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歷史選擇了王實味成為悲劇人物,王實味所具備的諸種悲劇因素使他注定成為悲劇的典型。江震龍(作者工作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原標題:王實味: 注定的悲劇典型】
注釋:
[1][2][3] 茹志娟: 《野百合花》,《解放日報》1942年3月23日。
[4] 王實味:《政治家·藝術家》,《谷雨》第1卷第4期,1942年4月15日。在學術界中,關于《政治家·藝術家》的寫作時間有兩種說法: (一) 1942年2月17日,(二) 1942年3月17日;發表時間竟有四種說法: (一) 1942年2月17日(或2月份),(二) 1942年3月15日,(三) 1942年3月17日,(四) 1942年4月15日。據江震龍和朱鴻召考證: 寫作時間應為1942年2月17日,發表時間應為1942年4月15日,并且《谷雨》第1卷第4期上標的1月15日是印錯了。
[5] 王實味:《零感兩則》,延安中央研究院墻報《矢與的》創刊號,1942年3月23日。
[6] 《解放日報》1942年7月28日。
[7] [15] 毛澤東:《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毛澤東文集》第二卷(1937.8~1942.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頁、第374頁。
[8] 這段話在收入《毛澤東選集》時已被刪去,題目也被改為《整頓黨的作風》,原文見邊區總學委編: 《整頓三風二十二個文件》,延安: 1942年。
[9] 轉引自楊奎松著: 《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頁。
[10] 李言: 《對中央研究院整風運動的幾點體會》,《延安中央研究院回憶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頁。
[11][49] 轉引自何其芳: 《毛澤東之歌》,《何其芳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6頁、第83~84頁。
[12] 轉引自何其芳: 《朱總司令的話》,《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303頁。
[13] 中央檔案館編: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冊(1936~1938),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03頁。
[14] 歐陽山尊: 《回憶和賀龍同志的接觸以及調到戰斗劇社的經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編輯部編: 《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選編抗日戰爭時期第一冊》,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第315~316頁。
[16] 參見《毛澤東主席講演略詞》,《紅色中華·紅中副刊》第1期,1936年11月30日。
[17] 毛澤東: 《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毛澤東文集》第二卷(1937.8~1942.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頁。
[18] 毛澤東: 《戰爭和戰略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6~547頁。
[19] 轉引自陳晉: 《文人毛澤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頁。
[20] 轉引自荒煤: 《一盞小小的煤油燈……》,《當代》1992年第3期。
[21] 朱鴻召: 《延安文人》,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頁。
[22][29][51][54] 胡喬木: 《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9頁、第54頁、第54頁、第54頁。
[23] 高華: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來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專刊(六),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326頁。
[2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頁。
[25] 沈漪: 《懷念張如心同志》,見《延安中央研究院回憶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3頁。
[26][34] 毛澤東: 《關于整頓三風》,《毛澤東文集》第二卷(1937.8~1942.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415頁、第420頁。
[27][28] 毛澤東: 《文藝工作者要同工農兵相結合》(1942年5月28日在中央學習組會上報告的第三部分),《毛澤東文集》第二卷(1937.8~1942.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7頁、第426~427頁。
[30] 黃昌勇: 《王實味傳》,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頁。
[31] 黎辛: 《〈野百合花〉·延安整風·〈再批判〉: --捎帶說點〈王實味冤案平反紀實〉讀后感》,《新文學史料》1995年第4期。
[32] 轉引自鄒午蓉: 《丁玲創作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頁。
[33][36] 丁玲: 《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前前后后》,《新文學史料》1982年第2期。
[35] 參見周良沛著: 《丁玲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438~439頁。
[37][38] 艾青: 《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后》,婁東仁、夏曉非編: 《艾青散文》(上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版,第421頁、第423頁。
[39] 《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5頁。
[40] 《解放日報》1942年6月16日。
[41] 《解放日報》1942年6月24日。
[42] 《解放日報》1942年4月6日。
[43] 《解放日報》1942年4月7日。
[44] 《解放日報》1942年4月17日。
[45] 范文瀾: 《在中央研究院六月十一日座談會上的發言》,《解放日報》1942年6月29日。
[46] "半個多月來,每次座談會都希望他出席,他不肯"與同文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就是在4號那天的座談會上,王實味發言,和我們打攻勢防御戰"之間是前后自相矛盾的。
[47] 溫濟澤:《斗爭日記--中央研究院座談會的日記》,《解放日報》1942年6月28日。
[48] 《延安文藝界舉行座談會,痛斥托派王實味反動思想,建議文抗開除其會籍》,《解放日報》1942年6月19日。
[50] 溫濟澤:《第一個平反的"右派":溫濟澤自述》,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頁。
[52] 毛澤東: 《致蕭軍》1941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