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的劉洋馬上接過話茬:“我不是‘嫦娥’,我是‘常我’——平常的我。”
落座之際,她還朗聲補了一句:“‘嫦娥’是別人給我的褒獎,‘常我’才是真實的自我。做事,說話,我喜歡按照常情常理來。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航天員,一個趕上了好時代的幸運兒!”
今年國慶節,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我體驗到一種比在太空還要美妙的感覺——
我感恩我的祖國我的時代
2012年10月1日,素有“宇航奧林匹克”美譽的國際宇航聯第63屆年會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開。
端莊靚麗的形象、精彩流利的演講,加上“中國嫦娥”這個身份,使得第一次走出國門的劉洋處處遭遇“圍堵”,成為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4000余代表關注的“紅人”。
“我們真的很自豪!會上,我們為會員國頒發了由神舟九號帶回的國際宇航聯會旗。知道嗎?全世界有授旗資格的只有中、美、俄3個國家,其他國家都只有受旗的份。這份榮耀讓我體驗到了比在太空還要美妙的感覺。”更讓劉洋意想不到的是,10月6日她生日那天,與會的外國朋友,竟然一波接一波地前來向她表示祝福。
回想起當時場景,劉洋難掩自豪:“世界之所以關注中國航天員,關注中國代表團,就是因為我們的航天事業已在國際上占據一席之地,這也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標志。”
前不久,在“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問劉洋,是誰點燃了你的夢想?劉洋認真答道:祖國。
她說,我講這話是真誠的,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這句話在我身上有太多的印證:
“我1978年10月出生,是不是與國家的改革開放結伴而生、而長?”
“如果沒有國家的發展、空軍的發展,怎么會有招收更多女飛行員的需求?我又怎能當上女飛行員?”
“如果沒有綜合國力的提升、航天事業的進步,國家怎會招收首批女航天員?如果不是實施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我又怎能翱翔太空?”
如果說飛行員是用黃金堆出來的,那么航天員就是用鉆石鑲出來的。2008年,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執行神舟七號任務時,所穿的艙外航天服價值3000萬元,因返回艙空間受限,那么昂貴的一件衣服也只能“奉送”給太空了。劉洋越說越激動:“祖祖輩輩的中國人誰也沒享有過今天的發展和機遇。我們這代人不自豪誰自豪?我們這代人不感恩誰感恩?”
出征太空前,82歲的聶力中將竭力呼喊我的名字,一個勁兒想沖過來擁抱我——
我感恩我的親人我的朋友
國旗、手臂忘情揮舞,呼聲、歌聲此起彼伏。出征太空那一天的場景,深深鐫刻在了劉洋的心中。
隨著《歌唱祖國》的歌聲響起,人群沸騰了。聶榮臻元帥的女兒、82歲的聶力中將呼喊:“劉洋!劉洋!劉洋!”一個勁兒試圖越過安保人員擁抱劉洋。
回想那一幕,劉洋百感交集:“我多想給她一個擁抱!擁抱那些一直默默支持著我們,支持著航天事業的人。也許相交不多,也許素昧平生,但他們都是我們的朋友,都是我們的親人。”
“出征前夜,我睡得很香很甜,但隨隊醫生頓桓桓卻緊張得服下安眠藥仍徹夜未眠。在我飛天過程中,我的母親與婆婆一直在家鄉電視機前默默守候,13天,兩位老人各自瘦了10斤。”
“我再說一個人,我們航天員大隊炊事班戰士闕宏武。航天員大隊誕生14年,他陪伴航天員整整11年。從列兵到上士,他把所有感情融進柴米油鹽,用手中的鍋碗瓢盆,一次次為航天員奏響飛天壯歌。他說,能得一枚到航天員簽名的紀念封,就是對他最高的褒獎。”
講起這些人、這些事,劉洋的眼睛一次次發潮。她說她是地道的“中國制造”,她的“心片”貼的是中國標簽。樹有根水有源,過河不拆橋,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些傳統文化,已像血液般永遠流淌在她的血管里。
每當飛臨祖國上空時,總會情不自禁地透過舷窗尋找北京的位置——
我感恩我的職業我的崗位
“太空獨特的失重環境,讓我感覺自己像一條自由遨游的小魚,無拘無束,十分奇妙。遙看地球,總是讓人陶醉,地球弧段的邊緣清晰可見,大地脈絡分明,海岸線清晰綿長,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劉洋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回憶著13天的太空生活。
在太空飛行那些日子,劉洋和她的同伴每90分鐘就要繞地球一圈。每當飛臨祖國上空時,神舟九號3名航天員總會湊到一起,透過舷窗看青藏高原,看華北平原,看燈火璀璨的城市,情不自禁地尋找北京的位置……
“到了太空,人的情感會被強烈地縮放——親情、友情、家國情,會被無限地放大;名利、得失、恩怨,會被無限地縮小。”劉洋說,她很慶幸自己選擇的職業,很感恩自己的崗位為她找到了這樣的太空體驗。
2012年6月29日10時03分,遨游太空303小時16分鐘后,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平安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飛船剛落地,聽到外面迅速趕來的搜救隊員說話。那一刻,我清楚地記得我沒有哭。但我感到臉上有許多小蟲子在爬動,用手一抹,全是眼淚……”
飛天歸來,身邊的人都說劉洋變了,變得更親切溫婉。劉洋說她沒覺得。
“我只是更加知道珍惜,更加懂得感恩了。因為太空生活給了我新的生命感悟——有些東西長時間擁有的時候,容易將它忽視;一旦遙遠地離開,才會發現它的彌足珍貴。”
劉洋舉了個例子。大概是她六七歲的時候,她跟媽媽坐公共汽車去公園,感覺公共汽車好漂亮,售票員很神氣,她便有了她人生的第一個夢想:長大后一定要當公共汽車的售票員。后來雖然有過很多的夢想,但她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飛上藍天,飛向太空。“我家是個普通工人家庭,我入伍前在部隊連個親戚都沒有。能夠成為中國第一個飛天女,真的感慨不已。”
神舟九號飛天,劉洋把自己喜歡的歌曲《追夢人》帶上了太空。她說:“夢想有多遠,足跡就會有多遠。當我們把一個個夢想變為現實,新的夢想又將開始!”
也許是劉洋這番傾訴產生了特殊的審美引力。結束采訪之際,記者定神地打量著她:她不是那種美得讓人炫目的人,但她身上的確有一種令人仰望的美麗。
【記者感言】
一次深度閱讀
■劉聲東
“奇跡最大的意義不在于改變世界,而在于改變對世界的看法。”一個人在經歷了某個重大事件之后,獲得了一個信念,或者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加堅定了這個信念,并從此成為一生的精神指向、生命準則,這件事情才能夠真正稱之為改變或影響一生的重大事件。
劉洋遨游太空13天,是一次人生的飛躍,也是一次靈魂的“閉關”。出關之后,她說最大的情感變化,就是更懂得了珍惜和感恩。從天上回到地上,她如回故鄉,如見故人,與地球的距離一下子變近了很多,國家和時代的概念,在她心中變得更具體、更實在、更真切了。明亮的笑容,真摯的眼神,還有她所感恩的細節、人名、數據、實例,讓我們感受到了她生命的誠實,感受到了她精神的厚重。
在飛向太空的同時,劉洋讓自己的心智躍升到了新的高度,在失重的太空中獲得了不讓靈魂失重的法寶。這,既是一個人成長的欣慰,也是一代人成熟的標記。要說愉悅,這才是真正的深度愉悅。
一個人的人生起伏、生命得失,孤立地看是私事,而個人命運的總和就構成了人類歷史。將個人境遇融入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才能夠看到一個人生命的本質價值。站在國家和時代的角度看待個人,個人才會是一個有歷史價值的社會單元,一個有社會意義的團粒結構。
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人是政治的動物”這個命題。認為人按其本性必須結合成共同體才能生存,國家或城邦就是由此而來。他在《政治學》一書中提醒人們:“一定要對那些能夠影響幸福的外在環境進行充分考慮。”劉洋的這篇訪談,我們既可以把它視為她個人人格的“獨立宣言”,也可作為我們對劉洋的一次深度閱讀。解放軍報記者劉聲東、張曉祺、王天益【原標題:航天英雄劉洋透露飛天13日婆婆母親各瘦10斤】