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在清代,有一位叫孫洙的人,為便于人們學習唐詩,就以“蘅塘退士”之名編了一本《唐詩三百首》。書里收錄了高適的兩首詩,一首是《燕歌行》,一首是《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前者是七言樂府,后者是七言律詩。
《燕歌行》是高適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劉開揚教授在《高適年譜》中說:“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35歲。在宋州。有《睢陽酬別暢大判官》詩。詩中述幽州長史張守珪破契丹事……是年有《燕歌行》。”可見《燕歌行》一詩作于宋州,當時高適35歲。
詩前小序說:“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意思是說開元二十六年,有位朋友跟隨大將出征,塞外歸來,寫了一首《燕歌行》給我看,我有感于連年征戰、戍守邊關之事,因而作了這首詩與之唱和。那么,如果把這一年高適所作的兩首詩聯系起來看,那位跟隨大將出征、塞外歸來的朋友應當是暢大璀(即暢大判官)。判官當時屬于輔助地方長官處理公事的人員。
朋友暢大璀從邊關歸來,寫了一首《燕歌行》詩讓高適來指導指導,這不禁喚起了高適心中的苦難記憶,令之感慨萬端。因為他曾于開元十九年至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1年至733年)北游燕趙,過薊門,出盧龍塞,走遍了巨鹿、邯鄲等地,親臨過御敵前線,深知戍邊之苦,并寫下了《塞上》、《薊門五首》等邊塞題材的詩篇。曾經體驗過的軍旅生活,令人不堪回首,邊地將士的生活也略知一二。再加上朋友暢大璀的記述和講解,高適就“以漢喻唐”,寫下了“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全詩28句,大體可分為四個部分:前八句為第一部分。寫出師。說戰塵起于東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接著寫出征陣容。旌旗如云,鼓角齊鳴,一路上浩浩蕩蕩,大模大樣開赴戰地,抵達前線。羽書飛馳,軍情緊急;獵火照夜,敵陣森嚴。第二部分寫戰斗經過。其中前四句寫戰初敵人來勢兇猛,我軍傷亡慘重。后四句說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圍。“山川蕭條極邊土”,說明戰場地形是無險可憑的開闊地帶,這正有利于胡騎馳突,故接著寫敵軍如暴風驟雨之襲來。“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兩句用對比方法寫出了主將驕奢輕敵,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戰,一面仍恣意逸樂。這是詩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寫。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蕭颯景象,為“斗兵稀”作襯托,同時寫戰斗一直持續到傍晚。“身當恩遇常輕敵”,正面點出損兵被圍的原因,是詩的主旨。第三部分寫征人、思婦兩地相望,重會無期。讓讀者想起杜甫在“三吏三別”中對戰亂的控訴。接下來,殺氣成云,刁斗傳寒,極力渲染了戰爭中人們的悲涼氣氛。第四部分寫戰士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已決心以身殉國。“豈顧勛”三字,仍是對將帥的諷刺。最后兩句是詩人的感慨,對戰士的悲慘命運深寄同情,詩以“至今猶憶李將軍”作結,再次點明連年征戰,統治者不顧戰士的死活,人們怎么能夠安心衛國戍邊?
《燕歌行》一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過程。后人稱此詩為高適的“第一大篇”,并且成為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此詩也奠定了高適成為邊塞詩派領軍人物的地位,使之千古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