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文藝家魯坎日讀五萬不覺老

2013/8/1 10:25:07 點擊數: 【字體:

文藝家魯坎日讀五萬不覺老

文藝家魯坎日讀五萬不覺老

    魯坎,原名梁振亞,1920年2月生于河南省。1937年參加新四軍,沈陽市文化局原局長,沈陽市文聯原主席。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散文集《鴨綠江上的微笑》,詩集《風雨歸來》等。

  青年大街沈陽市圖書館附近有條小巷名曰五里河巷,進得五里河巷向東走不遠,有一座桃花掩映的大院,大院里都是四層樓房,樓房雖然有些陳舊,但是靜謐的院落讓訪者心生肅穆。魯坎老先生的居所位于一座小樓的偏西一隅。老人家的房間布置得清新樸素卻不失文人墨客氣息——行書的墨寶、嫩綠的非洲杉盆景、低矮的搖椅——無處不透露出主人的雅致性情。

  坐在記者面前的魯老,雖然年逾鮐背,但是神清氣爽,無論遙想當年還是指點江山都思維敏捷、語言通暢。

  生于1920年的魯老,5歲入私塾,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不滿足于死板的蒙求書籍的他,開始尋找新的知識源泉,身在外鄉求學的兄長將畫報帶回家,魯老如饑似渴地捧讀,這字畫相間的世界讓一顆童心對自然科學充滿了興趣——月食如何形成、老虎屬于哪一科動物……從小學到初中,喜歡這些課外讀物的魯老,課堂考試成績只有六七十分,卻博覽了那個時代一位少年可以涉獵的幾乎全部圖書:魯迅的雜文、小說,俄語文學,法國文學。冰心的《寄小讀者》讓魯老立志開闊眼界、培養高尚情操,而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對魯老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影響更大。

  就是這樣一位對文學與自然科學都熱愛的少年,卻因為家庭遭災,而在初中畢業后輟學。從此,魯老開始了伴其一生的自學生涯。

  參加革命工作后,魯老給自己起了個筆名叫“魯坎”,取自己最推崇的兩位中國文學家魯迅與郭沫若(曾用“易坎人”的筆名)各一字而成。

  無論在革命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魯老一有時間就手不釋卷。在錦州中學任校長時,別人午休小憩一會兒,魯老卻總是拿起雜志開讀。晚上夜深人靜之時,魯老總要完成5萬到10萬字的閱讀量,這種習慣一直持續到今天。用他的話講:“現在一坐下,就想隨手找本書看。”雖然年事已高,但魯老仍堅持每天讀上三五萬字。

  愛看書的魯老,不但讀文學書籍,還讀哲學和自然科學書籍。比如他就曾找來錢學森的多篇論文研讀,把看不懂的擱置,把看得懂的細讀。

  “文革”時期,遭到錯誤批判的魯老被迫客居他鄉,臨別之時,一大卡車的藏書無法隨身攜帶,送給單位和身邊的人,沒人敢接受,只好忍痛將一部分當做廢品賣掉,一部分拋棄掉,只留下一套《魯迅全集》,一套《斯大林全集》在身邊。如今,這兩套叢書依然安放在魯老家中的書架上。

  “文革”結束后,魯老回到了沈陽,在市文聯工作。已過花甲之齡的他,身為前輩,對年輕人關懷有加。知名作家馬秋芬就曾得到魯老的點撥,至今二人私交甚篤。

  如今已在家中安享天倫的魯老,正在品讀《易經》,他說:“《易經》不是算命的小把戲,而在其中包含了諸如歷史、生活等多方面知識。書中一句話三五個字,卻蘊藏了很多意思。”魯老說自己讀《易經》就是因為對這本書充滿好奇感,讀起來就像在進行一項娛樂活動。對于他,如此之書還有《老子》《莊子》《論語》。

  提及娛樂,魯老有感而發:“現在青年人興趣少,只盯著電腦,電腦讓大家不讀書、不寫字,這不是一種好習慣。一個人要變得睿智,只能從書本中獲得,那是將別人的智慧拿來為己用的途徑。小聰明人人都有,但是小聰明誤人哪!”

  最后,記者請魯老為青年人推薦幾本讀物,老人家說:“現在青少年一定要從讀中國古典詩詞、讀《古文觀止》開始培養閱讀興趣,從中體會中國文字之美。”攝影/孫海 本報記者 馬光 【原標題:文藝家魯坎日讀五萬不覺老】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沈陽晚報 2010年4月30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易殿選:聆聽心靈深處的聲音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