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不管是否姓史,也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教,而且免費教。”作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鬼摔跤第四代傳承人,今年63歲的史六兒已雙鬢斑白,五分鐘的表演早讓他氣喘吁吁,“演不動了,再不打破家規收徒弟,真的要失傳了。”
數千年的歷史沉淀,也無法讓帶著時間記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擺脫瀕臨滅絕的境地。近年,隨著傳承人的老齡化甚至紛紛去世,破格傳女、廣納徒弟成為許多非遺項目延續生命的選擇。
11日到13日,中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期間,文物大省山西對省級和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集中展示。
中國民間傳承“家規”要求,家族世傳的手藝傳男不傳女,且不傳外姓人,希望以此保持技藝的獨特性,成為后人謀生的“鐵飯碗”;另一種傳承方式為師徒相傳,講究藝因人存,人亡藝絕。
隨著社會變遷,上述“家規”成為束縛技藝傳承與創新的“緊箍咒”。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面臨和史六兒同樣的境況,他們不得不打破千年家規,從民間尋找合格接班人,在有生之年開枝散葉,加快傳承步伐。
史六兒有兩個女兒,“家里沒有兒子,怎么辦,不教就意味著失傳。”他的小女兒喜歡二鬼摔跤,自小便從父學藝。如今,史六兒希望招到男徒弟,“畢竟表演是個體力活兒。”
蘇永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氏琉璃第八代傳人,他的先人是嘉慶年間專為北京皇宮燒制琉璃瓦的“高級工程師”,600多年來,憑借家族秘方,蘇家的琉璃制作傳承不息。
“以前只做琉璃瓦,現在用量少,效益也不好。”加之琉璃瓦制作過程繁瑣枯燥,蘇永軍的兩個兒子都不愿學習。如今人到中年的蘇永軍也開始考慮技藝傳承,“我正在籌建一個琉璃技藝傳習基地,免費對外開放,讓大家感受琉璃制作,如果能收幾個徒弟,那是最好,學徒宿舍我們都蓋好了。”
山西作為文物大省,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該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44項,但多數面臨傳承人對接斷裂的窘境,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平均每個項目不足1人,非遺大市臨汾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1個,其中16項空缺國家級領軍人物。
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認同感的缺失、就業觀念的變化,使愿意從事傳統文化事業的手工勞動者越來越少,生于民間的那些傳統技藝慢慢失去了曾經的色彩。
長期關注非遺項目的山西省政協委員王金珍建議,官方應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基金,對重點非遺項目實行精準幫扶,增強其造血功能,不斷壯大其社會影響和市場份額;也有專家建議,在幼兒、青少年教育中,增設非遺手工課程及社會實踐,提高其對非遺項目的興趣、情感;廣泛開展拜師收徒活動,形成科學、合理的梯隊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