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成書于南北朝梁代。至今流傳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它的作者,也就是中國蒙學之祖、當涂才子——周興嗣。
游學南京十幾年
據記者從當涂有關部門了解,周興嗣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當時南北朝梁代都城是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與當涂離得很近。周興嗣十三歲開始到齊的京師建康(今南京)游學,十幾年后,精通了各種紀事文章的寫法,周興嗣是陳郡項人現河南省項城市,后舉家遷徙馬鞍山采石的寶積山,即今天的安徽當涂。
當年,周興嗣就是在這里編成了《千字文》,成為中國蒙學之祖。周興嗣被人們稱為曠世奇才,他用了一千個各不相干的漢字,寫成這樣一篇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縮微版中國小百科全書,問世以來千百年間,還沒有第二個人。《千字文》這樣一部歷史之作,出自于安徽當涂。
一夜編就《千字文》
據有關歷史記載,公元502年,蕭衍代齊建梁,周興嗣上奏《休平賦》,文章非常優美,受到蕭衍重視,聘用他任“安成王國”侍郎,后升為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常出入宮廷,往來于當涂與南京之間。
《梁史》記載:“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為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唐代的《尚書故實》對此事進行了藝術加工,該書說:梁武帝蕭衍為了教諸王書法,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后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周興嗣,讓他編成有內容的韻文。周興嗣用了一夜時間將其編完,累得須發皆白。
相傳,梁武帝一生戎馬倥傯,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時期多讀些書。由于當時尚沒有一本適合的啟蒙讀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鐵石的文學侍從,從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跡中拓下一千個各不相干的字,每紙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學,但雜亂難記。梁武帝尋思,若是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文章,豈不妙哉。于是,他召來自己最信賴的文學侍從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講了自己的想法,說:卿家才思敏捷,為朕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啟蒙讀物。
周興嗣接受任務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泉涌,邊吟邊書,終將這一千字聯串成一篇內涵豐富的四言韻書。梁武帝讀后,拍案叫絕。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周興嗣因出色地編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贊賞,將他提拔為佐撰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