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地面現存遺跡不少,“讀書臺”基本處于中心的位置,它的南邊300米處,是張衡墓園;北邊石橋鎮漢槐街上有棵枝干橫跨街道的古槐,相傳是張衡時代的遺留;西邊數百米,是西鄂城遺址保護區;東邊是鄂城寺遺址,再往東,則是很多資料中提到的張衡故里——夏村。
記者頗感疑惑:史書記載,張衡曾在家閉門數年,潛心閱讀《太玄經》等著作。他的家在夏村,怎么不在家讀書,而跑到這個孤零零的臺子上讀書?
馬當先告訴記者,張衡故居所在地是有爭議的。“夏村說”起自孫文青先生。孫文青編寫的《張衡年譜》,是近現代第一部系統研究張衡的著作,其中說張衡家宅在鄂城東。以前很多人把鄂城寺作為鄂城遺址,而鄂城寺東只有一個夏村,再往前就是白河了。后來人們就在夏村做文章,形成了這種影響廣泛的說法。
馬當先認為這種說法其實不可靠。夏村下面都是沙,沒發現過漢代文物,而1000多年來,白河河道是在向東滾動的,所以在張衡的眼中,夏村一帶應該是白河的河道。讀書臺離夏村很近,這一帶漢代文物就很多,發現不少中小型漢墓,附近土地瓦礫也很多。馬當先認為,讀書臺周圍,應該就是張衡的家,是張衡夢想歸隱的田園。史書記載,張家是南陽有名的大族,他的祖父曾先后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那么讀書臺四周的莊稼地,1800多年前,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大宅院?
“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張衡的祖父名叫張堪,也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
張堪年幼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長大后,他把父親的上百萬貫遺產讓與侄子,一時在南陽傳為美談。16歲時,張堪到長安學習,因品行出眾,被時人譽為“圣童”。
公元25年,劉秀即帝位建立東漢,召張堪為郎中,后連升三次為謁者。大司馬吳漢征伐割據成都的公孫述時,張堪受委派,押送戰馬7000匹并糧草前去支援。途中,他被任命為蜀郡太守。在吳漢的軍中,張堪書寫了他人生完美的一筆:成都久攻不下,而軍中糧草僅夠七日之用,這時主帥吳漢動搖了,準備撤軍。張堪力諫不可,主張示弱于公孫述,作出撤軍假象,引誘他出戰。吳漢采納了這個因勢利導的建議,公孫述果然親自率兵出戰,結果在城下被擊殺。
漢軍攻占成都后,張堪首先檢閱庫藏,查收珍寶。面對堆積如山的珍寶,張堪毫不動心,如數登記,造冊上報。他任蜀郡太守兩年,仁以惠下,威能討奸,蜀人大悅。后來張堪改任漁陽郡太守,管轄今北京一帶。當時匈奴游騎時常入侵境內,瘋狂燒殺搶掠。張堪整頓吏治,收拾人心,積極備戰。有一次匈奴萬騎來襲,張堪親率千騎奔擊,“大破之”,并乘勝追剿至匈奴境內。此后,匈奴再也不敢犯境,漁陽百姓得以安居。
境內安定后,張堪發現轄下狐奴縣(今北京市順義區一帶)水土資源優越,便組織縣民,開辟稻田8000余頃。當地百姓從未種過水稻,張堪精于此道,將種植方法傳授給他們,眾多百姓逐漸“脫貧致富”。
張堪在此八年,勵精圖治,匈奴再也不敢犯境。出于對太守的感激,一首民歌在當地廣為流傳:“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據《北京市順義縣地名志》記述,在該地北小營鎮東南1.5公里的前魯各莊村,曾經有一座巍峨壯觀的“張堪廟”(當地俗稱張相公廟),廟內壁畫記述了張太守帶領軍民開田種稻的場景。附近村民還在每年農歷四月舉行廟會,借以悼念張太守。張堪廟現已無存,僅余遺址。
《后漢書》記載,有一次皇帝召見各地“財政局長”,詢問各郡歷任太守的能力。蜀郡“財政局長”樊顯上奏說:“漁陽太守張堪先前在蜀郡,廣施仁政,官民深得恩惠;威令嚴明,奸邪多被懲治。當公孫述被滅時,珍寶堆積得像山一樣,張堪掌握的財物,足以使十代巨富。但他離任時,只乘坐了一輛車轅折壞的車子,隨身攜帶的僅布做的被子而已。”
皇帝聽了這話,“良久嘆息”,當即提拔了樊顯,要征召張堪時,卻聽到了他病死的消息。“帝深悼惜之”。
“張君為政,樂不可支”,成了張堪留給后世的佳話,但百姓樂了,他卻極為清貧。張家雖為名門,可到張衡小時候,家境已漸清寒,災荒年間,甚至不得不接受故交的接濟。
但財物有時候真的并不能“長宜子孫”。很多豪富人家的子孫并不爭氣,而清貧的張堪,卻有一位值得驕傲的后代。
南陽張衡研究會秘書長劉永平分析說,張衡的家庭很有特點,既有顯赫的家世,有一位堪稱表率的祖父,家學淵源深厚,學習條件優越,而又清貧艱苦,使他不會沾染一般豪門子弟的紈绔習氣。這樣的家庭,使張衡從小就立志高遠,不耽于安樂,在艱難中刻苦自學,堅韌不拔,自勵上進。
從數星星到游弋銀河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顆珍珠撒在碧玉盤中。一個孩子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仰著頭,對著夜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幾百顆。
奶奶笑著說:“傻孩子,又在數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閃一閃地亂動,眼都看花了,你能數得清嗎?”
孩子說:“奶奶,我能數得清。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您看,這顆星和那顆星,總是離那么遠。”
爺爺走過來,說:“孩子,你看得很仔細。天上的星星是在動,可是它們之間的距離是不變的。我們的祖先把它們分成一組一組的,還給它們起了名字。”爺爺停了停,指著北邊的天空說,“你看,那七顆星連起來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勺口對著的一顆亮星,就是北極星。北斗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
爺爺說的話是真的嗎?這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圍著北極星慢慢地轉動。
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叫張衡,是東漢人。他長大后刻苦鉆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
這段文字,你可能會覺得眼熟。這是小學四年級的一篇課文,仔細考究,這篇課文是有問題的。
北斗星繞北極星轉一圈需要一年的時間。別說張衡“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就是他一夜不睡,似乎也不太可能像看時鐘一樣看到“斗轉星移”。并且張堪祖孫倆年齡相差80歲,張堪在張衡出生前很多年就去世了,他是不可能給張衡講天文學知識的(除非是某天晚上“托夢”)。
這顯然是一篇“哄孩子”玩的文章,進行了一些合理的想象。
但這篇課文的基本問題是沒錯的,燦爛星空,曾讓幼年的張衡很是著迷。他曾在一本書上看到,“(北極星)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所謂的“斗轉星移”,引起他對浩瀚星空的極大興趣。
現在的孩子很難理解古人對星空的感覺。多年前,我牽著女兒的手散步,鄭州夜空中的星星稀稀落落,不很亮,像“瞌睡人的眼”,女兒問:“天上有多少星星?”我讓她自己數數。大約五分鐘后,她數清楚了:“12顆!”大氣污染和燈光污染,已經讓我們無法感受星空的浩瀚。
而在張衡的時代,白河邊的夜空是壯觀的,青天上點綴著無數星星,那感覺神秘、神圣、神奇……
童年數星星的經歷,無疑激發了張衡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沒有隨時光的流逝被各種俗事泯滅,長大后,他終于數清了天上的星星——大概是2500顆。這個數字,與現代天文學家統計的、肉眼能看到的星星數量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