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王子猛和王子朝為爭奪王位,進行了18年之久的骨肉相殘的戰爭。先支持悼王猛繼而支持敬王的卿士中,有一位劉文公(名名卷,又名狄),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是劉康公的后代,采邑劉國就在今偃師市緱氏鎮陶家村附近。公元前612年,周匡王繼承頃王為周天子以后,封其少子于劉,這就是能干的劉康公。劉的地名是早就有了的,據說就是劉累故地,但劉國是康公被封與此地以后才開始的。
劉康公是周定王的同母弟。據《左傳》等古籍記載,劉康公做了周王朝的卿士,倍受重用,曾代表天子出使魯國,并對大臣的出使、重要官員升遷、迎送各國使臣以及國家大事的決策無不參與,成為周王室內顯赫一時的重臣。直到周簡王八年(前578年),《左傳》還記載有關與他的重要事跡。
在劉康公之后,有一個在周王朝擔任重要職務得是劉夏,史稱劉定公。他在公元前541年曾受周景王的委派去今鞏義市洛水入黃河處慰勞晉國大臣趙武,他從趙武的說話中斷定趙武怠于政事,將不久于人世,后來果然應了他的話。后來有一位繼承者是劉獻公。劉獻公名摯,輔佐景王,但景王不僅不喜歡他,甚至想殺掉他,為寵愛的兒子叫朝的繼位掃清障礙。但劉摯擁護的是另一個王子叫猛。還沒殺掉劉摯,景王倒先死了。劉摯在景王死后的第三天也死了。兒子劉繼承了他的職務,與單穆公堅決支持悼王猛和敬王,中間經過許多曲折,經過長期的爭戰,最后得到晉國的支持,算初步站住了腳。直到他的兒子劉桓公,在公元前502年二月,才算最終幫敬王站穩了腳跟。
劉桓公以后,劉國日趨衰微,到戰國初期,周貞定王時候(前468—前441年),劉國就不復存在了。劉國的存在,子匡王到貞定王前后約近二百年之久。由于劉國世代對周王室有特殊的貢獻,所以得到王室的封賞當然豐厚,其地位在王畿內是非常顯赫的,劉國都城的建設也頗有大國的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