季氏》)孔子還稱贊說:“不動搖自己的志氣,不辱沒自己的身份,這就是伯夷、叔齊!”(《論語.微子》)孟子給他的弟子公孫丑說:“伯夷這個人,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肯奉事,不是他理想的朋友就不肯結交,不在惡人的朝廷里做官,不跟惡人講話。”(《孟子.公孫丑上》)對萬章評論伯夷時,說得更明白:“伯夷這個人,眼睛不看妖冶的顏色,耳朵不聽淫靡的音樂,不是他認可的君主不去奉事,不是他認可的百姓不去支使,天下太平就出來做事,天下混亂就退隱田野。”(《孟子.萬章下》)

    伯夷是孤竹國君的長子,不肯繼承王位的原因,一來三弟叔齊比他能干,父王有意讓其繼位;二來孤竹國是一個小方國,要受殘暴無道的殷紂王的統治,他不愿在這樣的君主統治下做事,可見他對暴君是痛恨的。非常有趣的是孟子拿伯夷和姜太公類比。說“伯夷和姜太公尚都為逃避暴君紂王的統治隱居,一個在北海邊上,一個在東海邊上,聽說文王興盛起來了,善于奉養老人,他們都投奔到西伯(文王)那里”(《孟子.離婁上》)。太公姜尚先到,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舉兵伐紂,而伯夷和叔齊卻沒有能力在這一關系人民死活的大事上展示才華。至于傳說中他們反對武王伐紂,主張對暴君以諫諍、規勸去感化,不要亂了君上臣下的規矩,并導致了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的悲劇發生,則是西漢太史令司馬遷的記敘和描寫!恫牧袀鳌肥恰妒酚洝分70篇列傳的第一篇,司馬遷列舉的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反對武王伐紂,以及武王克殷,夷齊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陽等情節,后人多有質疑。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就指出夷齊諫阻伐紂和餓死首陽的傳說可能不是事實。理由之一是孔子多次贊美夷齊,指出伯夷是反對紂王的,從未說到夷齊諫阻伐紂。王安石說:“當年殷商衰落,紂王又以極殘酷的手段對待大臣和老百姓,普天下哪一個不痛恨他!而對紂王最為痛恨的,就是伯夷。他曾和姜太公(姜尚)商量,聽說周文王(西伯)善于對待老年人,打算一道去投奔他。那個時候,打算推翻殷紂王,兩個人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待到周武王奮起伐紂,姜太公積極輔佐,拯救天下老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伯夷卻出來反對,這是根本說不通的。”王安石又說:“天下之道就其大的方面講,就是兩點:仁與不仁。紂作為君王,是典型的暴君;武王起來討伐他,是對老百姓最大的愛護,當然是施行仁愛的君王。伯夷堅決不作紂王的臣子,等待著仁愛的國君出現。而周武王這樣仁愛的國君出現了,卻又不擁戴,還要拼死作對,真的是這樣,伯夷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司馬遷記載說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反對武王伐紂;武王統一天下,伯夷、叔齊又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這兩件事的材料,來源于《莊子》和《呂氏春秋》等書,這些書中講的故事,多是寓言。武王伐紂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066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孔子距伯夷叔齊生活的年代已有515年,夷齊的事,孔子知道的也只是傳聞。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馬談病逝,司馬遷才繼任太史令。他寫《史記》時,距孔子的死又過了370年,距伯夷生活的時代已有900多年。時空跨度這么大,文獻材料又那么少,伯夷叔齊諫阻伐紂的故事,又取材于《莊子》中近乎寓言故事的內容。莊子在寓言中那樣來寫伯夷,因為是寓言故事,就不負歷史事實責任。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來理解伯夷、叔齊的為人。《易經》上講“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可見武王伐紂在當時是符合人民要求的正義舉動。伯夷起碼是贊成這一時代要求的,不然就是助紂為虐,根本談不上是歷史上的賢人。至于反對紂王用什么方法,是和平方法還是暴力手段,伯夷、叔齊當然有自己的選擇。因而在意見未被采納之后,上了邙嶺上的首陽山,可能也是真實的。我們推論,二位年老體弱的老人,在山上吃野菜和松柏籽,很難維持長久,武王伐紂勝利后,他們已經凍餓而死了,不一定是不食周粟而亡。后人因其遜國仁讓,不向商紂王稱臣而紀念他,修墓、建廟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宣傳伯夷叔齊拼死與周武王作對,宣傳者自有個人的目的,說不定還是冤枉了這兩位已經不能說話的歷史老人。至于全國出現了6座首陽山,都說是夷、齊的去處,當然以偃師的首陽山最可信。首先武王伐紂會師的盟津就在首陽山北麓,至今尚有會盟鎮和叩馬村。不少歷史名人的作品中,都提到夷齊在首陽山隱居的事,如魏晉詩人阮籍的《詠懷詩》中就有這樣的句子:“步出上東門,遙望首陽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樹林。”現在偃師的首陽山,廟宇巍峨,風光優美,是一個很好的旅游景點。讀者如能登臨其上,于河洛之間說古論今,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偃師市人民政府網(2013-07-02)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商湯桑林禱雨在偃師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