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論蘇軾的詩歌美學思想

2013/7/29 15:17:21 點擊數: 【字體:

    曠世奇才蘇軾不僅是杰出的文學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學批評家。在對詩歌的社會功能和審美特性的認識上,蘇軾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淵源。

  一、強調“詩須要有為而作”

  蘇軾具有仁政愛民的思想和積極入世的精神;诖耍匾曃膶W積極的社會作用,強調有為而作,針砭時弊。他在《題柳子厚詩》中寫道:“詩須要有為而作……好奇務新,乃詩之病。”在《鳧繹先生詩集敘》中贊揚顏太初的詩文:“先生之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谷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要以伐病。其游談以為高,枝詞以為觀美者,先生無一言焉。”可見,所謂“有為而作”,目的在于揭發當世政治的過失和社會中的種種不平,從而達到“療饑”“伐病”的功效。蘇軾曾寫過一首《戲足柳公權聯句》詩,其序云:“宋玉對楚王:‘此獨大王之雄風也,庶人安得而共之?’譏楚王知己而不知人也。柳公權小子與文宗聯句,有美而無箴,故足成其篇云。”其詩曰:“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唐文宗)。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柳公權)。一為居所移,苦樂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陰分四方(蘇軾補句)。”蘇軾的意圖十分明確,寫詩就要充分發揮詩歌的社會功能,有所勸誡,有補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飾現實,阿諛奉承。蘇軾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詩獲罪的原因時說:“昔先帝召臣上殿,訪問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屢論事,未蒙施行,仍復作詩文,寓物諷,庶幾流傳上達,感悟圣意。”①這說明蘇軾確是有意繼承風、騷以來的現實主義精神,提倡充分發揮文學的社會功能,以揭發流弊,拯時救世。他的《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吳中田婦嘆》等詩作,正是在這種文學思想指導下創作的現實主義名篇。蘇軾《答喬舍入啟》中寫道:“某聞人才以智術為后而以識度為先,文章以華采為末而以體用為本。國之將興也,貴其本而賤其末;道之將廢也,取其后而棄其先。用舍之間,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體用”還是重“華采”與國家的興亡聯系起來,強調“以體用為本”。“以體用為本”與“有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的蘇軾文藝的反映。

    二、主張詩貴傳神

  蘇軾關于詩畫要傳神的見解,比較集中地反映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中:“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在這里,蘇軾本首“詩畫一律”的原則,精辟地闡述了詩畫創作中形似與神似的關系。繪畫過分追求形似,則不能傳神;作詩僅僅滿足于摹寫物象,意盡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藝術作品。詩畫都要遺貌取神,抓住客觀物象的本質特征,才能達到傳神的目的,這就是詩與畫共同的本質特點。

  對蘇軾詩貴傳神的見解,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剖析:

  其一,詩要傳客觀物象之神。蘇軾《評詩人寫物》云:“詩人有寫物之功:‘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他木殆不可以當此。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體《白蓮花》詩云:‘無情有恨何見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決非紅梅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語,蓋村學中體與。”這是蘇軾在元三年教導他的小兒子蘇過如何寫物的方法,文中所引皮日體詩,實為陸龜蒙《白蓮》詩。“寫物之功”,意謂體物傳神,就是要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傳達出它們的內在神韻。“桑之未落”二句,見于《詩經?衛風氓》,詩人以飽滿的桑葚和肥澤的桑葉喻女子的年輕貌美,很恰當。林逋的詩句,在黃昏之月和清淺之水的陪襯下,以“疏影”和“暗香”傳達出梅花幽潔孤雅的神態與品格,令人回味不絕。“無情有恨”二句,也只有白蓮花才具有如此孤清幽怨的神韻。這三例都是體物傳神的佳作。而石曼卿的《紅梅》詩,把紅梅比作桃李,認為區別只在于青枝綠葉的有無,這是專求形似,沒有抓住紅梅的神韻,沒有傳紅梅之神,蘇軾譏之為“至陋”的“村學中體”,是切中要害的。在這之前(即元豐五年),蘇軾曾針對石曼卿詩寫了《紅梅三首》,以示傳神門徑。其一云:“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蘇軾的紅梅詩,雖然也寫形貌,但他抓住了紅梅的“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隨春態”這一獨有的“梅格”,傳出了紅梅的內在神韻。

  蘇軾詩貴傳神的觀點,也體現在他的其它詩評中。南宋呂本中《東萊呂紫詩話》載:“歐陽季默嘗問東坡:‘魯直詩何處是好?’東坡不答,但極口稱重黃詩。季默云:‘如臥聽疏疏還密密,曉看整整復斜斜,豈是佳耶?’東坡云:‘此正是佳處。’”②“臥聽”二句出自黃庭堅《泳雪奉呈廣平公》一詩,作者抓住了雪的聲貌,把不易表現的疏落的雪的神態表現出來了,因此,蘇軾對它大加贊賞。相反,他對那些只務形似的作品表示了鄙棄。李白曾寫過著名的《望廬山瀑布》詩,描寫了廬山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神態。唐人徐凝,曾在李白這道詩后題過一道詩,其中有“一條界破青山色”句,被人傳為寫廬山瀑布的佳句。蘇對對此不以為然,他寫詩批評徐凝。詩題序云:“世傳徐凝《瀑布》詩云:‘一條界破青山色’,至為塵陋。又偽作樂天詩稱美此句,有‘賽不得’之語。樂天雖涉淺易,然豈至是哉!乃戲作一絕。”其詩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③蘇軾之所以把徐凝詩斥為“惡詩”,主要在于徐詩沒有寫出廬山瀑布那種奔騰而下的獨特神采。

  蘇軾在《與謝民師推官書》中曾說:“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乎?”蘇軾的詩歌創作,在體物傳神方面表現出杰的才能。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二引《唐子西語錄》云:“東坡作《病鶴詩》,嘗寫‘三尺長脛瘦軀’,闕其一字,使任德翁輩下之,凡數字;東坡徐出其稿,蓋‘閣’字也(按:即作‘三尺長脛閣瘦軀’)。此字既出,儼然如見病鶴矣。”可見蘇軾體物傳神之妙。又如寫落日:“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游金山寺》)上句寫水,下句寫天。靴皺喻水紋,“細”乃因微風,得物之常理;“錢尾赤”形容“斷霞”極傳神;“半空”,應落日之景,正是水波粼粼,江天霞染。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評曰:“寫出空曠幽靜之致”;施補華《峴說詩》評曰:“的是江心晚景。”④寫舟中觀景:“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⑤臥船靜觀,不覺水波起伏,但見遠山俯仰;不覺畫船飄蕩,但見月輪徘徊。寫西湖夏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⑥王文浩評曰:“隨手拈出,皆得西湖之神,可謂天才。”⑦至于《飲湖上初晴后雨》,就更是膾炙人口的傳神佳作。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昌大學學報 2013-06-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