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代是一個人才紛涌的大舞臺,所謂“群士慕向,異人并出”。不少人都是出身卑微,最后封將列相。在崛起的草根中,卜式不像公孫弘、衛青那樣聲名赫赫,才能出眾。但觀其一生沉浮,亦足以稱奇。
此君早年分家時,將田宅財物都給了弟弟,自己入山放牧十幾年,勤勞致富。聽說朝廷要反擊匈奴,熱血沸騰的他,上書表示要捐獻一半財產資助軍用。漢武帝見其太過積極,不由得懷疑其動機不純,于是派使者去詢問,問題都很直接:一、你是不是想當官?二、你是不是家里有冤情想借此申訴?卜式憨厚地表示,自己只是個放羊的,不會當官,從小安穩度日,與世無爭,也沒有冤情。使者聽罷又問:“那你到底想得到什么呢?” 卜式回答說:“現在討伐強敵匈奴,我認為賢能的人就該以死明節,有錢的人就該捐款相助,如此,匈奴可滅也。”
這番話被轉達給了朝廷,然而并非人人都能了解卜式的愛國情操。比如公孫弘就在武帝那里扎針,說卜式的行為不合情理,這種人實屬“不軌之臣”,若把卜式拔高為典型人物去教化他人,肯定會亂了法度。武帝聽了也滿腹狐疑。就這樣卜式一腔熱血,反遭侮辱。然而不久后,他再一次被武帝注意。
當時,匈奴渾邪王率眾降漢,同時貧苦流民大規模遷徙,官府無力賑濟。卜式又慷慨地捐出巨款。武帝聞之,賞賜了他,然而卜式分文不要又退還了。當時富人爭相隱匿財產,只有卜式踴躍捐助,為了樹立榜樣,武帝“乃召拜式為中郎,賜爵左庶長,田十頃,布告天下,尊顯以風百姓”。(《漢書》卜式傳)
卜式依然不愿為官,武帝就令卜式為他放羊,不到一年,羊養得都很肥壯,武帝大為稱贊。自此卜式官運亨通,又始終保持著質樸的愛國心。在南越叛亂,郡縣諸侯鴉雀無聲之際,身為齊相的卜式主動向朝廷請纓,要求參軍討伐,被武帝封為官內侯,卜式由此達到人生的頂峰。然而質直的他,后來因為在鹽鐵法問題上直言無忌而遭貶。所幸者,他最后“以壽終”。
卜式以放羊起家,上官桀則從負責養馬的“未央廄令”一職開始騰飛。與卜式性格截然相反的上官桀,主要得益于自己靈光的腦瓜,和不甘作為“弼馬溫”終老的野心。一次漢武帝大病初愈,見到上官桀的馬多瘦弱,不禁大怒道:“令以我不復見馬邪!”(《漢書》 外戚傳)
這真是生死攸關的時刻。武帝為人苛刻,對于在他生病期間瀆職的人更深惡痛絕。《容齋隨筆》卷五中載武帝出游巡幸,“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不治”。武帝怒曰: “義縱這小子不好好修整馳道,以為我不會走這條路了嗎?”義縱由此被殺。
而上官桀很不一般,一張嘴可謂舌燦蓮花,他動情地說:“陛下病了,我聽了心里日夜憂懼,心思實在沒法再放在馬匹上了。”說完,就擠出眼淚來。
朱熹曾評價漢武帝“天資高,足以有為”(《朱子語類》卷84)斯言誠是,武帝是有才華有頭腦的人。但“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武帝被忽悠得大為感動。上官桀就此大受寵幸,武帝死時,他已經成為托孤大臣。然而高處不勝寒,上官桀為了爭權逐利,策劃叛亂。身為托孤之臣,卻想廢掉漢昭帝,另立新君。最后陰謀敗露,被族誅。
卜式與上官桀,一質樸一狡黠,結局大相徑庭,不能不引人深思。蒙學讀物《龍文鞭影》將“上官馬瘦,卜式羊肥”兩個典故并在一起,實含褒貶深意。對于 “卜式羊肥”這類人,不管其是不是在“沽名”,都值得稱贊。至于見到“上官馬瘦”者,不要輕信其言,心里先要畫上一個問號。◎戴琮【原標題:上官馬瘦 卜式羊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