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論蘇軾的詩歌美學思想(3)

2013/7/29 15:17:21 點擊數: 【字體:



    三、崇尚“天工與清新”

  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云:“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與畫是兩種不同的文藝形式,但蘇軾認為它們之間有著共同的美學標準,即“天工與清新”。“天工”,意謂出于自然,無須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創作者的個性,給人以“清新”之感。蘇軾在評論詩歌時,常常用天工清新作為審美標準。如《戲用晁補之韻》:“清詩咀嚼那得飽,瘦竹瀟酒令人饑。”《答李邦直》:“如我久慵倦,起我以清新。”《和猶子遲贈孫志舉》:“清詩五百言,句句皆絕倫。”《邵茂誠詩集敘》:“清和妙麗,咀嚼有味。”在蘇軾看來,自然清新的詩可以當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詩的生命,美的極致。

  蘇軾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審美標準,實際上包含著兩個的方面的內容:

  其一、感情率真。蘇軾自道其作詩的體會:“好詩沖口誰能擇,俗子疑人未遣聞。”(《重寄》)他在《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二古銅劍》一詩中,自述酒后情思勃發,作畫題詩的情景;“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詩仍好畫,書墻壁長遭罵。”“長遭罵”是詼諧語,任性作畫題詩確是事實。

  蘇軾在很多詩文中,都以感情是否真實作為評詩的標準。如《讀孟郊詩二首》中寫道:“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歌君江湖曲,感我長羈旅。”“詩從”二句最深刻,前句說孟郊詩情真,都是出自肺腑的;后句講只有情真才能感人,才能引起共嗚。孟郊一生窮愁潦倒,他那些啼饑號寒之作,如“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贈崔純亮》),確實催人淚下。他多次應試不第,其《落第》詩云:“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同志下第》云:“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而一旦得第,其欣喜之情也溢于言表:“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是看盡長安花。”(《登科后》)孟郊確實是一位敢哭敢笑、敢于直露真情的詩人,蘇軾贊美的正是這一點。

  蘇軾特別推重陶潛,就國為陶詩情真:“有士常痛飲,饑寒見真情。”“淵明獨清真,談笑過此生。”陶潛《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九首,寫田父勸他出仕,他卻表示決不同流合污。蘇軾抄錄此詩,并寫下了自己的感受:“‘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此歡飲,吾駕不可回。’此詩叔弼愛之,予亦愛之。予嘗有云:‘言發于心而沖于口,吐之則逆人,茹之則逆予。以謂寧逆人也,故卒吐之。’與淵明詩意不謀而合,故并錄之。”這就是說,詩歌應該直抒胸臆,不要言不由衷。蘇軾對那些虛情假意的人是很不滿的,他嘲笑東晉名士說:“道喪士失己,出語輒不情。江左風流人,醉中亦求名。”

  其二,意境清新。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它能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蘇軾用“境與意會”概括意境的含義,認為詩歌應有清新的、超塵脫俗的意境。他稱贊歐陽叔弼的詩“子詩如清風發將旦”。說其詩象早晨太陽出來之前的清風。他贊美朱遜之的詩“君詩如秋露,凈我空中花”。意思是說,當眼昏病苦之中,忽得朱博士之詩,清冷如露,一掃病眼的錯花。他贊美王震的詩“清篇帶月來霜夜,妙語先春發病顏”,無論早晨的清風、秋天的白露或霜夜的明月,都是清新美好的。蘇軾評價詩僧辨才:“平生不學作詩,如風吹水,自成文理。”贊美惠勤“新詩如洗出,不受外垢蒙”。贊美參寥“新詩如玉屑,出語便清警”,等等,都是從“清新”這一審美標準出發的。

  蘇軾反對畫面淺俗、缺乏新意的詩。他在《書鄭谷詩》一文寫道:“鄭谷詩云:‘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此村學中詩也。柳子厚云:‘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扁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賦,不可及也已。”鄭谷詩所描繪的境界是人們常見到的出象,畫面俗,情趣不高,缺乏新意。而柳詩境界清逸絕俗,寄托著詩人孤傲清高的品格,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所以深得蘇軾贊賞。蘇軾喜愛陶淵明的詩,在《題陶淵明飲酒詩后》一文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見”與“望”之間,確實可看出無意與有意、自然與不自然的區別。淵明采菊東籬,無意望山,而偶然抬頭,南山恰巧被他看見了,于是“境與意會”,南山悠然靜美,詩人悠閑自得,“見”字既描繪了自然景物幽靜的神態,也表現出詩人自由閑適的神情意趣,使情景和諧統一。若改為“望”字,寫成詩人有意去看南山,把不經意中看到南山的修然神態改掉了,破壞了詩的意境。

  蘇軾在詩歌創作中,能憑借生花妙筆,描繪出清新脫俗的意境。如《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桔綠時。”“橙黃桔綠”四字把寒冷的冬季寫得充滿生機,不同凡俗。

  蘇軾“天工清新”的審美原則淵源于莊子的美學思想,《莊子》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以及”法天貴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鑿的”天工“的實質。第一個將莊子美學思想引進詩歌美學領域的是鐘嶸,他在《詩品序》中所標榜的”真美“,就是”天工“的同義語。在蘇軾的哲學思想中,最高的范疇也正是”自然“或”道“。蘇軾認為:“萬物自生自成,故天地設位而已。”又云:“是萬物之盛衷于四時之間者,皆其自然,莫或使之。”蘇軾反復強調“文理自然”自然之數“以及”天工“”化工“等等,都是這種”自然“或”道“的體現。蘇軾常常以水喻詩文的自然之理,如評謝民師的詩文:“如行云流水”;贊美辨才的詩:“如風吹水,自成文理”;自評其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等等,也都與他的哲學思想有關。在蘇七中寫道:“陰陽一交而生物,其始為水。水者,有無之際也,始離于無而入于有矣。老了識之,故其言曰:‘上善若水’,又曰:‘水幾于道’。圣人之德足可以名言,而不囿于一物,若水之無常有,此真道之似也。‘蘇軾追求自然之美,實際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無上的”道“或”自然“作為他美學追求的最高準則。作者:文師華【原標題:論蘇軾的詩歌美學思想】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昌大學學報 2013-06-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