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這只是副產品
最近,我在寫一部關于南宋在商丘時期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寫著寫著,感到自己在這方面的歷史知識不夠用了,于是就找來《宋史》、《續資治通鑒》、《野史大觀》、《宋人軼事匯編》等多種歷史著作,于是就讀,于是就有了心得。興致一來,于是就有了一組文章。因為我不是專門研究歷史,這只是文學創作的副產品,肯定會有疏漏以至于出現謬誤。發在這里,想得到對宋朝歷史有研究的朋友的指教,想得到讀者朋友的指正。
一、兩個流浪皇帝和一個逃跑皇帝
在北宋和南宋之交的幾年里,可謂中國最為恥辱的歷史時期之一。
北宋末年,北方金人強悍出兵,大舉進犯中國,搶掠金銀財寶,如狼似虎。把大宋王朝弄得驚恐萬狀,把大半中國弄得千瘡百孔。金人得了眾多的財物和女人,仍是不依不饒,大軍直逼京師開封。這時候,徽宗皇帝趙佶作詩沒有了靈感,寫字畫畫也沒有了興趣。怎么辦?一方面加強守備京師,一方面議和。議和,人家有條件。趙佶看看做不成皇帝了,自己才四十多歲啊,無奈禪讓給八兒子,改元靖康,就是后人稱的欽宗皇帝。欽宗雖然喪權辱國,以大量金銀財寶和割讓北方三鎮為代價,與金國簽訂議和條約,可是金人還是不同意,中國皇帝老趙家不能再干了,要選異姓皇帝。被選沒商量,人質張邦昌竟然當了皇帝,國號大楚。金人哪里知道中國傳統的正統觀念,對這個異姓皇帝,大宋臣民不承認;兆诘牡诰艂兒子趙構便呼之欲出,很快在陪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登基繼位,改元建炎。趙構就是后人稱的高宗皇帝,此后一百五十多年的宋朝史稱南宋。
在這個動亂的年代,徽、欽、高三個皇帝都沒有過上平安日子,更不要說皇帝享樂腐化的好日子;、欽二帝可謂流浪皇帝,趙構可謂逃跑皇帝;、欽二帝被金人牽著鼻子在北方苦寒之地來回遷徙,到處流浪,受盡了非人的屈辱和折磨。在流浪的路上,做伴的太后、皇后先后被折磨而死,徽、欽二帝也先后窩囊地死亡。雖然欽宗死得晚一些,活到了六十歲,但備嘗流浪之艱辛、之屈辱,實在是生不如死。在這里順便說句閑話,徽、欽二帝雖然過著低賤的流浪生活、生不如死的悲慘生活,也幾次嘟噥著不如死了算了,但總是沒有真的自盡,沒有真的以死抗金。不知二位真的怕死,還是真的有什么幻想。
徽、欽二帝無奈往北流浪,趙構卻是往南逃跑。三個皇帝離京師越來越遠,國家沒有了向心力,于是整個中國越來越亂,天下臣民的心越來越寒。趙構五月一日在南京天治門筑壇登基,應天府督堂即位,十月份就開始舟入汴河,輾轉淮水,無意再往北看上一眼,一心便往南發瘋逃跑。他十月一日在南京啟程,十月十四日到泗州,二十一日到寶應,二十五日到揚州,趙構長長地出了一口氣,有了一些笑臉,這才稍稍安頓下來。雖然趙構逃亡東南時曾向天下頒詔,有能夠抵抗金兵入侵和保護寢陵(即河南鞏義市的宋陵)的,朝廷給予官職,以作鼓勵抗金。但他內心實際上已無心抗戰,只想找個安身保命的地方。
趙構這一跑,可讓金兵高興壞了。這實在是滅了宋人的抗金志氣,長了金兵的進犯威風。金國最高的軍事長官都元帥完顏宗翰(粘罕)聽到趙構“如維揚,乃約諸軍分道南侵”,從河(黃河)南、河北、山東、陜西長線進攻。金兵如滔滔洪水,滾滾南下,遇城潰城,遇河決堤,勢如破竹,不可阻擋。十一月,金人圍困磁州,破河間府;十二月,攻入汜水關,圍占棣州,拔除韓城,攻破汝州;第二年(建炎二年)正月,攻破鄧州,圍困長安,又攻破均州、房州、長安,接著破鄭州、濰州,破潁昌府;到了二月,又攻破唐州、滑州、蔡州和淮寧府……建炎三年,金兵直指揚州。二月三日,金兵大破天長軍(今安徽省天長市)。趙構得到詢報,嚇得出了一身冷汗,百十里地的路程,那金兵不就眼前了嗎?“即介胄走馬出門”,披甲戴盔,騎上馬就走了。揚州城一時大亂,軍民爭門而死者不可勝數。趙構只帶了五六個騎兵侍衛,和行人“并轡而馳”。離開揚州,趙構渡江到了鎮江。只停了一天,他又到常州,第二天到無錫縣,第三天到平江府,又到秀洲、臨平鎮,十二日到了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偫ㄚw構這十幾天,用“倉皇逃跑”來形容最恰切不過。這十幾天對于趙構來說,可謂刻骨銘心。由于過度驚嚇,趙構的生殖系統出了問題,他一直想再生個兒子接自己的皇位,但始終未有如愿。
趙構南逃,給金人騰出了大片的統治空間,使金人從軍事統治進一步到政權統治,較大程度地削弱了南宋統治。建炎三年三月,金將兀術得知趙構渡江,便讓叛將劉豫知東平府,補充京東西、淮南等路安撫使,節制大名府、開德府,及濮、濱、博、棣、德、滄等州,讓劉豫的兒子劉麟知濟南府,舊河以南的地區都歸劉豫統轄。建炎四年七月,金人冊封劉豫為皇帝,國號大齊,都大名府。很快,商州、虢州、壽春府等判降劉豫。劉豫便不可一世,把都城遷到了汴京城。偽軍頭子劉豫和金人聯合攻掠宋地,使趙構陷入既要逃跑保命,還要調集宋軍對付偽軍,更要抵抗金人進攻的煎熬之中,否則將迅速亡國。雖有后起之秀岳飛帶領岳家軍堅守抗擊,但中原和北方國土已不能控制,很快就被金國占領。
二、趙構原來是一個血性男兒
趙構終于偏安一隅,建都臨安(今杭州市)。為此,《宋史》用了八個字評價他:“偷安忍恥,匿怨忘親。”其大恥有三:面北稱臣,家人為奴,進貢歲幣。皇親國戚幾千人被金人掠走,男的大都淪為奴隸,女的不論是皇后妃子抑或公主宮女,為人妻為人妾為人奴。每年還要交給金國歲幣,宋金和議后,宋每年向金朝貢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金主往往還要以各種借口,索要財物。如建炎元年九月,金主在這收獲的季節給南宋下旨:“內地諸路,每耕牛一具,賦粟五斗,以備歉歲。”
面對這些奇恥大辱,趙構一退再退,把國家大好河山送給敵人。那么,趙構是否天生的軟骨頭,向來的忍氣吞聲呢?不是。原來,趙構也是一個血性青年、抗戰皇帝。
趙構1107年五月生于京師皇宮,由于生母韋妃出身微卑,他雖然很小的年紀就接連封為蜀國公、廣平郡王、康王,但他并不愿做紈绔子弟,而是文武雙修。十五歲的時候,他就出去做事了!端问贰愤@樣評價他:“資性朗悟,博學強記,讀書日誦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按宋朝軍制,“弓射一石五斗”已算武藝超群,可選充“班直”,當皇帝的近衛。北宋武士挽弓的最高紀錄也只有三石。由此可以說,趙構算得上是一個苦讀詩書、苦練武功的青少年。
而最能彰顯趙構血性的,應該是以下兩點大要:一是做金國人質,二是在南京初即位。
先說做金國人質一事。靖康元年(1126年)春正月,金兵進犯京師,宋朝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金國進一步提出要求,讓宋朝派遣宰臣授地,派親王護送金兵過河。其實,金國是在脅迫宋朝兩個人質。派宰臣,當即便命少宰張邦昌為議使,那么親王派誰去呢?當欽宗把此事提出來后,趙構便“慷慨請行”!端问贰分械倪@四個字的描述很不一般,“慷慨”一詞的本體含義就是充滿正氣,情緒激昂。從詞的張力上來體會,慷慨是一種給予,是一種不圖回報的給予;“請行”就是主動要求去當人質。無疑,“慷慨請行”表現出了這個十九歲青年,為了民族大義的血性。
宋人王明清所著《揮塵后錄》說康王趙構英明神武,有“藝祖”(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之風。將要去金營的時候,趙構悄悄地對欽宗皇帝說,朝廷如果有什么好辦法對付金人,不要顧及我這個親王。臨行的時候,副使張邦昌嚇得哭哭啼啼,趙構則慷慨激昂地說,大丈夫不能如此。到了金兵軍營不久,由于姚平仲襲擊金國兵營,金人便指責他們。張邦昌又是嚇得鼻涕一把淚一把,而趙構心中卻不畏金人,穩如泰山。又一次,金國太子與趙構比賽射箭。趙構決心以氣勢壓倒金人,連發三箭中的,連珠不斷。由此,金國太子竟懷疑了趙構親王的身份,這才強烈要求讓肅王代替了康王。后來,金國知道懷疑錯了,還要趙構做人質。趙構二話不說,仍要慷慨前行,只是被人勸阻才沒有去成。趙構在敵軍中不畏懼、無媚態、有氣勢,都是血性男兒的表現。
再說趙構南京登基。登基的半年前,趙構拜河北兵馬大元帥,有兵萬人,前四個月開大元帥府,帥府官軍和群盜響者云集,已有百萬。二十歲的趙構血氣方剛,待到登基(1127年五月一日),更是躊躇滿志。他內用抗金名將李綱為相,外任抗金老將宗澤留守京師,四方勤王之師一呼百應。這時,當聽到金人廢宋立大楚國之后,趙構悲憤不已,痛哭一場。
趙構登基后,下了幾道詔書,道道詔書都是為了“內修外攘”。六月份有這樣三道詔書。一道詔:“靖康敢言之士有竄逐者,悉召還。”這是廣攬人才、廣開言路,為內修。二道詔:“自今以絹定罪,并為二千為準。”這是治貪,亦為內修。三道詔:“河東、北國之屏蔽,靖康間,以金人憑陵,不得已以割地為名,將以保全宗社。今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兩河之地,何割之有!方命帥遣師以為聲援,州縣守臣,有能保一方及力戰破敵者,當即授以節鉞 。”節鉞,就是符節與斧鉞。古代授予官員或將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標志。顯然,趙構鼓勵守土抗金。這是外攘。
趙構登基后,大力支持抗金宰相李綱的施政。也是在趙構登基后的兩個月里,李綱上疏三件大事,件件都是為了守土抗金,而件件都得到了趙構的御準。第一件事,請朝廷撥給現鈔三百萬緡,賜給被譽為天下根本的河東、河北地區購買軍需。又命使臣賜給兩河將士夏天使用的藥物,命令京東的夏稅捐給北京,河東的衣物捐給永興軍。于是,大家的思想言論、情感行為統一到了守土抗金,“應募者甚眾”。第二件大事,李綱上疏,一是募兵,二是買馬。他認為,“為今之計,莫若取財于東南而募兵西北。”那些被金人騷擾無家可歸的人,還有流竄偷盜的人,招募起來,約有十萬人。金人專以鐵騎取勝,而我們則以步兵抵抗,很容易被金人打敗,F在我們的馬匹不滿五千,可以上戰場的更是不多,買馬當務之急,并可得到數萬匹。趙構下詔三省以次施行。其中陜西、河北募兵三萬,京東、京西各二萬。并下詔“京東、西、河北東路及永興軍、江、淮、荊湖等路,皆置府帥、要郡”。“文臣許養馬一匹,余官吏士民有馬者并赴官。”關于募兵買馬,趙構“皆用綱所請也”。第三件大事,起用抗金老將宗澤任開封知府,護衛京師。李綱對趙構說,京師是宋朝基業的根本之地,最近經過金人的擾亂和侵奪,人心較亂。如果沒有忠義之士安定京師,不但外憂,而且內患。趙構聽過之后,很快降旨抗金老將宗澤知開封府。
從以上三件事可以看出,趙構招攬人才,治理內政,招兵買馬,固守京師,而且又讓李綱草擬給徽、欽二帝表,讓他們放心,待國勢強盛,一定要迎回二帝。顯然,趙構這時的基本國策是主戰抗金。
然而,兩個多月過后,趙構下詔要到東南視察,其實就是向東南逃跑。李綱得知以后,對趙構“極論其不可”。理由是:“自古中興之主,起于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起東南,則不足以復中原而有西北。蓋天下精兵健馬,皆在西北,委而去之,其唯金人乘間以擾關輔,盜賊且將蜂起,跨州連邑。陛下雖欲還闕,切不可得,況治兵制敵以迎還二圣哉。”趙構覺得李綱的話很有道理,便收回了手詔。可是,到了八月十八日,趙構對這個忠義英發的抗金宰相痛下殺手,罷了李綱干了七十五天的相位。
從此,趙構由主戰到主和,成了逃跑皇帝。那么,這個本來血氣方剛的年輕皇帝為何聚變?他的血性跑到哪里去了呢? (未完待續)釋 然【原標題:趙構的血性跑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