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其實《京華時報》的發行量已經不能完全靠這個來計算,直接購買《京華時報》的讀者很多,但是全國各地的讀者是通過電子版看的,是通過手機版看的。我注意到一個數字,這兩天好像是美國的《今日美國》在統計它的訂閱量的時候,是連iPhone、iPad一塊兒計算,還有200多萬。如果這樣算的話《京華時報》的發行量很大。
現在《京華時報》正在做的一件事情是傳媒集團,而且是一個全媒體的傳媒集團,很快要成立,在十周年重大的活動之后,接著就是要操作集團的層面,我們預計在今年要成立。成立集團以后,要使它迅速形成一個新的產品的規模和鏈條。
周曉鵬:聽過您的介紹,其實《京華時報》已經初步具備了整個傳媒集團的實力了,從各個角度,從報紙到網絡,到圖書,到整個文化產業,其實已經具備這樣一個規模。
吳海民:現在還在布點,鏈條基本上齊全了,形成一個集群了,下一步就是發展壯大。這是第二個傳播力。
第三,要構建一個交互式的傳播平臺。因為這也是現在讀者對媒體的一種新的要求。過去是一對多,單向傳播,大眾傳播,我是主動的,讀者是被動的,他被動接收。現在由于網絡的推動,已經變成雙向傳播了,現在可以實現受眾的深度參與了。今天的受眾不單單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他也可以變成信息的提供者、信息的評論者,甚至他是千千萬萬個私媒體的傳播者,他是他自身媒體的一種總編輯了,他自己也是主編。在這個時候談媒體和讀者的互動,過去我們也重視互動,傳統的幾十年前的報紙,設一塊“編讀往來”,讀者來信,現在遠遠就不夠了。現在必須通過各種新的手段,比如網上論壇,包括微博等等方式來互動。我們在這方面只要有渠道,就介入,包括微博,我們有京華微博。
周曉鵬:咱們京華微博粉絲很高了,是36、37萬粉絲量。
吳海民:這是京華時報在新浪的微博,它還在每天增加。我說的京華微博是京華網自己的微博平臺,和139互動的,那個里面粉絲也很多。那也是一個平臺。我們除了入駐新浪以外,包括財經,評論、時事、汽車等等,各個板塊都進駐新浪,通過這個也是有效的互動。在一對一的雙向交流中,我們和受眾形成廣泛的,直接的互動,然后擴大傳播力。
第四個方面,就是構建信息N次方大的格局。現在的新興媒體包括網絡,雖然嚴重擠壓了傳統報紙的生存空間,但是它也提供了是傳統媒體內容廣泛傳播的更多的渠道。在這個市場必須兩面看,辯證地來看。一方面網絡起來了,報紙的發行市場在縮小了,但同時內容傳播的范圍卻增大了,雖然讀者閱讀報紙的時間也被擠壓了,但是上網閱讀的信息,很多恰恰是報紙的信息。在這方面,我們作為傳統報人,既有一種無奈,也有一種欣慰。無奈就是我做的這些很好的報紙,結果被你網絡無償拿走了,甚至拿走以后,讀者傳播還不知道是我《京華時報》的。但同時現在《京華時報》它的影響也在借助網絡迅速擴大,特別是像我們這么一張發行上注重地域化的報紙,由于網絡的無限連接,放大效應,內容在更大范圍傳播,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北京。現在你說《京華時報》是北京的報紙嗎?不是,它在全國各地都有很大影響。因此我們在這個方面,要有開放的態度。這個事情與我有關,我05年寫了一篇文章,我認為網絡對報紙提出挑戰,網絡發展,報紙危機,網絡廉價使用報紙內容,成為報紙掘墓人,結果這個觀點大家紛紛在轉,很多報人紛紛不平,還要建立內容聯盟,來對抗網絡。雖然我是最早提出這些觀點,但是只是講了一個事實,但是這些年來,我們對網絡始終是開放的態度,我們和任何網絡都合作,我們不排斥任何第三家,你看有些報紙只和他自己的網絡合作,不許別人轉載。有的報紙和其中一個門戶網站簽獨家合作,《京華時報》從來不這樣做,我們是全部開放。這樣的話,我們就借助網絡的優勢,使內容獲得更大范圍的傳播,實現N次的放大。讓我們的內容滲透到各類媒體,讓我的影響和聲音無所不在。
周曉鵬:網絡跟傳統媒體的關系,在05年之后,大家一直在討論,是競爭的關系,或者說是替代的關系,但現在特別是從很多像京華都市類的媒體的運作,更多的是融合的關系,另外我也看到我們很多都市類報紙媒體,也正在通過各種方式把網絡當成自己的工具,一個平臺,我們自己也在利用網絡做很多事情,打造全媒體的概念。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個人感覺很多媒體這種運作,第一中間有很多值得我們作為商業網站或者商業門戶網站學習的東西。另外也給我們帶來很多危機感。有些都市類報紙在運作上,在很多網絡的應用上和內容質量上,都是非常不錯的,我們會學習很多東西,比如流媒體的嘗試,包括視頻網站的嘗試,對我們很有啟發。
最后,吳社長,我們歸納起來,您講的媒體三個力,公信力、影響力,傳播力,最后一點,幾個力匯總起來就是媒體綜合實力或者綜合能力,在今后發展中,這三個力的結合形成綜合的效果,這是媒體在今后應對競爭也好,或者應對讀者的需求也好,是我們最終需要運用的東西。
最后一個問題,京華十周年了,您覺得在京華的十年當中,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您最想說的是什么,如果對未來京華十年有一個期待的話,您最想說的是什么?
吳海民:京華十年,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們這一個月,《京華時報》所有員工的彩鈴都變了,是這樣說的:“5月28日《京華時報》將迎來創刊十周年,十年,我們見證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記錄首都北京這個超大城市的發展,十年我們深深地融入了市民的生活,同時也推動著成千上萬企業的成長;十年我們一同走過,未來,我們共譜華章。”對未來的《京華時報》,我們是充滿了期待,經過十年,《京華時報》目前的狀態非常好,這讓我非常欣慰,一個企業走了十年,而且是在一個復雜的媒體環境中,京華目前還有向上的態勢,創新的意識,包括員工的精神風貌都非常好,這讓我非常欣慰。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下個十年的安排,主要是這樣,我們稱之為七個打造。第一個要打造一個具有公信力、影響力、傳播力的強大的內容平臺,第二個是要打造一個北京報業市場相對集中的市場格局,我認為報業的競爭最后其實是贏家通吃的,是一家獨大,不管你情愿不情愿,不管你愿不愿意聽這個話,肯定是這樣,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市場更集中,《京華時報》要尋求成熟的報業格局。第三個《京華時報》要打造完整的全媒體的產業鏈,成立一個京華傳媒集團。第四個,《京華時報》要打造新的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在體制上爭取優勢。第五個,《京華時報》要打造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傳媒上市公司,獲得更大的融資平臺,干各種事情。第六個打造就是打造一個人才輩出的隊伍。第七個,打造響當當的國內一流的,國際知名的傳媒品牌。我們是沿著這個目標往前推進。
周曉鵬:對后十年有很明確的發展規劃。
吳海民:非常明確。從5月28號開始,報頭要推出新的LOGO,推出一句話,LOGO是我們的創意,就是旭日東升當中印著一個華表,這個華表非常有意思,華表在歷史上有很多功能,和媒體的功能不謀而合,有聯系,我們選擇這個是一種追求。另外打了一行字就是公信力、影響力和傳播力。
周曉鵬:我們期待5月28號的時候,京華新的報頭的出現,也期待未來十年京華有更大的發展,特別作為京華的忠實讀者,我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