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挨著鐵路南側,便是位于古倉街西邊的含嘉倉遺址。這里立有兩塊碑,一塊是國務院立的“隋唐洛陽城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一塊是洛陽市人民政府立的“中國大運河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
讓我們循著關鍵詞“隋唐洛陽城”“大運河”,還原一下當年的情景吧。那時的環城北路一帶應該是一條水道,兩岸楊柳依依,堤草郁郁蔥蔥。水道蜿蜒東去與瀍河相連,轉頭再向南,便進入史稱“通濟渠”(洛河)的大運河。水道西頭一側,便是中國最大的糧倉含嘉倉。
含嘉倉是儲存糧食的城,有城墻和城門,城內有糧窖200多座,庫區、生活管理區、漕運碼頭區各得其所,面積涵蓋了如今的隴海線南北,包括古倉街和含嘉倉街。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自古以來“當家的”深諳此道。可以想象,水道(大運河)上舟楫往來穿梭,華東華北等產糧區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運來,入倉庫存;或者將儲存的糧食發往各地,調撥有度。也可以想象,圍繞著含嘉倉城聚集了無數的商家、居民,形成一片片里坊區,這里成為隋唐洛陽城的一個重要部分。
四十多年前,因為焦枝鐵路動工興建,這處重要遺址被發現,糧窖里尚有存糧。
目前,160號倉窖已被保護性開發,不久,人們便可以實地看到倉窖的真實面貌,領會古人的儲糧智慧。
漫步在古倉街,仿佛踏在通往歷史的涵道,能夠強烈感受到歷史文明的脈搏在跳動。雖說這條小街已經拓寬了,已經鋪上水泥,已經高樓林立,已經有兩座高架橋飛架南北,但我眼前仍然浮現這樣的情景:長袍大衫的古人在游走,招幌飄搖,大批勞力在搬運糧食,水面上帆檣林立,船工的號子聲此起彼伏。大運河將大半個中國與古都洛陽連接起來,古倉街上的含嘉倉則成為大運河這串明珠上一個熠熠生輝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