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寫《與山巨源絕交書》時,朝廷已經被司馬昭牢牢掌控。司馬昭和他哥哥司馬師對待反對他們的人,無論是皇帝曹髦,還是地方要員王凌、諸葛誕,正始名士何晏、夏侯玄等,一律殺死。面對如此腥風血雨,嵇康自忖以自己“駙馬爺”的身份定難逃厄運。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學古人舍生取義,為朋友犧牲一回呢?山濤這么上進的人,我忍心牽連他嗎?我何不借故與他撇清關系呢?
這種想法,雖然未見于史書,嵇康臨終安排足可印證。
嵇康因受朋友呂安一案牽連入獄,司馬昭和鐘會公報私仇,以“不孝”罪名給他定了死刑。在獄中,嵇康自知生還無望,便開始安排后事。他沒有把自己的一雙兒女托付給親哥哥嵇喜,也沒有將其托付給至交好友阮籍,而是將其托付給了已經絕交的山濤,并且對兒子嵇紹說:“山公尚在,汝不孤矣。”相信,當山濤聽到這句話時,應該會把《與山巨源絕交書》拿出來溫習一遍。嵇康的眼光沒有錯。他死后,山濤對待嵇紹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這個孤弱的孩子雖然沒有了父親,但仍擁有慈父般的關懷與教導,這便是成語“嵇紹不孤”的由來。十八年后,嵇紹在山濤的舉薦下任官,成為一代忠臣。
接著,嵇康寫了一封《家誡》,讓山濤以后轉交給兒女。舐犢情深,在《家誡》中,一貫無視禮法的嵇康也變得嘮嘮叨叨起來。他叮囑十五歲的女兒和十歲的兒子,你們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比如,酒桌之上,不要強勸他人飲酒,亦不必力拒別人的勸酒;甚至還以過來人的語氣說,長官之處不可常去,也不可住宿;官長送客時,不要走在后面,以免懲辦壞人時,被疑心有告密的嫌疑……
在此,可能有人會奇怪,為什么憤世嫉俗的嵇康教導起孩子來如此瑣碎,甚至世故?比如追慕嵇康的文學家魯迅就很是不滿意,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中說:作為魏晉破壞禮教的代表,其實是非常信奉禮教的,遺言就暴露了一切。的確,鳥之將亡,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此時的嵇康才是最真實的嵇康。因為他知道無法再盡一個當父親的責任,所以必須要讓兒女明白,人具有社會屬性,絕對不能像自己一樣,想怎么著就怎么著。自己這一生,因為社會太亂,算是廢了,但后代絕不能如此。否則,死不瞑目!
從這封信中,我們完全可以推斷,嵇康是一個至情至真的真男人,以前的行為都是表象。他選擇山濤轉交這封信,可見他們之間,其實一直沒有絕交。當時不會,死后不會,永遠都不會!◎魏德勇【原標題:嵇康與山濤絕交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