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許昌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許昌

許昌關帝廟———百姓文化的結晶(下)

2013/12/24 16:20:48 點擊數: 【字體:


    源自生活的文化

  與深山峻嶺中的廟宇不同,關帝廟沒有世外的寧靜與恬淡,更多的是百姓圍繞著,與它共同營造出的繁華與喧鬧。

  因為崇敬,這里成了百姓的精神殿堂,人們相信,神靈無時無刻不在審視自己所護佑的百姓蒼生。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建修八里橋關帝廟記》碑中就記載:“無論賢智雋達之士,以至山童野叟,婦人女子,聞公之名,論公之事,瞻公之像,莫不肅然敬凜然畏,藹然而尊。”

  關帝廟在幾百年的歷史中,承載著百姓的理想和希望。天長日久,關帝廟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愈來愈重要,人們有意無意地擴大著它的功能。關帝廟所蘊含的文化逐步融入生活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商貿、宗教、戲曲等,成為當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其中,和百姓最密切的是它在地方經濟商貿方面起的作用。

  每年農歷五月十三(因與農忙時節重合,后改為四月十三,再后改為三月十三)的關帝廟會是許昌城西的大廟會。

  前后三天的廟會里,周圍的村莊照例要湊份子請戲班。

  每天,串門后酒足飯飽的莊戶、手拿玩具的兒童、扯了花布的媳婦……聚在廟前和清泥河兩岸,以關帝廟為中心的方圓一兩公里內,涌動的人群,從廟前戲樓飄蕩出的曲子,讓集市一直沸騰著。

  廟會是以關帝廟為中心的這塊土地一年中最熱鬧的活動,只有廟會結束,這里百姓一年的生活好像才真正開始。

  興旺的人氣不斷吸引新的人群加入這個文化圈子。

  清同治十年(1871年)所刻《移集呈稿》中記載:“適逢仁憲重修關帝廟宇,鳥革翚飛,金碧煥然。而河中客商之船亦接續而至,于是闔保居民咸欲將集移于八里橋上。夫滄桑變更,自昔為然。況集鎮之設,原所以便居民、裕國課者也。為此,公懇祈將所遷半坡鋪集移于八里橋上……蒙批:據呈半坡鋪因市集蕭條議請移遷八里橋上事尚可行,所有每年稅銀照舊呈繳。”

  關帝廟和老百姓的這種關系,是因為關帝廟的文化是百姓從生活精煉而來的,它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化。

  關羽在釋、儒、道三家都有尊號,但關帝廟的文化,沒有黃老之道的超脫自然,沒有佛家的慈悲憐憫,只有入世的儒家忠義仁勇價值觀,貫穿起全部的文化內容。

  這種文化是當時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因此,官員對關帝廟的建設也傾注了很大的熱情。

  清康熙六十二年(1713年),奉直大夫、許州知州王逾曾“乃承家嚴之命,力捐薄俸,存其舊而建其新,辟其重門面堊其墻垣。”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河南巡撫畢沅路過許州,命許州知州李煒“重修并添建文昌帝君閣一座”,李煒在建文昌帝廟閣同時,“自外之照壁、四圍垣塘與夫頭門、二門、鐘樓、鼓樓悉改而張之……煥之以金碧,澤之以藻繪”。

  傳承的脈絡

  許昌關帝廟的文化積累與發展,在1963年以前,是一種民間自由式的發展模式,雖然政府不時參與其中,但只是參與。正是這種自由式的發展模式,讓關帝廟在300多年的過程中,走過了太多坎坷。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歷朝歷代中,雖不像邊疆邊患紛擾,但是水旱天災、戰亂也是一樣不少。據史志記載:自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的300多年里,僅較大的水旱災這里就有20次,而且每次都是“餓死逃亡,不可勝數”,其中清光緒元年至六年(1875年至1880年),連年干旱,造成“餓死逃亡道殣相望”,“人相食”。

  災難讓百姓無暇顧及精神生活,關帝廟因此多次荒廢、毀壞。但文化早已浸入百姓的骨子里,災年一過,百姓便會捐資修廟,再次構建他們的精神家園。

  關帝廟現存碑刻多是歷代官員修廟后留下的,這些碑文記錄了他們或出資、或倡議、或組織修建關帝廟的詳情。這些官員修廟立碑,一是他們有條件、有財力;二是他們知書達理,希望通過碑碣傳名后世;三是他們受著千百年儒家文化的浸染,面對這種文化,更多的是對文化自身的崇敬,對忠義精神本身的推崇。

  關帝廟文化的傳承,以官員為代表的官方關注固然重要,但他們只是主流之一,那些真誠地將關羽奉為神靈的小老百姓,他們人數多,相對于那些官員來講,他們的信仰更純粹、篤定,理由也更簡單。

  之所以信仰,是因為在那種消息閉塞、學問只是有條件人專利的時代,小老百姓對那種精神的理解并不太深,只是在皇家、官府的文化宣傳氛圍下,又假以宗教,讓小老百姓在潛意識中產生敬畏,驅使著他們跟從著這種文化理念。

  同時,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種種不如意時,努力之余,在賦予了宗教色彩的文化面前,希望得到眷顧和精神層面的撫慰。

  1963年,關帝廟被列為許昌縣文物保護單位,標志著自由式發展模式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關帝廟的文化積累和文物價值得到了政府的關注與認可。

  但此后的20年,是全國經濟拮據,各類政治運動頻發的歲月。在這種環境里,關帝廟只能靜靜地待在橋西,承受著沖擊與破壞。

  據周邊上年紀的村民講,關帝廟內原是碑碣林立,古樹滿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廟內無人看管,一些偏房以“扒一天一斗麥”的工價被拆掉了,兩個成人合抱不住的古柏樹被人砍伐做成床頭、床板,塑像被破壞,碑碣、石獅也被附近的村民拉走,墊門檻、砌院墻、燒石灰。

  1983至1986年,許昌市政府、許昌地區行政公署積極倡導對其修繕,在河南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對廟整體進行了復原修繕。其間,得到了河南省旅游局的資金支持。

  1992年6月,許昌市政府批準成立許昌市灞陵橋文物管理處,完善了灞陵橋、關帝廟的保護機構。

  1993年9月,許昌市政府公布了許昌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其中包括關帝廟。

  2000年9月,關帝廟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網 2013-6-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