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日,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以下簡稱“非遺節”)在成都舉辦,開展了國際非遺博覽會、非遺國際論壇、非遺進萬家等節會活動和400多場交流活動。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開幕式上說,自2007年至今,非遺節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四屆,今年又適逢中國文化遺產日設立十周年。本屆非遺節以“傳承文脈,創造未來”為主題,在現代化進程中,非遺保護面臨的挑戰依然不小。
四川擁有6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項目、139項國家級、522項省級和數千項市縣級非遺項目,還有69名國家級、682名省級和一大批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位于成都浣花溪畔的蜀江錦院是“蜀錦織造技藝”唯一的傳承單位,游客能在院內看到大型的蜀錦織造工廠,長6米、寬1.5米的清代花樓木織機仍在這里一經一緯地織著蜀錦。
在非遺國際論壇上,蜀江錦院總經理鐘秉章介紹,蜀錦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名錦,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成都的別稱“錦官城”也由此而來。蜀錦還開辟了一條從成都出發,經云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中亞的國際文化交流通道,即南方絲綢之路。
目前,蜀錦傳統產品占整個蜀錦市場的80%以上,如被面、衣料。人們對蜀錦的印象是“不實用”、“距離日常生活遙遠”。“蜀錦在大規模、集約化的生產當中逐漸喪失了特色和個性。作為民俗產品的蜀錦逐漸喪失了生產繁榮的大環境。”鐘秉章說,“原本民間結婚必備的蜀錦背面被方便易洗的被套代替。蜀錦逐漸淡出了市場和人們的視線,很多成都的年輕人都已不知道什么是蜀錦。”
“必須改變這一點。”鐘秉章強調,蜀錦既是文化產品又是商品,必須遵循現代市場規律。蜀江錦院目前擁有三家直營店和一個博物館,商店收入為博物館提供營運條件,博物館反過來又為商店提供文化支撐。鐘秉章介紹,企業從2014年開始進行產品轉型,一方面是走傳統路線,歷史紋樣占80%,另一方面走現代創新路線,占20%,“抓取現代設計與蜀錦基因的結合,樹立一個時尚性、藝術性的生活品牌”。
國家級名錄“蜀錦”代表性傳承人賀斌,是他這一輩人中,四川唯一一位掌握蜀錦手工織造全套工藝的人。然而,即便是最熟練的藝人,使用傳統工藝,每天只能織不到10厘米的蜀錦。
賀斌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蜀錦產品分為三類:一是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于制作工藝品;二是數碼技術,用于生產蜀錦畫;三是介于手工和數碼之間的技術,用于制作一些實用器。“傳統的蜀錦產品并不能適應市場需求,我們一直在開發新產品,但成效并不很大,目前仍然集中在中高端產品。”賀斌說,“除了門店銷售,網上銷售也剛起步。互聯網是一個必然趨勢,‘互聯網+非遺’肯定不僅在銷售環節,而是涉及、生產、物流等一系列配套的服務。這些我們沒有經驗,都在探索中。”
“互聯網+非遺”也是本屆非遺節著力宣傳的。記者在位于成都青羊區的國際非遺博覽園看到,園區特意設置了“非遺+互聯網”展廳,吸引了“中國手藝網”“雅昌藝術網”等互聯網企業參展,開展非遺產品眾籌、非遺旅游線路發布等現場活動。非遺節還推出了官方認證的非遺在線銷售平臺和非遺節專屬App“非遺寶”。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金江波認為,非遺傳統的口傳心授的方式,往往只是技藝的傳承,而忽視了文化內涵和生活方式的傳承,所以如何讓非遺傳承人提升知識性、系統性和文化價值的傳承,是一個迫在眉睫工作。
金江波坦言,當下是一個消費社會、商品社會,當非遺得不到需求的時候,技藝傳承就只局限于師徒之間。“我們當然希望非遺能成為社會的一個整體需求,但作為文化消費品,它一定要有市場價值,才能刺激它繼續延伸和擴大。”
金江波在羌繡的實驗中得到一些成功的經驗。他曾把羌繡傳承人請到上海大學,和90后的學生們一起成立創意中心,重新組合羌繡的圖案,使其符合現代審美習慣。同時,上海的時尚設計師還和羌繡姑娘們合作,把羌繡元素與時尚禮服結合,成功亮相法國巴黎的時裝周。
成都非遺節是世界上首個以非遺為主題的大型文化活動。北京大學教授、國際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高丙中說,非遺節、非遺博覽園這類形式的價值所在,是將非遺傳承人聚集到一起,在較短時間內讓公眾親眼看到非遺技藝,形成對非遺的概念。
高丙中說,非遺保護包括傳承和傳播兩個方面,非遺節、博覽園就起到了“傳播”的作用。“也許一年兩年并不會徹底改觀,但經過多年的配合,將改變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在看到非遺產品之前,觀眾能看到它是如何在傳承人手中誕生的,這樣非遺產品就有了工業品無法替代的溫度、情感和私人體驗。”本報記者 蔣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