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記載了三個俠客的故事,其中最詳細生動、跌宕起伏同時也最令人目瞪口呆、感慨系之的,是郭解的故事。從司馬遷的態度和敘述語言看,他是把郭解推崇為漢朝第一大俠的。讀過郭解的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司馬遷所謂的俠是什么意思,可以了解漢朝俠客行俠的大致情況,此外,對于我們理解唐詩里“任俠”“游俠”之類詞語,理解李白其人其詩,也大有助益——因為,唐朝人凡事喜歡以漢朝為楷模。
郭解,字翁伯,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郭解外祖父許負以善于看相聞名一時,父親因為任俠,在孝文帝時被處死。郭解跟一般人心目中的大俠有所不同,他一點兒也不高大威猛,相反,他身材非常矮小,也不喝酒。郭解早在少年時代,內心就相當殘忍,經常感慨不能快意恩仇,殺死過不少人。憑藉自己的身手和一條性命,結交朋友,替人報仇,亡命天涯,干過的坑蒙拐騙、搶劫殺人、制造假幣、盜掘墳墓之類犯罪勾當,不可勝數。僥幸的是,他似乎有上天眷顧,危急關頭,總能安全脫身,比如遇到大赦。等到長大成人,郭解來了個180度大轉變,生活儉樸,以德報怨,到處做好事卻不圖回報。但是,與此同時,他喜歡行俠的本性,也更加張揚。救人性命之后,他并不掛在嘴上,洋洋得意,居功自傲。但是,他心里依然陰狠,一點兒小過節,還是會發作出來,睚眥必報。正因如此,有些少年,敬佩他的為人,常常暗中替他報仇,事后也不讓他知道。郭解有個姐姐,她的兒子仗著舅舅的威名,一次跟人喝酒的時候,讓人家干杯。那人不勝酒力,但是郭解外甥不管這一套,強迫那人喝光。最終,那人發怒,拔刀殺死了郭解的外甥。然后,逃之夭夭。郭解姐姐憤怒地說:“以翁伯在江湖上的俠義名聲,有人殺了我的兒子,竟然都抓不到兇手。”于是,把她兒子的尸體棄置在道路旁,不給下葬。郭解暗中讓人調查到兇手躲藏的地方。兇手因為害怕,就回到了家鄉,把事情一五一十地都告訴了郭解。郭解聽后,就對他說:“你殺得對,是我外甥有錯在先。”于是放走了兇手,將外甥尸體埋葬了事。人們得知此事,都很欣賞郭解的義氣,投靠他的人更多了。
郭解所到之處,人們都敬他三分。一天,有一個人竟然盤著雙腿、斜視郭解,一副不屑的樣子。郭解打聽了這人的姓名。朋友中有人要殺掉這個傲慢的家伙,而郭解卻說:“住在家鄉得不到他人尊敬,是我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夠好,他有什么過錯!”于是暗地里跟官府衙役說,那人是他所關心的,囑咐他們不要追究他的罪責。后來那個盤腿斜視的人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就光著膀子跑到郭解那里謝罪道歉。年輕人聽說這事,更加崇拜郭解的為人。
洛陽有人結了怨仇,數十位本地名流大佬居間調停,都沒能解開雙方怨恨的結。有人找到了郭解。郭解于是夜間去會見兩個仇家,仇家忍著委屈聽從了郭解的勸解。事情解決了,郭解就說:“我聽說,洛陽不少人居間調停,你們都不聽。現在你們聽了我郭解的規勸,我怎么能夠跑到別的縣剝奪本地名流大佬的權利呢?”說完,當夜就要回去,不讓人知道他來過,臨行吩咐道:“先假裝沒有和好,等我離開之后,讓本地大佬調解一番,你們再和好。”
郭解為人低調,不敢乘車進入縣衙門。到附近郡縣,事情可以解決的,就解決了它,解決不了的,也盡量讓人感到滿意,然后才接受人家的酒食答謝。人們因此更加敬重他,爭先恐后愿意為他效勞。本縣少年和鄰縣名流大佬,深更半夜到他家拜訪的,每天有十幾輛車,都要求接郭解收留的亡命徒回家去款待。
朝廷下令遷徙豪強富戶去茂陵(漢朝最著名的富人區)居住,郭解家窮,達不到遷徙的標準。官吏害怕,不敢不讓他遷徙。衛將軍出來說話:“郭解家窮,不在遷徙之列。”皇帝卻說:“一個老百姓的權利,竟然要讓將軍發話,可見這戶人家并不窮。”郭解家于是被允許遷徙去茂陵。為了送他去茂陵居住,人們送他的錢超過了千萬。軹縣人楊季子一個做縣掾(類似今天縣長秘書)舉報了郭解遷徙一事,郭解哥哥的兒子就去砍下了這位縣掾的腦袋。從此以后,郭、楊兩家成為怨仇。
郭解入關之后,關中名流大佬,認識的不認識的,聽到他的名聲后,爭相討好郭解,跟他交往。身材矮小、不喝酒的郭解,每次出門,無馬可騎。不久又殺了楊季主。楊季主家人上書朝廷,又有人在皇城根,將那上書的人殺死了。皇帝得知此事,龍顏大怒,下令官府捉拿郭解。郭解逃亡,把母親家室安置在夏陽(今陜西韓城),自己跑到臨晉(在今天山西運城)。臨晉有個叫籍少公的人,從來不認識郭解,郭解冒昧造訪,要求放他出關。郭解出關之后,到了太原。一路之上,郭解都把姓名告訴接待過自己的主人家。官吏追蹤郭解,到籍少公那里,籍少公不愿告密,自殺身亡,郭解逃亡線索就斷了。過了很久,官吏才抓住郭解。抓住之后,當然是一番刑訊逼供,讓郭解說出全部犯罪事實。但是,因為郭解的殺人事件,全都發生在大赦之前,判不了刑。軹縣有個儒生,一次在接待朝廷使者的場合,因為有人贊揚郭解,便義正詞嚴地說:“郭解專門觸犯朝廷法律,怎么能說他是賢人!”郭解有門客聽到這話后,殺死儒生,并割掉了他的舌頭。官吏以此責問郭解,其實郭解并不知道是誰殺的儒生。官府也一直沒有查出殺人者是誰。最后,官吏上書,說郭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發表看法:“郭解以一個普通百姓任俠行使權利,睚眥之間殺人,他自己雖然不知情,但是,他的罪惡超過了親手殺人,應當以大逆不道論處。”最后,朝廷下令,族滅郭解。一代大俠,悲慘收場。
講完郭解的故事,司馬遷最感慨的是,郭解身材矮小、相貌中等以下,說話又不精彩有趣,卻儼然成為當時俠客的象征,名聲赫赫。唐代司馬貞在索引中有這樣幾句贊語:
游俠豪倨,藉藉有聲。權行州里,力折公卿。……急人之難,免仇于更,偉哉翁伯,人貌榮名。
我認為,其中“權行州里,力折公卿”兩句,揭示出了古代俠客的本質特征:以個人能力,充分體現、行使一個普通百姓的意志、權力。當然這是一種危險的權力游戲,很血腥,很殘暴。不過,古代俠客的行俠,也不是全無約束的——其中規則,來自他們心中的道義。即所謂,盜亦有道。
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對儒、俠都進行了批判。但是,司馬遷卻這樣為俠客辯護:“今游俠,其行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軶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
司馬遷筆下的俠客,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俠客的正宗。金庸小說里所說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聽起來,冠冕堂皇,但實際上,已經不是俠之正宗了。司馬遷的游俠,大多是要被朝廷捕殺的;而金庸的“大俠”,是隨時可以接受朝廷招安的。【原標題:漢朝游俠之首郭解為何被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