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文化是許昌的亮點,也是這座城市特有的精神,三國古跡則是這種精神的直接載體。許昌人精心保護三國古跡,使其與城市的發展相融合,實現了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和諧共存。
編者按
1800多年前,東漢末年,社會動蕩,軍閥混戰,百姓流離失所,就連皇帝也被趕出了京城。一個名為許的地方,接納了出逃的君主,庇佑了這個王朝最后的一段歲月,并見證了漢、魏兩大王朝的交替。為“褒獎”她的功績,許的后面被加上了一個“昌”字。
1800多年后,當年的金戈鐵馬和烽火狼煙早已成為歷史的記憶,眾多的三國古跡在許昌大地上星羅棋布。它們或為古遺址,或為古墓葬,或為古建筑,或身處鬧市,成了市民休閑游樂的場所;或遠在田野山間,在歲月風蝕中訴說那段曾經的輝煌。
第七屆三國文化旅游周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盤點下許昌的三國“家底”,尋訪下許昌的三國古跡,去追尋一段遠去的歲月吧。
古跡涉及古遺址、古墓葬和古建筑
許昌的三國文化底蘊尤其深厚,“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絕不是空談。就拿文化古跡來說,許昌49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不可移動文物3812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05處,其中三國古跡有數十處之多。
這些古跡,不僅數量多,而且價值高、品類全,總體上可分為古遺址、古墓葬和古建筑三大類。其中古遺址分布于市區、許昌縣、長葛市、鄢陵縣和襄城縣,以位于許昌縣張潘鎮的漢魏許都故城為代表;第二類是古墓葬,分布于市區、許昌縣、禹州市和長葛市,以市區的董妃墓、許昌縣的華佗墓為代表;第三類是古建筑,分布于市區、許昌縣、禹州市和長葛市,以市區的春秋樓、灞陵橋和許昌縣的魏文帝廟為代表。
多處三國古跡已成為“國保”
無論是相關部門還是普通百姓,對三國文化的熱愛是由衷的,對三國古跡的保護也是精心的。
在2007年開始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活動中,許昌文物部門有意識地對許昌境內涉及三國文化的古跡進行了普查,徹底摸清了許昌的三國古跡“家底”,隨后有針對性地做了基礎保護工作。許昌的每一處三國古跡,都有保護標志和保護范圍,平日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予以保護、看管,并做詳盡的記錄檔案。
此外,我市非常重視文物的進階。在幾十處三國古跡中,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有38處。不久前國務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許昌有16處文物古跡成為“國保”,其中就包括許昌關帝廟、漢魏許都故城以及坡街關王廟大殿等多處三國古跡。
未來擇機建設
考古遺址公園
三國古跡不僅是三國時代的見證者,也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將古跡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發掘古跡的文化價值,是未來古跡保護的一大方向。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市委、市政府籌措投入資金數千萬元,對全市古跡進行規劃保護和開發利用,成立了許昌灞陵橋文管處、許昌春秋樓文管處兩個專門保護機構,并建設了春秋樓文物景區和灞陵橋景區。西湖公園和董妃苑游園經過規劃成為休閑娛樂區。曹丞相府景區則為利用社會資金建成的三國文化旅游景區。
漢魏許都故城是一處特殊的三國古跡,同漢魏洛陽城遺址一起見證了東漢、三國交替的時代。今后,許昌將努力為漢魏許都故城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并尋找合適的時機建設漢魏許都故城考古遺址公園!驹瓨祟}:散落在許昌大地上的三國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