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聽過“雁丘”的故事嗎?早在1205年的一天,金國一位16歲的少年赴并州趕考,途中偶遇一位捕雁人,得知了一件奇事:有位捕雁人設網捕雁,捕獲一只殺死,另一只脫網而逃后,卻并不飛走,在空中盤旋哀鳴一陣后,毅然投地而亡。這位金國少年聽后非常震撼,便從獵人手里買回那兩只大雁,埋在汾河岸邊,磊石為碑,刻下“雁丘”二字,并即興感懷寫下了傳世之作《摸魚兒》: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
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為誰去?
這位少年就是金末元初的文壇盟主,并被后人譽為“一代文宗”的元好問。元好問為鮮卑族拓跋氏后人,1190年降生于山西忻州韓巖村一個世代書香之家,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他一生從政10年,在內鄉任職長達5年之久。
站在元好問展室,看著元好問的塑像,縱觀他的一生,波蕩起伏, 21歲前,他過的是古代官宦子弟那種無憂無慮、豐衣足食的優越生活。這二十年來,他隨做縣令的叔父元格轉徙與各地,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就顯露出極高的文學天賦,8歲即因作詩而獲得“神童”的美譽,14歲就名震京師,被譽為“元才子”。
22歲到35歲,是元好問科場多次受挫和在豫西定居時期。對于元好問這樣的才子,考取功名應該一帆風順?伤c歷史上的諸多才子一樣,散漫疏放,不拘世俗,不肯將就應試的八股文,雖能寫出“問世間情為何物”那樣的傳世名句,卻在科舉考試中,屢試不第,加上戰亂頻繁,致使家破人亡,淪為難民,由山西逃到河南,在豫西定居。這期間,元好問飽嘗了人生的痛苦艱辛,但卻通過應試汴梁,結交了朝中許多名人權要,不僅學問上受益頗多,詩文大為進步,而且為日后的仕途打下了重要基礎。
自35歲入選翰林院到44歲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虜,是元好問宦海浮沉的十年。這期間,他先在朝廷中樞機構任職,曾想勵精圖治、忠君報國,但因皇帝昏庸,奸臣弄權而難以實現。無奈之下,只好辭官,閑居于河南登封。后又被舉薦,到鎮平、內鄉、南陽做縣令。為官期間,元好問盡心竭誠,勤于政事、兢兢業業,關心國家興亡,關注民生疾苦,管轄之處政通人和,百業俱興,受到了很高的贊譽。
在內鄉任職期間,元好問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在《偶記內鄉》一詩中他寫道:“桑條沾潤麥溝青,軋軋耕牛鬧曉晴,老眼不隨花柳轉,一犁春事最關情。由于他能及時組織農民生產,不誤農時農事,使民眾逃離、田園凋敝的內鄉呈現出田園蔥綠、農事繁榮的發展狀況。元好問牢記“公生明,廉生威”、“為官之道在于安民”等古訓,廉潔從政,體恤百姓,盡心盡力,為百姓著想,深受百姓愛戴和敬仰!秲揉l縣志》曾記載:元好問在內鄉任職五年,清正廉明,體察民情,勞撫流亡,邊境寧靜,調離時百姓“攀轅臥轍”,挽留不舍,去任后吏民皆懷之。
44歲到49歲是元好問被羈押的生活時期。羈押結束返回故鄉忻州后,他抱著國可亡,史不可亡”的心態,在庭院修建了一座“野史亭”,窮經皓首,完成了兩部金史著作:《中州集》和《壬辰雜篇》。元好問尊重史實,不阿世俗,秉筆直書,很受后代學者推崇。夏,遼,金等少數民族的史料,唯獨金史較為完善,即得益于元好問的《壬辰雜篇》。
50歲到68歲期間,是元好問返回故鄉忻州生活時期,后病逝于獲鹿寓舍。這期間,他交游范圍更廣、作詩為文最多,并為金史編纂搜集了大量的資料。
元好問在臨終之時,囑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題七個字“詩人元好問之墓”。元好問在金亡后的20余年,長年奔波,宣揚儒學,搜集編撰金史,但他最想告訴后人的,卻是他對詩詞的喜愛。“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他對自己的詩才極為自信,有著與杜甫相提并論的傲氣。元好問一生存詩1388首、詞384首。尤其是金亡前后的“喪亂詩”,成為繼杜甫之后現實主義詩風的又一典范。清代史學家趙翼曾經這樣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山河的破碎,詩人的憂患,使元好問寫出了很多優秀的詩詞。
塵煙滾滾,時光如流。800年疾馳而過,元好問也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但內鄉縣衙遺留著元好問的氣息與足跡,詩情與神韻,為人們走進歷史,了解元好問提供了極大幫助。我也為能在元好問生前為官的地方工作而感到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