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的奇特,關鍵在于它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在素胎表面或刷或澆或浸或涮上一層以天然礦石及化學元素為原料的釉漿后,就是入窯燒制這道工序了。高溫條件下,鈞釉以銅、鐵為著色劑,釉色與紋路相交疊置,出窯后就能出現色彩斑斕、變化萬千的窯變效果了。
由于時代的不同,鈞瓷的燒制方式也經歷著變遷。古代,宋鈞官窯采用柴燒;新中國成立后,鈞瓷燒制采用煤燒;1994年以后,禹州的不少鈞窯已經采用液化氣燒制了。這時候的鈞瓷,成品率已經大大提高,結束了以往“十窯九不成”的歷史。
盡管如此,燒成的鈞瓷制品一般要再進行檢選。合格品一般分正品、精品、珍品等幾個級別。正品沒有缺陷或缺陷極小,窯變效果一般;精品沒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窯變效果;珍品則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窯變效果獨特,或如高山云霧、孔雀開屏、飛龍戲海、月白風清,或如梅花點點、銀星閃爍、彩蝶飛舞、夕陽紅霞……
歷盡坎坷 傳承不絕
北宋末期的鈞瓷,已經不再局限于花盆、盤、碗等簡單造型了,更多的是為皇宮擺放盆景所用的各類花盆等陳設品,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祭祀用的樽、爐、鼎等器物。此時的鈞瓷釉色,出現了玫瑰紫、海棠紅、瑪瑙紅等多變的窯變釉色。這些瑰麗多彩的釉色,更使得鈞瓷“似玉非玉勝于玉”的天然韻味大放異彩。
靖康之恥后,隨著宋室的南遷,官鈞窯停燒,鈞瓷生產也開始萎縮。到了金元時代,神垕民間仍然堅持燒制鈞瓷,但是,質量已經嚴重下降,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無法與宋代鈞瓷媲美。元末明初,因戰亂、災荒和制瓷中心的南移,鈞窯生產日漸衰退,鈞瓷藝人或逃或亡,燒制技藝也漸漸失傳。明朝萬歷三年,因鈞瓷忌神宗皇帝朱翊鈞“圣諱”,被勒令停產。此后300年間,鈞瓷生產銷聲匿跡,直到清朝末年。
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的入侵,我國的不少民族工業遭受了嚴重的打擊。為了挽救陶瓷工業,清末的民族工商業者創辦了一些新式瓷廠和公司。光緒年間,神垕民間藝人盧振太兄弟及其子侄輩,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終于燒制出了孔雀綠和碧藍相間的仿鈞瓷,使得失傳已久的鈞瓷燒制技藝恢復了生產。不過,由于時局動蕩,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鈞瓷業還是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新中國成立后,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各級人民政府大力支持,恢復發展鈞瓷生產,挖掘傳統鈞窯工藝,使這一古老的藝術重新煥發了青春。從此,鈞瓷事業進入了新的大發展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使鈞瓷迎來了黃金時代,鈞瓷以它的名貴和高雅,被世人所青睞。
國禮鈞瓷 走向世界
現在,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日本、美國、英國、羅馬尼亞等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和收藏家都有鈞瓷極品陳列或收藏。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繼承和保護鈞瓷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禹州市政府審時度勢,也開始為鈞瓷產業的提升和長遠發展不斷謀劃。
2002年,禹州市組建了陶瓷工業局,專為陶瓷尤其是鈞瓷行業的規范化管理提供組織保證。同年,禹州市政府出臺了《河南省(鈞瓷)地方生產標準》,提高了鈞瓷生產企業的準入門檻,努力從根源上堵死殘次品的“出口”。
2003年9月,禹州市政府提出的鈞瓷原產地保護申請,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批準,為保護鈞瓷這一禹州地方特色產品提供了法律依據。
2004年,星航鈞窯建立了鈞瓷窯爐博物館,重現了自古以來鈞瓷傳統文化和特殊燒制技藝。同年,禹州市對全市鈞瓷生產、銷售企業進行整頓和規范,銷毀鈞瓷殘次品15000余件。
與此同時,鈞瓷工匠們對鈞瓷藝術的執著追求也有了新的成果。鈞瓷,頻頻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國際友人。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鈞瓷“豫象送寶”作為河南禮品贈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03年至2005年,博鰲亞洲論壇上,由榮昌鈞瓷坊制作的“祥瑞瓶”、“乾坤瓶”、“華夏瓶”連續3年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參會的各國政要。鈞瓷,像中華民族的一個獨特的傳統文化符號,以它神秘之美傳遞著中國人的智慧,也折服著越來越多的世人。
隨著鈞瓷藝術的發展,鈞瓷工匠們除了繼續探索鈞瓷釉色的創新之外,還不斷地嘗試為鈞瓷造型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于是,鈞瓷“四大美女”等作品先后出爐,并申請了國家專利。如今,鈞瓷界的各個窯口都以其擁有專利的數量為榮了。
目前,擁有眾多鈞瓷生產廠家、鈞陶瓷產業年總產值10多億元的禹州,已經把鈞陶瓷業當成了它的一張城市名片,滿懷自豪地推介給世人。
我們相信,鈞瓷燒制這筆古老而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的繼承和發揚光大中,定將為我市、為河南、為祖國帶來更多的喜悅和驕傲。(原標題:探尋鈞瓷古老而神秘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