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走得遠了,一些原本清晰的東西也會模糊起來,比如傳國玉璽。據傳,被歷代皇帝奉為至寶的傳國玉璽,最早是由秦始皇命人以和氏璧雕琢而成的。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兵攻陷洛陽,后唐末帝李從珂登樓自焚,傳國玉璽從此銷聲匿跡。然而,圍繞傳國玉璽的種種猜測,千百年來從未停息:它究竟是被焚毀了,還是早已失落?它到底是用和氏璧制成的,還是藍田玉?又或者,傳國玉璽是一枚還是兩枚?為什么上面的銘文不統一?現在,讓我們沿著歷史的脈絡,看看傳國玉璽與洛陽的淵源,也重新了解一下這些不解之謎。
后唐末帝李從珂(資料圖片)
1 唐朝末年,傳國玉璽經離亂
《資治通鑒·后晉紀一》中,有這樣一句記載:“辛巳,唐主與曹太后、劉皇后、雍王重美及宋審虔等攜傳國寶登玄武樓自焚。”
這里說到的傳國寶,即傳國玉璽。唐主指的是后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冬,他在都城洛陽自焚殉國,宣告后唐滅亡。被歷代帝王奉為至寶的傳國玉璽,從此再無下落。后人普遍認為,它在李從珂殉國的大火中被徹底焚毀了。
李從珂為啥要攜傳國玉璽自焚?這得往前追溯30年,從唐朝末年講起。
公元904年,自唐太宗得到傳國玉璽已有270余年,唐朝也到了末期,先是宦官擅權,后是藩鎮割據,皇帝整天擔驚受怕。這年四月,手握兵權的朱溫強迫唐昭宗李曄(yè)遷都洛陽,不久將其殺死,葬于如今的偃師市顧縣鎮曲家寨村南。
隨后,朱溫立唐昭宗13歲的兒子為帝,三年后逼他將皇位“禪讓”給自己。
朱溫篡唐,奪傳國玉璽,建立后梁政權,這是公元907年的事。從此,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動蕩時期,在短短50多年間,僅在中原就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晉等五個王朝。在人們對皇權的瘋狂爭奪中,傳國玉璽的命運陷入不可預知的境地,后來隨著后唐的滅亡,它也徹底消失了。
建立后唐的是李存勖(xù)。唐朝滅亡后,他仍堅持沿用唐昭宗的年號,對唐室忠心耿耿,與朱溫勢不兩立。朱溫本就不得人心,后梁政權岌岌可危,于公元923年被李存勖所滅。
李存勖以恢復唐室為己任,因此定都洛陽,國號仍用唐,為與之前的“李唐”區分,史稱后唐。他是個軍事天才,治國卻毫無頭腦,最終因寵信優伶而斷送了身家性命,也埋下了亡國的種子。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說他“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十分令人惋惜。
李嗣源是后唐第二位皇帝,登基時已年過六旬。后來,他的兒子李從厚、義子李從珂相繼登上皇位。不過,最終后唐被他的女婿石敬瑭給推翻了。這其中理不清的恩恩怨怨,也間接決定了傳國玉璽的最后命運。
2 至親反目,后唐皇室多猜忌
李嗣源也是個擅長打仗的人。他南征北戰,有得力的兩員愛將,一是義子李從珂,一是女婿石敬瑭。
當上皇帝后,也許是因為年紀大了,李嗣源的疑心越來越重,尤其對女婿石敬瑭十分忌憚。他死之后,繼位的閔帝李從厚對兄長李從珂百般猜忌。
李從珂有個兒子叫李重吉,在皇宮中掌握禁軍,李從厚不放心,將他調離京師,讓他到外地當刺史。李從珂有個女兒叫李惠明,在洛陽出家當尼姑,李從厚不放心,將她召進了宮……這讓李從珂惶惑不已,可他沒有輕舉妄動。倒是李從厚沉不住氣,又命李從珂、石敬瑭離開原來的地盤,到其他地方當節度使。
李從珂明白,這是皇帝在步步緊逼,變著法兒削弱自己的力量。他不想坐以待斃,遂于公元934年發動兵變,攻入洛陽城,閔帝李從厚倉促外逃,后被送回洛陽縊死。
留在皇宮的曹太后本是李從珂的義母,一向待他不錯。她下詔立李從珂為帝,即后唐末帝。當了皇帝的李從珂并未吸取教訓,也很快鎖定一個猜忌對象,就是坐鎮晉陽(今屬太原)的石敬瑭。
石敬瑭何許人也?他娶了曹太后的女兒永寧公主,人稱石郎,是李從珂的妹夫。說起來,這兩個人本是至親,又都以驍勇善戰著稱,不應互相拆臺,可實際上他們一直面和心不和,暗中較勁兒很久了。
李從珂登基后,石敬瑭不得不到洛陽朝拜。他怕皇帝疑心,不敢回晉陽,時間一久就生病了,變得形銷骨立,仿佛隨時會被風吹倒似的。公主和曹太后都為他求情,李從珂覺得石敬瑭不再是個威脅,就讓他回去繼續當河東節度使。
石敬瑭回去后,身體竟然好了,又不斷擴充兵力。李從珂這才明白自己放虎歸山,犯了致命錯誤,可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一時嘴賤,把話挑得太明,結果真把石敬瑭逼反了。
那是公元936年春,李從珂過生日,在宮中大辦酒宴。公主拜完壽要回晉陽,他喝得醉醺醺的,說了這么一句話:“妹妹為何不多住兩天,難道急著回去和石郎造反嗎?”
不用說,石敬瑭聽到這話,不反也得反了。
3 兵臨城下,玉石俱焚玄武樓
石敬瑭雖然鐵了心要造反,卻抵擋不住后唐大軍的鎮壓。于是,他干了一件令自己遺臭萬年的事,就是以割地稱臣為條件,請求契丹支援。
有這樣的好事,契丹豈會輕易放過?公元936年九月,契丹皇帝親率五萬大軍南下,與石敬瑭一起進逼洛陽。李從珂嚇得肝膽俱裂,不敢領兵出戰,躲在宮中晝夜飲酒。后唐將士見狀,也不愿再為朝廷賣命,紛紛投降了石敬瑭。
這年十一月,石敬瑭引契丹兵到洛陽城下。李從珂心知大勢已去,不愿讓傳國玉璽落到石敬瑭手中,就決定和曹太后、劉皇后及兒子李重美等人一起,攜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
據《資治通鑒》記載,當時劉皇后“積薪欲燒宮室”,李重美勸道:“新天子至,必不露居,他日重勞民力,死而遺怨,將安用之!”于是宮室被保留下來。
有人勸曹太后先躲避一下,等她的愛婿石敬瑭來了再說。曹太后拒絕了,說:“吾子孫婦女一朝至此,何忍獨生!”就這樣,一家老小葬身火海,傳國玉璽也如后唐末帝李從珂所愿,和他一起殉了國。
石敬瑭當晚進入洛陽,“止于舊第”,并安排契丹皇帝住在天宮寺。他建立的后晉王朝對契丹俯首稱臣,不僅如約割讓了幽云十六州,每年還要送給契丹大量財物。這種做法令很多人不齒,石敬瑭也成了受人鄙視的“兒皇帝”。
更悲摧的是,這位“兒皇帝”沒有傳國玉璽。史料記載,次年二月,石敬瑭命人收撿李從珂的遺骨,沒有找到傳國玉璽。無奈,他只好命人制了一枚受命璽,并刻上“受天明命,惟德允昌”八個字。
千百年來,傳國玉璽是否真的被焚毀已成謎案。很多人認為,這極有可能是真的。如宋代學者鄭文寶撰《傳國璽譜》,其中記載了此事,稱“積薪累日,盡驅宗室,六宮珍玩,一旦偕焚于摘星樓,秦璽煨燼,其亦明矣”。清高宗乾隆經多方考證,也在他的《國朝傳寶記》中說:“若論寶,無非秦璽……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
也有人懷疑玉石不會輕易被焚毀。前兩天,我請教了河科大的一位化學老師。她說,玉石是多種礦物質的混合物,熔點雖不固定,卻不是很高,在大火中是能被熔化的。也就是說,傳國玉璽被焚毀,在科學理論上能站得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