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0年的一天正午,曹魏都城洛陽。
散騎常侍(皇帝隨從官)山巨源正在書房看文件。這時,門人遞上一封書檄。從封泥上看,信是從山陽(今河南省輝縣市吳村鎮(zhèn)魯莊)來的。山巨源小心翼翼地拍掉封泥,打開簡牘。他很清楚這封信是誰寫的,也知道通常情況下對方肯定不會應(yīng)允做吏部侍郎(相當于中組部部長,掌官吏任免、升降、調(diào)動等工作)。山巨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因為看到這位至交好友雖然兒子已經(jīng)八歲,但依然我行我素,與朝廷作對,前途堪憂,家人堪憂。
山巨源看著看著,臉色由紅轉(zhuǎn)白,再由白轉(zhuǎn)紅。好友在信中先列舉老子、莊子等先哲的事跡,接著說他傾慕古代隱士,淡泊名利,“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其中一段著實精彩:朝廷的禮教非常虛偽,我就像麋鹿一樣反對它;麋鹿個性很強,如果用繩索羈絆它,用鞭子抽打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給它身上披著金鑣玉轡,讓它享受著美味佳肴,它還是會思念高高的樹林,向往綠茵茵的草地。
讀罷此信,山巨源木然而立,良久方坐下。這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分明是寫給當權(quán)者司馬氏的!自己一片苦心,居然被當了一回“槍”使。但轉(zhuǎn)念一想,好友此舉會不會另有深意呢?不管這些,反正他已經(jīng)與我絕交了。
山巨源即山濤,給他寫信的好友就是魏晉“竹林七賢”中,與阮籍齊名的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篇真正體現(xiàn)文人獨立人格的諷喻佳作。1800多字里,嵇康“師心以遣論”,敢于提出問題,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千年之后讀來仍舊暢快淋漓。
因為這封信,后人普遍認為嵇康討厭與朝廷為伍的好友山濤,并誓將“反抗禮教”進行到底。山濤既然當上散騎常侍,已經(jīng)與“竹林七賢”的主體追求背道而馳,也與我不是同路人,我不與他絕交與誰絕交?
事實果真如此嗎?
要解決這個問題,先要看看嵇康是什么樣的人。
嵇康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和音樂家。他的名氣,在筆者撰文時深有體會,因為“極品五筆”輸入法里有固定詞組“嵇康”。嵇康在書法上造詣頗深。他的草書在唐代職業(yè)畫家張彥遠所著的《法書要錄》中被評為古今第二,而王羲之的草書只被評為第八。嵇康也擅長音樂,其作《長清》、《短清》、《長側(cè)》、《短側(cè)》四首琴曲,被稱作“嵇氏四弄”,與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將會彈奏“九弄”作為取仕條件。
嵇康是三國曹魏治書侍御史(專門處理文件的官員,漢朝始設(shè))嵇昭的次子。在嵇姓族譜上,嵇康絕對是位居榜首的名人。嵇康成年后娶沛王曹林之女為妻;曹林是曹操與杜夫人之子。由于這層關(guān)系,加之自身的容貌、品行和才能,嵇康被任命為中散大夫(相當于皇家顧問,負責傳達皇帝旨意),后人便稱他為嵇中散。
青年時代的嵇康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晉史》載他“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鳳儀,人以為龍章鳳姿,天然自成。”山濤形容得更具體,說嵇康剛正如孤松獨立,醉態(tài)如玉山崩塌。
嵇康雖然才氣、帥氣十足,但性格高傲,為人放蕩不羈,憤世嫉俗。他的言行異于常人。比如,他最大的愛好,不是寫詩,而是在自家的鐵匠鋪打鐵,然后跳進池塘洗澡。他曾提出著名的觀點“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作品《管蔡論》,實際是向司馬氏下的挑戰(zhàn)書。有人說,此文是為“頑惡顯著”的管叔、蔡叔翻案,說他們本來是“服教殉義、忠誠自然”的,只是由于武王死后周公攝政,“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眾,欲除國患。”因為,司馬昭曾以周公自居,而魏末又屢次發(fā)生大臣舉兵抗命、反對司馬氏的事變,所以很易讓人聯(lián)想到作者是在為“淮南三叛”中的毋丘儉、諸葛誕等人張目。
嵇康這一切,都是做給當局者看的。與“竹林七賢”其他人不同,嵇康敢于直接拒絕司馬氏的拉攏、授官,也敢針鋒相對地反駁政府官員,為難鐘會就是最好的例子。鐘會是曹魏名臣鐘繇之子,滅亡蜀國的主要將領(lǐng)。公元252年,鐘會前往山陽拜訪嵇康。他到寓所時,嵇康正在和好友向秀一起“大煉鋼鐵”。只見枝繁葉茂的柳樹下,有一灣小小的游泳池和一個三五十平方米的鐵鋪。鐘會站在樹蔭下,靜靜地等候。約兩個時辰后,嵇康脫光衣服,跳進青草池塘,美美泡了一個澡。鐘會見嵇康起來凈身穿衣,以為要見自己,忙整整衣襟。哪知嵇康又拾起鐵錘,繼續(xù)自己的打鐵“事業(yè)”。羞得鐘會無地自容,便轉(zhuǎn)身悻悻離開。哪知這時嵇康開口說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一愣,隨即應(yīng)口而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嵇康如此,那山濤呢?
山濤首先是位君子。他為人正直,但骨子里有放蕩不羈的一面;他愛自己的妻子,也愛自己的朋友;他既會浪漫,又服從于現(xiàn)實。史載,山濤是河內(nèi)懷縣(今河南武陟縣)人,和嵇康、阮籍一樣,幼年喪父。山濤非常注重家庭的和諧。他貧困之時,曾對妻子韓氏說:“你先忍忍,我做三公后,定讓你嘗嘗當貴婦人的滋味!”山濤做上左仆射后,不但不納妾,還動員韓氏去救濟窮親戚。韓氏在物質(zhì)和精神上都富裕起來。
山濤生性喜愛《老子》、《莊子》,常常隱藏鋒芒,有大器之量。作為“竹林七賢”中年齡最長者,他開始也悠閑地和大伙一起做竹林之游。公元249年,“高平陵事變”司馬懿奪權(quán)。由于張春華(司馬懿夫人)是山濤的表姑,山濤不得不入仕。從此,山濤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宦海沉浮。后來,他任晉武帝的吏部尚書時,任人唯賢,大公無私,每選官員必承皇帝之意,再添上自己的意見,時稱“山公啟事”。山濤最后官任“三公”之一的司徒,78歲因病逝世。
山濤能名列“竹林七賢”,主要是他為人真誠、坦率,但又很會做人。自收到嵇康的絕交信后,山濤官運亨通,先后任大鴻臚、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職。完全可以說,嵇康是山濤官場上的“克星”。如果山濤要做一個真名士,那必須學嵇康;如果山濤要走官場之路,那只有與嵇康“分道揚鑣”。
嵇康粗獷,山濤圓潤,按理兩人不會成為好友,絕交之事也根本無從談起。但事實上,兩人不但親密無間,還相互欣賞。《世說新語·賢媛》中就講道,山濤和嵇康、阮籍一見如故,情投意合。山濤妻韓氏非常好奇,便想看看究竟。某日,嵇康和阮籍來做客,韓氏就勸山濤將他們留下來住宿,并準備了好酒好肉。為了偷窺兩位帥哥,韓氏表現(xiàn)出了罕見的狂熱,不但把自己家的墻鉆穿了,還一直看到天亮時分才回來。次日,當山濤問起時,韓氏坦直地說:“你呀,才智情趣比他們差遠了!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