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鵬:讀者已經形成閱讀習慣了,或者有閱讀的預期在里面。就像您說的,現在在做網絡媒體我感覺到,大家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越來越多樣化了,在這樣一個時代,大家除了每天看發生了什么事之外,還是有很多人更想了解這個聲音意味著什么,對我代表什么,對我有什么影響,我怎么去看這個事,這些成為很多讀者的需求。從這種意義上講,評論的份量,觀點性內容的提供就變成很重要的課題。
吳海民:對。評論是媒體影響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為什么重要呢?因為它能夠從思想上左右公眾對社會的認知和判斷,而且由于這些評論所代表的是媒體機構的立場、觀點,就更能夠形成影響力。同樣是一篇評論,講了這么一個觀點,如果你從個人博客當中發出的,當然有些意見領袖也很有影響,但他畢竟是個人意見。但是我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媒體,這個觀點是京華時報講的,代表一個新聞機構的立場,它就更有力量了。所以我們在這方面可以說評論上不遺余力在做,而且下一步還要再加強。比如說財經評論,我們現在是每天在財經版頭版做一個資本論,每周有一個評論專版,下一步就是每天有一個評論專版,財經評論要做評論專版,讓各種觀點在《京華時報》的各個版都能夠散發出來。
影響力第三個方面是輿論監督。輿論監督這個問題稍微敏感一點,但是我們認為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運用媒體的力量對社會,對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及其他涉及公眾利益的事務進行主動干預,促使他們沿著法治的軌道和公共準則運作的一種特有的權利,這是媒體特有的權利,也是擴大媒體影響力的利器。我們現在的監督應該說也是一個體系,包括黨內監督,人大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等等,這是一個監督體系,在這個體系當中,輿論監督是不可或缺的,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輿論監督有它特殊的辦法,比如說它特有的公開曝光,公開批評這種方式,能夠產生很強的影響力,甚至是一種震懾力。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的媒體都不能放棄這個批判的武器。如果一個媒體放棄了輿論監督,缺乏批評精神,失去報道中和評論中應有的鋒芒,那就很難談得上影響力了。在這個問題上,《京華時報》是非常堅定的,是一貫的。昨天我們在審片,就是《京華時報》十年的視頻,我們自己制作的,這個視頻回溯了《京華時報》的創刊號,創刊號的頭版頭條是什么?就是輿論監督,密云水荒問題,在當時是北京各個媒體都不敢報的題材,但是又影響到整個北京市民的生活用水,所以《京華時報》創刊號第一篇報道,第一個頭條就是輿論監督,一直堅持到現在,我們覺得應該代表市民,應該反映他們的呼聲,關心和維護他們的利益,應該替他們說話,對不公正的事情,我就是要打抱不平,對錯的事情,我敢于講,讓你改正。剛才我講評論的時候,講到我們的九評地鐵禁報令,那是非常典型的,我認為這是中國媒體輿論監督的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我曾經想讓評論部把報道的整個過程寫出來,這是非常有趣的。北京市一道禁令,不允許地鐵一號線、二號線賣報紙,這種事情固然有它的理由,就是交通擁擠,影響秩序。但是地鐵本來是公共場所,也是一個文化場所,你走遍世界,哪個國家地鐵不賣報呢?我到日本去,大家都坐在那里看書看報,到歐洲去更是這樣。歐洲這么多年來,報業的一個新的趨勢就是地鐵報。你說在中國的首都不讓賣報,這個事情我認為明顯是錯的。問題是你要是真的為了維護安全、緩解擁擠,咱們也能理解,問題是它還留了尾巴,即只允許一個報紙賣,就是娛樂信報,這就不公平了,如果說這份報紙與北京市沒有關系,也行,但是恰恰這份報紙和自己有利益關系,這就太失公平了。所以《京華時報》在這些問題上,不管你是哪個高層做的決策,堅決要進行監督。所以當時我們派出記者到現場,進行了詳細地調查和報道,同時發評論,九評,一直評到你收回成命為止。從第一天起就把九評的題目都擬訂好了,我當時估計九評能解決問題,事實就是這么巧,當第九評出來的當天下午,北京市緊急開會,廢除了這道禁令。我認為這就是輿論監督的力量。
周曉鵬:我國現在到了所謂的社會轉型期,很多決策在制定的時候,有考慮不周全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講,也更需要媒體通過輿論監督,去彌補或者扭轉政府在決策中沒有考慮到的東西,就像您講的地鐵報的問題,比如政策怎么出臺,為什么以這種方式出臺,如果出臺的話,應該是什么樣的法律體系的制作過程,是不是需要傾聽民眾的意見之后再做決策,可能在這些方面政府沒有考慮周全,一個決策可能很匆忙地出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媒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把一些問題扭轉過來,或者至少引發大家的思考和討論,這就是輿論監督的力量所在。
吳海民:媒體對政府事務的監督,可以讓政府避免犯更多的錯誤,或者犯了錯誤可以修補。最近這一段時間,比如說從去年底開始,北京的限購、限行是影響所有市民一件大事情,《京華時報》在這個事情上,不遺余力,連篇累牘地報,這有個好處,就是讓公眾知道決策者怎么想的,決策是怎么出臺的,再一個就是及時反饋公眾的意見,讓你在聽取意見當中,最大限度地吸取公眾的意見,少犯錯誤,使出臺的政策更嚴謹。
周曉鵬:包括北京停車費漲價的問題,一方面停車費漲價了,另外一個很多地方花了錢也不能停車,這就能看出來,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政府有很好的初衷,但是在做決策的時候沒有考慮周全,需要媒體的力量,讓其在政策上有很好的彌補和修正。
吳海民:這方面《京華時報》發表的評論太多了。包括今天發了代駕的評論,代駕現在很混亂,由于限行,由于酒后禁駕,代駕變成大產業,每年收入大概六個億左右,管理沒跟上,有一系列的問題,《京華時報》今天評論就講這個事情,應該有輿論監督在其中。這是影響力的第三個方面。
影響力第四個方面,要在一些主題策劃上下功夫,主題策劃其實是組織受眾廣泛參與,深度互動的一種活動,它本身也是擴大媒體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媒體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者和新聞的發布者,《京華時報》還強調應該是社會活動的動員者和組織者。我們不僅要通過新聞報道來幫助受眾認識社會,而且我們有必要通過開展這些活動,重拾改造社會的實踐。在這方面,我們也是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說我們和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綜合治理辦公室聯合開展平安社區的評選,這是全市性的活動,也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事情,過去大家都是單位人,現在變成社區人,社區的安全問題,社區的文化問題,社區的秩序的問題,社區的物業保障問題等等問題太多了,牽涉到每個人,社區又是管理的盲點,行政力量達不到,這個時候我們媒體應該起作用。所以我們提出來以后,得到市領導、公安局領導高度認同,我們去年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這個活動,非常踴躍。投票的人是200多萬,最后評出了50個平安社區,平安社區活動最后是北京市常委、公安局長傅振華出席,和我們一塊授牌,非常隆重的一個儀式,這個銅牌都寫著京華時報的名字,掛在各個社區。去年是首屆,今年要搞第二屆,要比去年規模還要大,除了平安社區以外,還要評最佳片警,最佳物業,這樣直接來改善我們社區的管理。我覺得《京華時報》作為媒體,應該多做這樣的事情。
還有一個活動和讀者的生活有關的,比如說我們搞《京華時報》的歡樂購車季,這是和新浪一塊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