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應玚:眷戀故土有《別詩》

2013/8/14 18:09:46 點擊數: 【字體: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流行瘟疫,徐干、王粲等人相繼染病過世,應玚和劉楨、陳琳等文人也接二連三地病倒了,應玚預感到將不久于人世,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思緒飄忽之中懷鄉之情油然而生,望著窗外的白云,東流的漳水,他勉強支撐著病軀,伏案寫下了《別詩》二首:

    朝云浮四海,日暮歸故山。

    行役懷舊土,悲思不能言。

    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時旋。

    浩浩長河水,九折東北流。

    晨夜赴滄海,海流亦何抽。

    遠適萬里道,歸來未有由。

    臨河累太息,五內懷傷憂。

    全詩感嘆自己飄零的身世,流露出詩人對美好人生的無限眷戀和對家鄉故土的真切思念。同時,詩中縈繞著一種感嘆人生如長河之水、流逝不返的憂傷。詩風平淡自然,清新無奇,完全是詩人真情實感的自然吐露。

    應玚的詩作,成就突出的首推《別詩》二首,內容單純,表達了長久游歷在外,臨終還欲歸不能的惆悵心情。詩中沒有用過多的修飾、比興和典故,僅僅用白描手法,卻能以感情純真動人。清代大學者陳祚明在《采菽堂古詩選》曾評說道:“淺淺數語,自然入情。”

    寫完此詩后不久,詩人就因瘟疫染體,不治身亡。

    應玚,字德璉,汝南郡南頓縣(今河南項城)人,約生于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卒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三國魏文學家,“鄴中七子”之一,他和弟弟應璩皆以文章寫得好被稱為“汝南才子”。

    應玚的家庭是幾代儒學世家,他的祖父應奉,字世叔,才思敏捷,是當時的儒學大家,桓帝時曾做過司隸校尉,傳說他讀書能一目五行,著作有《漢書后序》十余篇。應玚的伯父應劭,字仲遠,是東漢大學者,曾經擔任過泰山郡太守,后依附袁紹,也在鄴城生活過,他博學多識,一生撰寫的文章著作11種136卷,現存《漢輯敘》、《漢官儀》、《禮儀故事》和《風俗通義》等,這些書對當時朝廷制度、百官儀禮均有詳細的記載,是研究漢末歷史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風俗通義》100多篇,存有大量泰山史料,是中國最早的游記文學作品之一。應玚的父親應珣,字季瑜,也因才學著名曾任司空掾官職。

    應玚自幼生長在這樣一個世代儒者的家庭中,既敬重其長輩,又受到文學的熏陶,才學詩文都打下深厚的功底。但由于生逢亂世,到處飄零,很長時間不能施展他超人的本領。史書上關于應玚的史料極少,我們僅能從他的作品及同時代人的作品中找出一些端倪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曹操為丞相之后,任命應玚為丞相掾屬。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植被封為平原侯,應玚也轉為平原侯庶子,做了曹植的侍從,一段時間里和曹植的關系很密切,他的文采華茂的藝術風格對曹植詩風的形成產生過很大影響。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軍平定漢中,應玚和陳琳、王粲等文士隨軍出征。這一時期,應玚創作了《西征賦》和《西狩賦》。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他任曹丕的文學一職,負責管理曹丕府中的文件檔案和撰寫校對來往官文。這時應玚寫了一首名為《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

    詩中以大雁自喻,回顧了自己歸附曹操后在曹丕處得到優厚的待遇,因而愿盡自己微薄之力替曹丕效力。這首詩本屬于應酬之作,但與其他文人的“應制”、“奉詔”所作的詩相比,毫無做作之辭,完全是自我真實感情的流露。該詩的風格完全屬于應玚式的,同時和悲涼慷慨的時代風格唱吟的又是一個調子。

    應玚來到鄴城后,過上了較為安定的生活,曹氏兄弟又都十分敬重他,經常邀他和眾文人一起宴游吟詩。這在應玚的《公燕詩》中也有所反映,他寫道:

    巍巍主人德,嘉會被四方。開館延群士,置酒于新堂。

    辯論釋郁結,援筆興文章。穆穆眾君子,好合同歡康。

    姑且不評論這首詩藝術上的優劣,就內容而言,真實地反映了曹丕、曹植的置酒堂上,開館延攬眾文士,大家辯論釋疑,援筆興文,完全是一派和諧友好的文學活動景象。

    應玚的賦作流傳下來的較多。《慜驥賦》寫得很有特色。作者憂慮良馬不被伯樂所賞識,實際上是擔憂自己懷才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把心中要說的話,以馬為喻,和盤托出。這種無窮的憂慮心情,反映了當時亂世之中知識分子的普遍心理,思想內容具有時代性。《正情賦》上承《離騷》,深于興寄,對后世有較大影響。應玚的其他賦作,如《迷迭賦》、《鸚鵡賦》基本上沒有什么特色,屬應制唱和之作。至于《西征賦》、《西狩賦》、《撰征賦》等,雖歌頌了曹操的統一戰爭,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但思想性和藝術性均屬一般,雖其中也有一些名句,如《撰征賦》中的“悠悠萬里,臨長城兮”,歷傳不衰。總的說來,應玚賦作最大的特點是以華美的辭藻取勝。

    另外,應玚寫有論著《文質論》,“鄴中七子”中的阮瑀也曾寫過同題論著。阮瑀說:“夫遠不可識,文之觀也;近而易察,質之用也。文虛質實,遠疏近密。”可見阮瑀傾向于強調“質”的方面,而應玚認為“知質者之不足,文者之有余”,強調“文”的方面超過“質”。徐公持先生在《魏晉文學史》中說:“應玚亦有《文質論》,其基本觀點是文質并重,此點與阮瑀并無不同;然而應玚側重強調文的作用。”評價是很中肯的。兩人都以自己的創作實踐豐富了自己的理論。這種討論對當時的文學創作有較大的指導意義,糾正了一些浮靡的創作傾向,對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總的說來,應玚的作品清新華麗,注重辭藻,《別詩》屬個別現象。曹丕在《與吳質書》中說:“德璉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學足以著書。”肯定了應玚的長處,也指出其不足是“和而不壯”。倘若把應玚的作品與同時代孔融、陳琳等文人相比,就會很明顯地看出應玚詩文的風格平和缺少氣勢。

    應玚的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應玚集》一卷。《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有《應德璉集》一卷,內收賦13篇、文6篇、詩4首。□ 韓寶豐【原標題:應玚:眷戀故土有《別詩》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安陽網 2012-04-0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