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信息 >> 傳統(tǒng)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汝瓷大師朱文立: 破秘八百載 雨過現(xiàn)“天青”

2014/8/7 16:51:57 點擊數(shù): 【字體:

    天下名瓷,汝窯為魁。
    
    汝瓷,盛名于北宋,是當時的宮廷御用瓷器,有“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辰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的美譽。因其天青釉色窯變復雜,最難燒制,所以成品極少,自古被世人傳為極品,視如拱璧,現(xiàn)存于世的僅60余件。民間諺語“縱有家財萬貫,不抵汝瓷一片”說的便是汝瓷的稀世和名貴。
    
    然而,世事變遷,當宮廷內亂,戰(zhàn)火肆虐,汝瓷窯毀瓷碎,那曇花一現(xiàn)的美艷,隨著趙家王朝的消逝而香消玉殞,只剩那不可言喻的美在世間流傳,還有那一抹靜謐的“天青”橫絕千古。為使這抹天青釉色再現(xiàn)于世,宋后歷代嘔心瀝血,仿燒不斷,但終因不得其秘訣而未能成功。在世人“造天青釉難,難于上青天”的慨嘆中,汝瓷,恍如亦真亦幻的神秘傳說,永遠地留在了歷史的煙云中,讓世人難以觸摸。
    
    1987年4月,在河南汝州一個尋常巷陌的尋常屋檐下,汝瓷天青釉的生產(chǎn)工藝被一個尋常百姓破解了,斷代800多年的汝瓷得以再現(xiàn)于世。
    
    這個讓一代瑰寶汝瓷天青釉重見天日的尋常百姓,叫朱文立。
   
    朱文立的汝瓷探尋之路,始于1976年,距今已近40年。數(shù)十年間,朱文立從一個農家子弟成長為省優(yōu)秀專家、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從一個國有企業(yè)的臨時工變?yōu)橹袊甏杉妓嚨钠平庹摺壹壍娜甏蓚鞒腥恕;赝綄ぢ罚纯嘤兄矏傆兄瑴I水有之,血汗亦有之……

    始:  臨時工踏上汝瓷文明的探尋路
    
    1946年,朱文立出生于汝州市溫泉鎮(zhèn)朱寨村一戶貧困的農民家庭,父親身體殘疾,十多歲時,他便承擔起了繁重的家務活,割草、放牛使其養(yǎng)成了心無旁騖、埋頭苦干的習慣。朱文立靠叔父供養(yǎng)讀完高中,成績優(yōu)異,但對化學尤其偏愛,這為其以后研究汝瓷奠定了深厚的基礎。1975年,朱文立從部隊復員后,被分配到臨汝縣(今汝州市)汝瓷二廠當了一名臨時工。
    
    “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中,汝窯為魁,且為宮廷御用瓷器,可見其輝煌。我被分配到汝瓷廠時,盡管只是個臨時工,但依然夢想著有一天,能為恢復汝瓷的輝煌貢獻自己的力量。”朱文立說。
    
   機會很快就來了。1978年,被視為文化人的朱文立成為了汝瓷實驗組的一名成員,這為其實現(xiàn)夢想搭建了一座平臺。次年,朱文立和廠里幾十名技術員被派到浙江龍泉瓷廠學習研制豆綠釉。
    
    在龍泉瓷廠的陳列室里有一個青瓷掛盤,上面寫著“柴汝官定今何在,獨有龍泉一枝花”,偶然看到這句話的朱文立,悲從中來。彼時,雖已試驗出了豆綠釉,但成功率極低,尚不能批量生產(chǎn)。恢復汝瓷,讓瑰寶重見天日,仍是很多陶瓷藝人所追尋的夢想。之后,朱文立暗暗憋了一口氣,埋頭開始研制豆綠釉。三個月后,豆綠釉的新配方被研制成功,從此豆綠釉由少量試產(chǎn)進入批量生產(chǎn)的新階段。
    
    成功研制豆綠釉,本該風光回廠的朱文立,卻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廠里個別人視朱文立為臨時工,強行要回豆綠釉的配方據(jù)為己有,并誣陷其在外期間不好好學習,操縱廠方拒絕朱文立回廠學習長達八個月,這是朱文立汝瓷探尋路上遭受的第一次打擊。當廠方弄清事實,允許朱文立回廠時,他一度悲憤難抑,淚灑街頭。
    
    1980年,朱文立將豆綠釉的研制過程寫成了論文《汝瓷豆綠釉》,發(fā)表在了雜志《瓷器》上,并得到了當時的輕工部科學研究院教授李國楨的重視。1982年4月,第一屆古陶瓷學術討論會在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召開,這是建國以來陶瓷學術界首次召開的大規(guī)模陶瓷學術討論會。彼時仍是臨時工的朱文立,應邀參加了這次研討會,并宣讀了自己的兩篇論文。
    
    同年10月,首屆國際古陶瓷研討會召開,國內外100多名陶瓷專家云集上海,會議將邀請函直接發(fā)到了朱文立手中。當他興沖沖地向領導匯報時,一盆冷水迎面潑來:“愿去你就去,不過你今天去今天就開除你,明天去明天開除你。”
   
    “這是多么大的榮耀啊,參加國際會議,別說汝州了,當時在河南都少有。”不甘心的朱文立狠下一條心,冒著被開除的風險,帶著妻子準備的些微干糧,立刻奔赴上海參加會議。學術交流很成功,但收獲頗豐走在回家路上的朱文立心里卻是七上八下。還能回廠里工作嗎?如果被開除,要怎么繼續(xù)研究汝瓷呢?想到這些,鐵打的漢子朱文立再次悲從中來,淚水橫流。
   
    “我一生中遇到很多挫折,每一步都是舉步維艱。”朱文立說,他的臨時工身份多年未變;1996年,曾被有關領導從博物館調去看大門,也就是震驚全國的“專家看大門”事件;還曾因為反映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被破壞的問題,而遭到別人的報復,被打得遍體鱗傷……

    研:  調制配方328個,燒窯1500多次,失傳800年的天青釉重現(xiàn)人間
    
    1982年,朱文立參加首屆國際古陶瓷研討會時,遇到了時任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馮先銘先生和李國楨教授。他們告訴朱文立:“你現(xiàn)在研究的不是汝瓷,而是臨汝瓷。真正的汝瓷是故宮博物院擺放的17件天青釉。”臨汝瓷,即民窯生產(chǎn)的瓷器,朱文立之前研制成功的豆綠釉、天藍釉、月白釉、蔥綠釉均屬臨汝瓷。
   
    “馮先銘先生告訴我,他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看到仿制天青釉汝官瓷的技術重回人間。”朱文立說,當時,馮先銘先生對成功研究出“天藍釉”的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借助汝州的天時地利揭開天青釉工藝的神秘面紗。
    
    1984年,為了使汝瓷天青釉再現(xiàn)于世,輕工部、河南省科委下達了以輕工研究所為龍頭,以汝瓷一廠為基地聯(lián)合攻克天青釉的通知,并規(guī)定在3-5個月內完成任務。時任汝瓷一廠技術副廠長的朱文立,帶著老專家們的期望和攻克天青釉的通知,踏上了研制汝官瓷的漫長之路。
   
    “那個時候研究汝官瓷非常困難,因為沒有標本。后來故宮博物院破例讓我和另外兩位老師拿著傳世汝官瓷,仔細觀察它的質感和釉色。”撫摸著手中的稀世珍寶,感受著它的“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辰星稀”,朱文立激動的熱血沸騰。
    
    天青釉是由天然礦石調配而成,回到汝州的朱文立為尋找礦石原料,踏遍深山野嶺。因夏季雨水沖刷,更易找到原料,所以他常在暴雨后上山。雨后的山地熱氣騰騰,高溫的蒸烤讓朱文立多次暈倒在山溝里。“有次曬暈后,一位村民把我扶回家,用他們舍不得吃的雞蛋給我做了碗雞蛋茶。”回憶當初,朱文立很是感激。
    
    一邊找原料,調配方,一邊做試驗。每次燒制,朱文立都親自守在窯爐前,有時窯火濺到了衣服上,灼傷了皮膚,他都渾然不知,那時的朱文立儼然就是一個“瓷癡”。朱文立說,有天青釉的化學成分,只要配比合理,半年拿下這個項目應該不成問題。
    
    “但那時不論用什么原料,用什么方法燒制,都燒不了天青色。”兩年過去了,科研經(jīng)費已經(jīng)花完,研制組也撤離了。這時的朱文立,方才體會到前人“造天青釉難,難于上青天”的慨嘆。
    
    之后,孤軍奮戰(zhàn)的朱文立不斷琢磨:配方與傳世汝官瓷完全一致,窯變也都試驗過,不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夜不能寐,食不知味,正當朱文立陷入絕境時,一則傳說讓他的汝瓷探尋路柳暗花明。
    
    北宋年間,皇帝傳旨要燒新瓷,要求釉色為“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兩任瓷器官未燒出這種天青色均被斬首。第三任瓷器官也因失敗即將被斬而焦慮萬分。其7歲的女兒聽說活人入窯即可燒成,便趁父親不備跳入窯中。頓時,窯器崩裂,光怪陸離,片瓦值千金。
    
    “人跳進窯里只會剩下骨頭,而骨頭的成分主要是磷和鈣,莫非是這兩種元素燒出了天青色?”于是,朱文立拿來各種骨頭,用還原火、氧化火等各種火來燒,但都沒有出現(xiàn)他夢想中的天青色。沮喪到極點、準備放棄的朱文立,在一次偶然的燒制中發(fā)現(xiàn),一根骨頭上出現(xiàn)了一個指甲蓋大小的天青色。這抹天青,再次讓他開始了漫長的燒制過程。
    
    1987年,經(jīng)過1000多個日夜的苦干,調配了328個配方,經(jīng)歷1500多次的失敗后,朱文立在汝瓷的探尋道路上已是疲憊不堪。他告訴自己,這是最后一窯,最后一個希望,如果不行就徹底放棄。三天兩夜的堅守,打開窯門,還是綠色。“我徹底泄氣了,回去睡了幾天幾夜。睡醒后,想著把窯里的瓷器全部拿出來。”再次打開窯門,一抹天青色透過已經(jīng)熄滅的窯火閃電一樣擊入朱文立的眼簾,“滿窯的綠色瓷器中,神秘地出現(xiàn)了四個天青釉。與天空對比,仿佛天光回照,手中的瓷器竟與雨后晴空的色澤一般無二。”
    
    1988年7月,朱文立研制的汝官瓷天青釉通過了輕工部和河南省科委鑒定,填補了我國“汝瓷”這項空白,使斷代800多年的汝瓷天青釉再現(xiàn)于世。

    覓:  守在蓋房工地前,尋找失蹤近千年的官窯遺址
   
    除了恢復汝瓷天青釉的生產(chǎn)工藝,讓斷代800多年的汝瓷重見天日,朱文立還發(fā)現(xiàn)了文廟汝官窯遺址、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并成功燒制出仿“張公巷北宋官瓷。”
   
    據(jù)朱文立介紹,當時由于鈞窯和定窯的窯址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尋找汝窯、北宋官窯遺址成為中國古陶瓷學術界奮斗的方向,歷代陶瓷工作者為尋找汝窯遺址費勁心血,不少前輩為此抱憾終生。
    
    1977年,馮先銘先生和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葉喆民在寶豐清涼寺?lián)斓揭黄甏纱善?jīng)過研究測試,其成分接近失傳的汝官瓷。1987年河南省文化考古所趙青云第一次正式發(fā)掘寶豐清涼寺,出土了一些完整的汝窯瓷器,當時的學術界普遍認為寶豐清涼寺就是汝官窯遺址。但朱文立卻心存疑慮:寶豐清涼寺處于丘陵地帶,遠離汝州州府,朝廷在此建立官窯不便管理;且清涼寺出土的瓷器成分屬于汝瓷的初級發(fā)展階段,尚未達到最高水平,御用官窯不該如此。
   
   成功恢復天青釉生產(chǎn)工藝的朱文立,又馬不停蹄地在汝州城內尋找起了汝官窯遺址,開始了探尋汝瓷文明的新跋涉。
   
    尋找汝官窯遺址,朱文立用的是最笨且最有效的方法。“誰家蓋房子我都去守著,好多老百姓都說我比主家還上心,從破土動工守到地基挖掘完畢。”后來,當?shù)氐睦习傩斩贾懒擞羞@么一個人在探尋汝官窯遺址,慢慢的,總會有一些素不相識的人向朱文立提供線索。
    
    1992年10月,當時的文廟地區(qū)汝瓷博物館東院修建家屬樓,當?shù)鼗谥?米深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堆釉料、一口荒廢水井和幾件瓷片,但是瓷片比較粗糙,沒有達到汝官窯的水平。1999年3月,一戶民居在文廟東南開始修建,當推土機推至距離地面3米多深的地方時,兩堆醒目的灰青色和灰白色堆積物出現(xiàn)在面前。后朱文立做燒成研究后確定其為配置汝官瓷的半成品釉料,揭開了汝州文廟汝官窯遺址發(fā)掘的序幕。
   
    每天從早到晚守在工地旁看,這樣的“笨”方法,也讓朱文立搜尋打撈到了北宋官窯的蛛絲馬跡。2000年4月,有老百姓向朱文立提供線索,張公巷一戶居民在蓋房時,挖出了很多瓷片。聞訊后立即趕往現(xiàn)場的朱文立發(fā)現(xiàn)了一些匣缽。
  
    “臨汝窯的匣缽都是碗盤,而張公巷發(fā)現(xiàn)的匣缽,有桶式、盤式、漏斗式,我當時就判定這肯定是宋代的官辦窯址,為朝廷燒制工藝品的。”朱文立將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匯報給了省文物局。2000年底至2004年初,省考古所對張公巷先后進行了三次挖掘,出土了大量珍貴實物。
   
    2004年5月20日,在鄭州召開的“汝州張公巷窯址論證會”上,來自國內外50多位古陶瓷界、考古界權威對張公巷窯址和出土的實物進行了論證,多數(shù)專家認定,張公巷就是人們尋找多年的“北宋官窯”。
  
     而從2001年開始,朱文立在汝州城內外,在山溝村野,到處找可能的黏土、瓷石和各種釉色配方,試圖恢復北宋官瓷的生產(chǎn)工藝。經(jīng)過100多次的配方試驗和300多次的試燒,朱文立再次破解了中國陶瓷史上的又一大懸案,斷代800多年的張公巷北宋官瓷也重回人間。朱文立的仿張公巷北宋官瓷,釉色呈獨特粉青,釉面如玉,滿布百圾碎開片紋,經(jīng)古陶瓷專家、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耿寶昌以及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李知宴、張浦生等眾專家鑒定,“幾乎與真品不異”。

    傳:  要把汝瓷傳承好,不能把它搞爛
   
    汝州市尋常巷陌的尋常屋檐下,朱文立成立的公司“朱氏汝瓷”坐落在此。大門兩側的“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恍惚讓人感受到瓷器官7歲女兒縱身一躍后的窯器崩裂,光怪陸離;擺在櫥窗中的瓷器,在陽光的投射下,也散發(fā)出一抹抹橫絕千古的靜謐“天青”。
   
   朱氏汝瓷,以朱文立姓氏命名,由其女兒、女婿打理,只有職工十幾個,年產(chǎn)汝瓷五六千件。說是公司,但或許個人藝術工作室的說法會更加貼切。安居在公司一隅的朱文立總說,“我是個研究者,不是企業(yè)家。”因此,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撲在汝瓷中,在相伴相隨幾十年的瓷土中,專心致志地研究汝瓷藝術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天青釉有三難,配方難、燒成難、變化難。”朱文立說,一般而言,按照瓷器的化學元素組成進行調配就能成功,但天青釉卻違背了這一規(guī)律,“我用各種自然礦物進行反復調配,每個配方的化學組成都和古代汝官瓷一樣,均未能燒成天青色”,所以配方難;燒制天青釉時,窯爐和燃料的選擇非常重要,若燃料中有害氣體過多,會影響它的窯變和呈色,只有把它燒成純正的豆青色,后期冷卻才有可能變成天青,所以說燒成難;而在降溫過程中,成瓷的冷卻速度不能過快或過慢,必須恰到好處,才能變成美麗的天青色。
 
     “這三難昭示了天青釉自宋代失傳后遲遲不能恢復的原因。”朱文立說,汝瓷是我國最燦爛的陶瓷文化,有許多難解的奧秘,恢復不易,所以“要傳承好,不能讓它再失傳了,也不能把它搞爛,否則就是對祖國陶瓷文化的不負責。”
   
    朱文立經(jīng)常告誡他的兩個女兒和其他徒弟,做瓷“不圖多,只圖精”。雖然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汝瓷,感受汝瓷的美麗,但在朱文立看來,只有在保持汝瓷本真性和質量的前提下進行創(chuàng)新,提高產(chǎn)量,才能讓汝瓷技藝得到真正的傳承和發(fā)展,也才能讓人們感受到汝瓷真正的美。
 
    結 語:
    
    從800多年前的北宋到今天,代表中國陶瓷文明最高水平的汝瓷天青釉,在歷史的煙云中時隱時現(xiàn),有多少為之奮斗一生的陶瓷藝人,在探尋天青釉奧秘的道路上,青春年華悄然逝去。朱文立是幸運的,畢竟時至今日,一窯百件瓷器中,天青釉的成品仍然不多;但他的成功又是必然的,1982年至1987年5年間,朱文立找釉料行程約5000多公里,從山上背下釉料石塊約15噸,調制配方328個,燒窯1500多次,砸碎的殘瓷片約5噸,數(shù)字的背后是其耗費的心血、凝聚的執(zhí)著精神和智力財富。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經(jīng)濟新聞周刊(2014-03-2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