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安國(?-前127),字長孺,西漢梁縣成安(今汝州小屯村北)人。曾在山東鄒平縣田生家里學習《韓子》及雜家學說,后來在梁國(國都在商丘)梁孝王朝內當中大夫。
安國文精武備,能言善辯,吳楚等7國叛亂時,安國為將,擊退吳兵于梁國東界,后又當使臣往長安以動人的言辭疏通了梁孝王與漢景帝的關系。他也因此而揚名。安國曾因輕罪被囚于山東蒙城監獄,獄吏田甲虐待羞辱于他,他憤憤不平地說:“死灰難道不會再燃燒嗎?”意思是我還會再復職的,你要對我客氣點。誰知田甲毫不示弱,竟惡狠狠地說:“如果燃燒了我會用尿把他溺滅的。”不久,安國復官為內史,便將田甲叫到跟前說:“死灰復燃了,你怎么不溺滅呢?”田甲叩頭求饒,安國不咎既往,一笑了之。
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孝王死,共王即位,安國又犯法被罷官回到梁縣老家。建元(公元前140—前135年)初,太尉田推薦安國于漢武帝,武帝叫他當北地都尉,因安國在處理事務中顯出非凡的才干,于公元前135年便當上御史大夫(副丞相),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與處理。
安國任御史大夫時,北方的匈奴派使者來請求和親,武帝讓群臣商議。大行(外事官員)王恢說:“漢與匈奴多次和親,大都不過數年便違背盟約,不如興兵討伐。”安國說:“匈奴兵強馬壯,行動象鳥飛一樣方便,很難制服。得到他的土地,我們也不稀罕,戰勝他們,也顯不出我們多么強大。況且,跑到千里之外去作戰,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山東薄綢);沖風(暴風)之極(最后),力不能起鴻毛。不是它的力量不大,是到了最后力量用盡的緣故。打仗不如和親。”安國生動的比喻和有理的講解,博得群臣的贊同,最后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
安國當了4年多御史大夫,曾推薦名士壺遂、臧固、郅他等入朝作官,受到武帝的器重。一日安國和武帝一同外出,不慎從車上摔下來,嚴重傷足。當時武帝想用他為丞相,因他傷足無法工作,遂改任薛澤為相。安國傷愈后,被任命為中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大舉入侵,被車騎將軍衛青擊出雁門(在山西山陽縣南)。當時安國為材官將軍,屯兵漁陽(北京密云縣南),因兵敗被匈奴虜走千余人及大量牲畜,武帝派使責備,并遷他到右北平。
安國看到武帝對他疏遠,且又兵敗內疚,心中抑郁,不數月,吐血而亡。【原標題:西漢能臣韓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