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門驕子
荀彧(163-212年)出身官宦名門,世居潁川,乃荀子之后,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年少即以才華著稱,南陽名士何颙稱之為:“王佐才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公元189年,26歲的荀彧舉孝廉,成為皇帝身邊的近臣。
董卓入朝掌權后,荀彧預感到形勢不妙,乃棄官還鄉,并勸同鄉們說:“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三國志·魏書·荀彧傳》)。這番話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荀彧只得遷宗族北上投奔袁紹。不久,董卓所部西涼兵虜略各地,潁川鄉人多數死于戰亂。
荀彧投奔袁紹后,盡管袁紹待之為上賓,但荀彧卻認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三國志·魏書·荀彧傳》),遂于公元191年棄袁紹投奔曹操,開始了他與曹操長達二十一年的準君臣生涯。
2、王佐之才
對于荀彧的到來,曹操大喜,稱:“吾之子房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任之為司馬,這一年荀彧二十九歲。此后,荀彧在曹操身邊出謀劃策,逐漸嶄露頭角。盡管荀彧很少隨曹操出征,更多地“居中持重”,調度籌劃軍國大事。但其為曹操所做的三大決策(建立穩定的根據地,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實乃曹操統一北方的關鍵建議。
其一,建立穩定的根據地。
公元194年,曹操東征徐州陶謙。張邈、陳宮乘機反曹,勾結呂布襲取了曹操的根據地兗州。危急時刻,荀彧單身前往說退豫州刺史郭貢的數萬人馬,并與程昱保住了兗州剩余的三座城池,為曹操保住了反攻的根基。
陶謙病死后,曹操又要進取徐州。在這個關鍵時刻,荀彧為曹操正確分析了形勢:“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呂布乘虛寇之,是無兗州也。若徐州不得,明公安所歸乎?今陶謙雖死,已有劉備守之。徐州之民,既已服備,必助備死戰。明公棄兗州而取徐州,是棄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從這段話中,可見荀彧極具長遠戰略目光,對形勢判斷十分準確。曹操采納荀彧的意見,放棄進攻徐州,積蓄實力,“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不久,曹操擊敗呂布,恢復兗州,終于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相比于劉備,曹操較早地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顯然是其成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