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弓(1905-1954),原名聰致,字英才,筆名常工、長弓,河南新野人,我國著名的戲曲研究家、文學史家。
張長弓出生于河南省新野縣新店鋪鎮張店村的一戶貧農家中。青少年時,依靠親屬資助讀了小學。1920年,他考入信陽師范,后又考取開封師范音樂科插班生。1929年秋,張長弓考取燕京大學國學研究生,師從著名學者郭紹虞專攻中國文學史。1930年任嶺南大學國文系講師。1931年后,歷任安陽高中、嵩陽中學、開封北倉女中、淮陽師范等學校教師。1940年回燕京大學,任國文系講師。“珍珠港事件”之后,燕京大學被日寇查封。1942年張長弓回豫,任河南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張長弓到河南大學任教之際,正逢抗戰烽火燃遍中國,河大被迫離開開封,幾經遷徙。張長弓也伴隨著河大渡過了一段于離亂艱辛中“弦歌不輟”的特殊時期。受新文化運動重視俗文學的影響,張長弓的學術興趣主要集中在中國民間戲曲藝術。在他編著的《中國文學史新編》中,無論是對古代“相”的探討,或是唐五代的俗文學的研究,還是唐宋傳奇的作者與時代的考辨,都涉及到民間文藝。他的《唐五代的俗文學》,是我國變文早期研究的優秀成果。在1930年發表的《清商曲辭研究》中,他反駁了沈德潛“鄭聲亂雅”的傳統論點,指出南朝吳聲西曲是反映勞動人民真實生活的情感真摯的作品,促進了當時樂府詩的民歌化,“實為文藝表現法的珍寶”。抗戰期間,圖書短缺、資料匱乏,張長弓又將研究重點轉向了河南本土說唱文藝——鼓子曲,以遍訪藝人、就地采錄的方式,勤搜曲譜曲詞,克服資料不足的局限,在當時的特殊環境中做出了杰出的學術貢獻。他前后歷時8年,共收集鼓子曲400種,約60萬言,撰寫了《鼓子曲譜》、《鼓子曲詞》和《鼓子曲言》三部著作,取得了開拓性的研究成果。
張長弓在《鼓子曲言》中指出,河南鼓子曲起源于明代俗曲,至清乾隆以前,鼓子曲在南陽各地已經廣為流行。他還研究了鼓子曲牌(以及雜調)的組織法,揭示了鼓子曲南北派的分別,探討了鼓子曲與寶卷、唱本、鼓詞等俗文學樣式的共同特點,并充分肯定了鼓子曲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藝術成就。他在研究方法上強調田野調查,發揮自己曾學習音樂的特長,將社會調查與音樂視野帶入文學史研究,走出了一條俗文學研究的新路。
解放后,他又撰寫了《河南墜子書》,第一次系統地對這種河南民間文藝形式進行了研究。他著重從形式方面對河南墜子進行考察,涉及唱詞句式、唱詞詞匯、韻律結構等多方面,對演出形式和音樂也有論述,并試圖用歷史的、階級的分析方法來揭示河南墜子的起源、流傳與中國社會變動之間的深刻聯系。《河南墜子書》出版后,在文學研究界和文藝界均產生廣泛影響,為中國曲藝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對中國俗文學研究也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孟慶澍)【原標題:張長弓:著名戲曲研究家、文學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