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的傳國玉璽圖案(之一) (資料圖片)
秦始皇琢玉為傳國信物,命名“天子璽”
作為國之重寶,傳國玉璽的分量,通常只有九鼎能夠與之相提并論。它是正統皇權的象征,在上百位帝王的手中流傳了1000多年。奇怪的是,直到今天人們都很難說清它的樣子。
怎么想都覺得有點兒不應該。
確實,關于傳國玉璽,有太多的不解之謎,而一些謎團在秦始皇的時候就存在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自稱始皇帝,打算將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他讓玉工精心雕琢了一枚皇帝玉璽,命名“天子璽”,作為傳國信物。玉璽上的銘文,是丞相李斯書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
因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所以很多人認為,秦始皇命人雕琢“天子璽”,用的就是價值連城的和氏璧。
五代時,杜光庭在《錄異記》中也說,和氏璧“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秦始皇將其“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
不過,這枚玉璽只用了兩年,就因一次意外而有了傳奇色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至洞庭湖時,在湖上遭遇疾風惡浪。眼看龍舟就要傾覆,他急忙將玉璽拋到湖中,祈求神靈庇佑。湖面很快平靜下來,玉璽卻再也找不到了。
八年后,秦始皇出行至華陰。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秦始皇的侍從說:“請將玉璽還給祖龍(指秦始皇)。”這人說完就不見了,玉璽又回到了秦始皇的手中。
聽上去是不是很神奇?關于傳國玉璽的諸多謎團,在這里已經埋下伏筆:丟失玉璽的八年間,秦始皇以什么號令天下?這失而復得的玉璽,是原件還是仿品?
在后世關于傳國玉璽的記載中,有些稱其為藍田玉所制,銘文也有不同版本。也許,在丟失了用和氏璧雕琢而成的玉璽后,秦始皇又命人用藍田玉另刻了一枚,也未可知。
漢傳國璽曾引各方爭奪,在洛陽失蹤
秦始皇去世后,“天子璽”先傳秦二世胡亥,再傳秦王子嬰。公元前207年冬,劉邦入咸陽,子嬰跪獻玉璽,宣告秦亡。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先是定都洛陽,后遷往關中,秦王子嬰所獻玉璽一直與之相隨,被稱為漢傳國璽。由于象征正統皇權,傳國玉璽的命運早已注定,那就是要隨著王朝的更迭而浮沉。
比如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位,要代漢而建立新朝。當時皇帝幼弱,傳國玉璽由太后王政君保管。她見王莽派人前來索要傳國玉璽,怒不可遏,狠狠地將傳國玉璽摔到地上。這一摔不要緊,傳國玉璽有一個角破損了。王莽見狀,急忙找來工匠,用黃金將玉璽的缺角補上,相傳“金鑲玉”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的。
不久王莽兵敗被殺,傳國玉璽幾經輾轉,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所得。公元25年,這位“真命天子”定都洛陽,大興儒學,使東漢成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傳國玉璽也在洛陽度過了一段較為平靜的歲月。
然而,東漢末年,宦官擅權,這個王朝漸漸陷入分崩離析的境地,傳國玉璽也一度失蹤。
那是公元189年,在袁紹的鼓動下,大將軍何進欲除盡宦官,結果風聲走漏,自己先被宦官殺死。袁紹提兵入宮復仇,誅殺宦官近兩千人,場面血腥而混亂。
倉皇中,漢少帝劉辯跟著大宦官張讓、段珪連夜出逃。這時候保命要緊,誰還顧得上帶傳國玉璽?回宮后,他被董卓廢黜,年僅九歲的漢獻帝劉協登基,此時傳國玉璽已經不見了。
失蹤的傳國玉璽后來又被找到。不過,這個過程仍充滿傳奇色彩,令人將信將疑。
當時,各路諸侯討伐逆賊董卓,長沙太守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此時的洛陽城已被董卓焚毀,滿目瘡痍。一天早上,兵士發現南甄宮井里有五彩云氣,急忙向孫堅報告。孫堅派人下井一看,里面有一個投井自盡的宮女,其頸上系著一個匣子,里面裝的正是傳國玉璽。
不得不說,孫堅的運氣不錯。只是這故事想讓人相信,難度還是大了些。
在亂世中顛沛流離,玉璽終歸唐
再說孫堅,意外得到傳國玉璽,喜不自勝。他叮囑妻子吳氏好生保管,千萬別弄丟了。
然而,玉璽既出,誰不眼紅?后來,袁紹的弟弟袁術抓到吳氏,奪去傳國玉璽。袁術死后,傳國玉璽被送到許昌。許昌是曹操的地盤,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也在這里。不管怎么說,傳國玉璽總算重歸漢室。
作為傀儡皇帝,漢獻帝想把傳國玉璽留在身邊,終歸有心無力。公元220年,當他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曹丕時,他與傳國玉璽的緣分也就盡了。
曹丕是曹操的長子,史稱魏文帝。他在洛陽代漢建魏,如愿拿到傳國玉璽后,又擔心落下“篡漢”的罵名,便讓人用隸書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了幾個字,就是“大魏受漢傳國璽”。
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后趙石勒也干過。他滅前趙得到傳國玉璽后,在玉璽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幾個字。只是沒過多久,后趙就被冉魏政權替代了,傳國玉璽也將渡江南下,歸東晉所有。
東晉能得到傳國玉璽純屬意外,因為西晉滅亡后,東晉定都建康(今南京),是沒有傳國玉璽的。因為這個,東晉皇帝還被北方人譏諷為“白板天子”(也叫“白版天子”),總之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冉魏呢?雖有傳國玉璽,卻沒實力,在跟鮮卑人打仗時只好向東晉求助。東晉借機要價:想要援兵?拿傳國玉璽來換!
冉魏無奈,只得交出傳國玉璽。然而,東晉很不仗義,拿到傳國玉璽后只顧大肆慶賀,根本沒把派兵當回事。結果苦捱兩個月后,冉魏滅亡了。
傳國玉璽留在建康,東晉之后又傳至南宋、南齊和南梁。南梁時爆發侯景之亂,玉璽被侯景奪得,再輾轉到了北齊朝廷(一說玉璽留在建康,傳至南陳)。
隋朝統一天下后,得到傳國玉璽,稱其為“受命璽”。后來,隋煬帝楊廣在江都(今揚州)被縊,蕭皇后帶著皇孫楊政道遠遁漠北,將傳國玉璽帶到了突厥,直到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才返回中原。她給唐太宗李世民帶了一份禮物,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傳國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