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頭外表的斑駁與內在的剛直自喻,這并非劉楨靈機一動之舉,乃因他的本質的確如石頭般“又臭又硬”。
劉楨,字公干,東平(今山東)人。與應 一樣,劉楨的出生年月不詳,歷史上與他相關的信息很少,只知道他生于一個書香世家,文才頗高。與應 一樣,劉楨長大后被曹操召為丞相掾屬,成了一個地位不輕不重的文官。
與應玚不同的是,劉楨拿著曹家發的薪水,卻不甘仰人鼻息,動不動就有犯上之舉。一開始,他的這分孤傲很得曹丕的賞識,曹丕對他很器重,引以為私交。天長日久,曹丕受不了劉楨的臭脾氣了,尤其是發生了“平視”事件之后,兩人的關系徹底破裂。
有人認為,劉楨平視曹丕的妃子,是因為他好色,對美色沒有抵御能力。其實這種說法站不住腳,更可信的說法是,劉楨平視甄妃是一種反抗,是他秉性剛烈使然,他是為了表達不滿:一則,甄妃是曹丕從別人手中掠奪而來的妃子,婚姻程序不合法;二則,甄氏本是袁紹的兒媳婦,有夫再嫁屬不忠不貞。
曹丕當然知道劉楨平視甄妃的用意何在,所以他才會惱怒。在寫給心腹吳質的信中,他給身邊的文人排了一個座次,結果把劉楨排在最后。也不知劉楨知道后,心里委屈不委屈。
委屈不委屈,歷史自有公論。讀讀應玚的作品,再讀讀劉楨的作品,誰人更高一籌,相信你心中自會有答案。
三
應玚著文賦數十篇,其內容大多為反映漢末社會的動亂和百姓流離失所的痛苦。他的痛苦或許不夠深刻,不足以為歷史銘記,所以,他的詩賦大多散失,存世無幾,只有幾首《別詩》,纏綿悱惻,透著一股淡淡的憂傷,尚可憑吊——
“朝云浮四海,日暮歸故山。行役懷舊土,悲思不能言。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時旋。”
“浩浩長河水,九折東北流。晨夜赴滄海,海流亦何抽。遠適萬里道,歸來未有由。臨河累太息,五內懷傷憂。”
熱衷于斗雞這種慘烈游戲的人,竟然寫出“悲思不能言”這種軟綿綿的詩句,應玚給人的感覺實在是很矛盾。劉楨則是表里如一,他為人剛直,寫的詩也一樣剛直——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這是劉楨組詩《贈從弟》中的一首,他以松柏自喻,抒寫自己堅貞高潔的品格。后人鐘嶸評價劉楨:“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凌霜,高風跨俗。”從此詩可知緣由。
無論是為文還是為人, 應玚和劉楨都沒有半分相似,可他們出生在同一個亂世,文人的命運殊途同歸:公元217年,應玚、劉楨相繼卒于瘟疫,死在了歷史的同一個年輪上。本報記者 張麗娜【原標題:“和而不壯”柔應玚 “壯而不密”烈劉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