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鄭州9月16日電 (吳揚、董建民)“中華姓氏均有規律,皆需要具備‘音、形、義、祖、根’五大基本要素,若只有音、形、義,而缺少了祖和根,就不是姓氏而僅是漢字。”近日,河南姓氏文化研究者楚天驕、楚戰國對記者說。
據了解,楚天驕、楚戰國二人研究姓氏文化二十余年。二人其最新合著出版的《中華姓氏祖根尋源》一書中介紹,中華姓氏,都是用漢字符號來表示的,而漢字創造的規律有形聲、象形、會意。因此,所有從事姓氏文化研究的人,首先必須精通漢字,更離不開字書和韻書等。只有這樣,方能準確掌握姓氏五大基本要素中的“音、形、義”,這是探尋姓氏衍變規律的基本條件。“義”即姓氏用字的意義,更是判定姓氏來源和進行姓氏辯證的最堅實基礎。
楚戰國告訴記者,他們所提出的姓氏“五大要素”說中的“祖”是姓氏的本質屬性,是姓氏的生命線,是判定姓氏之源的客觀標準。“根”是指姓氏產生于何地。對于任何一個姓氏,如果沒有先祖或始祖,就不是姓氏,也即一個姓氏的祖根應當只有一個。中華姓氏見諸姓氏史料所載的,約有一萬多個。記載姓氏有尋源內容的,也僅有三千個左右。其中對姓源只有一個說法的,比較少,而很多姓氏之源是眾說紛紜。對此,必須尋其主源,找到其祖根所在。
據二人介紹,古往今來,不少姓氏書籍的編著者,只注重尋找姓氏的用字,大搞“以字判姓”,結果,弄出了數千個少根無祖的姓氏。比如,以官職、地名、草名、樹名、水名、器具、服飾、樂器、方位、人體部位等等為姓氏者,只能說找到了姓氏用字的出處,與探索姓氏的目的毫不相干。因為姓氏是屬于人的,是代表其血緣關系的標志或符號,只有其姓氏而未見其人怎么行呢?其結果誤導了不少后來者,為這些姓氏制造了大批“冤假錯案”,使得這些姓氏的人們無處尋根問祖。
楚天驕、楚戰國二人依據姓氏發展規律,對800多個眾說紛紜的姓氏源流進了辨析考證,為歷代書籍中僅載名稱而無具體來歷的600多個姓氏尋到了祖根,從而解決了1400多個姓氏尋根問祖懸而未決的難題。
《中華姓氏祖根尋源》一書也通過考證古代中原周邊地區少數民族姓氏,證明了中華民族,無論是華夏族,還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少數民族,都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根同一系,本自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