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數不清”,無數的人數過星星,但當脖子酸、眼睛花的時候,大家都放棄了。張衡的特異,在于他保持住了這種最初的興趣,并讓那份珍貴的好奇心,演變成不竭的求索熱情。
關于張衡童年的記載很少,但我們也可以從中找到他能“數清天上星星”的原因。他的生死之交、文學家崔瑗評價說:“君天資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
張衡在文章中,說自己“約己博藝,無堅不鉆”,也許正是這樣的執著,讓那個白河邊執意數星星的孩子,成長為偉大的天文學家。
直到晚年,張衡仍深深迷戀美麗的天穹、奇妙的大自然,他晚年創作的《思玄賦》,被認為是“難得的人類到星際旅行的暢想曲”,寫得極富浪漫色彩:我款款地登上“天潢”之舟,在浩瀚的銀河中游蕩;站在北斗的末梢回過頭來,看到日月五星正在不斷地回旋……
張衡寄身宦海數十年,幾乎一直擔任太史令等技術職務,因為長期沒有升官被人嘲諷,但他“不慕當世”,平淡從容,從無急功近利的狂熱,能如此超越,或許正是因為他的心思和目光在于奧妙的玄理和廣闊的自然。正如他自己所說:“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大河報)【原標題:張衡:“另類追求”成就“屠龍術”系列之二 白河岸邊炫惑“斗轉星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